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枞
贾谊天生聪慧,才华横溢,18岁被颇有学问的河南郡守召至门下,21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汉朝最年轻的博士。
贾谊身居官场,不懂官场规则,依旧书生意气。他提出的改革方案“损有余而益不足”,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自然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那时的刘汉王朝,经过20多年休养生息,政局已大体稳定,正值太平盛世。虽然博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但贾谊才华出众,鹤立鸡群。每次讨论,别人都难以应对的,他却有理有据、对答如流。
他针对时弊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政治、经济主张,总结“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不仅在刘恒一朝发挥作用,而且在以后各朝都起作用。汉景帝时,晁错的“削藩策”,是其主张的继续;吴楚七国之乱,证明其研判诸侯王的先见之明;汉武帝刘彻颁行“推恩令”,禁止私人铸钱,远征匈奴,都是其主张的贯彻。
可是,如此才俊,最后为何落得了一个悲剧性的下场?
贾谊的才干和主张,深得汉文帝赏识,一年之内,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官场有其不可忽视的法则,任何蔑视它的“官场生物”都难以善终。
就在贾谊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两股强大力量的猛烈阻击,贾谊并没有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周勃、灌婴为首的朝中重臣,他们本来就觉得贾谊嘴上无毛,给他一个只发议论而无实权的闲职,倒也无妨;可要手握重权、平起平坐,就不能忍受了。于是,他们众口一词:“贾谊这个洛阳小儿,学识浅薄,一心想擅权自专,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
佞臣邓通,则是贾谊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邓通不学无术,得宠于刘恒,完全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偶然原因。一次,刘恒做梦想上天上不去,被后面的黄头郎推了一把就上去了。醒来之后,他就到未央宫渐台暗中寻找,正巧看到邓通头戴黄帽、穿着和梦里一样的衣服在划船。刘恒很高兴,封邓通为上大夫,叫他随侍左右,并让他铸钱。
贾谊和邓通一起随侍刘恒,他不谙人情世故,经常在刘恒面前讥讽邓通。邓通亦视贾谊为眼中钉。
外有大臣攻击,内有佞臣进谗。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到南方的长沙国当太傅。
尽管如此,贾谊仍书生气不改,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而且一有机会就给刘恒上书,对朝廷大事品头论足。
周勃被诬告谋反,在廷尉府受尽凌辱,贾谊打抱不平,劝谏刘恒“以礼义廉耻对待大臣”。在水深的官场,对曾经的政敌如此“网开一面”,说贾谊正义也可,可爱也可,幼稚也可。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刘恒想念贾谊,把他召回京师,在未央宫的宣室,一直谈到半夜。事后,刘恒感叹不已:“好久没见贾生,以为学问赶上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啊。”
刘恒虽然赞赏贾谊的才智,却没有像众人想的那样,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派到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那儿当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王入朝,骑马摔死。贾谊深深自责,经常痛哭,次年就忧郁而死,时年33岁。
苏轼后来评价贾谊,说他若能放下身段跟周勃、灌婴等大臣深交,十年便能得志。可是,那样的贾谊,还是贾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