骨水泥灌注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

2016-11-30 12:18崔基浩何二兴金东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崔基浩+何二兴+金东叁

【摘要】 目的 骨水泥灌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均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 记录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Cobb角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90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 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4.59±1.08)mm、(6.35±0.67)°、(3.24±0.53)分, 均较治疗前的(13.25±2.11)mm、(25.46±4.53)°、(8.54±1.32)分显著减少(P<0.05)。90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90), 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疗效显著, 有利于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骨水泥灌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04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 骨质疏松症呈逐年上升趋势,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卧床等保守治疗, 虽然亦可部分缓解症状, 但长期卧床可加速骨量的丢失和肌肉的萎缩, 不利于疾病的尽早恢复。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或需要长期保守治疗患者首选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本文为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骨水泥灌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其中男38例、女52例, 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3.24±3.59)岁, 病程2~8周、平均病程(4.22±1.26)周, 椎体压缩骨折数量:单个52例、2个33例、3个5例。

1. 2 手术方法 90例患者均给予经皮椎体凸成形术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 具体方法如下:术前常规全身麻醉(全麻)后行俯卧位, 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并进入伤椎, 将空心钻经导针引导下钻入伤椎, 有效建立中空工作通道(直径4.5 mm), 经C型臂X线机检查确认通道位置及深度, 经工作通道将高压球囊送至伤椎松质骨内, 利用高压注射器(带压力表)将造影剂注入球囊内使其扩张, 目的在于使发生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从而有效恢复伤椎膨胀状态及原高度, 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高度有效纠正且效果满意后准确计量容量及压力, 将造影剂抽出并待球囊回缩后将其取出, 调匀含钡低粘度骨水泥并将其注入工作通道, 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水泥填充满意后抽出工作通道。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Cobb角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判定标准 ①疼痛: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准确评价, VAS 评分0~10分, 分数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重, 即0分为无痛、10分为非常疼痛;②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及Cobb角:X线片检查后对所得图像实施相应测量后获得。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 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4.59±1.08)mm、(6.35±0.67)°、(3.24±0.53)分, 均较治疗前的(13.25±2.11)mm、(25.46±4.53)°、(8.54±1.32)分显著减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90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33%(3/90), 其中1例骨水泥渗漏、1例感染、1例血肿形成, 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骨科疾病, 患者发病后将显著增加机体骨脆性, 脊椎仅需轻微外力即可发生压缩性骨折,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以往临床首选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通过切除疏松骨板、清理受压病变髓核组织、修正脊柱畸形等处理达到减压止痛的目的。但传统开放性手术将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 不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健康, 应引起相关人员注意。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的微创技术, 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研究表明[1], 传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利用椎弓根螺钉完成相关操作, 对重度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易出现螺钉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 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群, 部分患者由于机体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学者根据上述特点提出 [2], 将椎体后凸成形术与骨水泥灌注有效结合, 较好的解决了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固定效果不理想问题, 同时可显著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椎体的刺激程度, 神经末梢敏感性、椎体周围痛觉神经末梢敏感性随之降低, 疼痛改善效果较为理想, 利于多数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本研究中, 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后, 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Cobb角、VAS评分均较之前显著减少(P<0.05),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33%, 提示此法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优, 与李国强等[3]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经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疗效显著, 有利于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Vogl TJ, Pflugmach R, Hierholzer J, et al. Cement directed kyphoplasty reduces cement leakage as compared with vertebroplasty: Results of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Spine, 2013, 38(20):1730-1736.

[2] 刘亮, 蔡丰, 杨安礼. 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7):615-616.

[3] 李国强, 李任增, 张永飞, 等. 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初步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1):49-50.

[收稿日期:2016-04-13]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