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甲骨卜辞

2016-11-30 11:20马跃峰肖知雨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殷商卜辞殷墟

马跃峰+肖知雨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说到河南安阳,就不得不提到甲骨文。安阳七朝古都,以殷商为盛;殷商数千年之远,以甲骨为凭。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甲骨卜辞系殷商国家档案

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西郊小屯村,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而命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河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穿过朱红大门,走进殷墟博物馆,那些奇异的图腾会向你讲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精致的铜卣(中国古代盛酒器)则会还原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景况。一片片玉器、一尊尊铜鼎,穿越数千年,令人惊叹。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凶吉,决定行止,并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这里用到的甲骨,多为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占卜前,殷人把甲骨锯削整齐,在其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注:甲骨学者称之为“钻凿”)。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接着炙烤甲骨,根据出现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和隐显,判断吉凶成败。占卜后,还要将占卜内容、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便是卜辞。

为事占卜,商朝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卜官。刻有卜辞的甲骨,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放于窖穴。这些甲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商代历史的真实记录。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昔日繁华的商都破败,沦为废墟。随着殷商灭亡,甲骨文也深埋于地下,后世只知殷商,不知甲骨。自此,繁盛一时的殷商沦为“失落的王朝”。甲骨文开始长达三千余年的沉寂。

从中药“龙骨”中发现瑰宝

19世纪中叶,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骨头,随意堆在地头。传闻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上一身脓疮,没钱求医购药,就把路边的甲骨碾成粉,敷于脓疮,竟有奇效。自此,人们开始收集甲骨,当做中药“龙骨”,低价卖给药铺。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间,无数珍贵的甲骨被人们稀里糊涂地磨碎、吞食。

1 8 9 9年,著名金石学家、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感染疟疾,在入药的“龙骨”上发现细小整齐的字符,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对金石造诣颇深的王懿荣顿时为之一振,斥重金收购甲骨上千片,从中辨识出“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朝几位王的名字。

经过鉴定,王懿荣确认这些字符来自商代,也就是古籍记载的“殷人典册”。这一判断被后人研究证实。王懿荣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他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一千年,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历经数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宝。不少达官贵人竞相收购,甲骨身价倍增,甚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掀起民间甲骨挖掘的狂潮。有的人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窝埋灶,抢挖甲骨。

由于民间大量盗掘,与甲骨伴出的许多文物遗失或损坏,并有不少甲骨流失海外。据统计,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到各地,其损失可谓不可估量。

抢救发掘6吨“惊世国宝”

对留存数千年、充满神秘的甲骨文,人们心有敬畏,而民间一度传闻甲骨文携带诅咒,研究者必遭祸患。

在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投井殉国;王懿荣的好友、清末小说家刘鹗研究出版第一本甲骨著录《铁云藏龟》,被流放新疆,凄惨离世;学者王国维出版甲骨著录、考释文字,将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却在壮年投湖自尽。结合历史,不难发现,这些“祸患”无关怪力乱神,实是家国不幸。

人们探索甲骨文的脚步并未因民间传闻而停滞。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大规模发掘甲骨,先后15次发掘,共出土甲骨28574片,同时发现殷王陵、宫殿宗庙遗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

在这段考古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YH127。1936年6月12日,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即将结束前,考古人员在编号YH127的甲骨窖穴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刻卜甲。

由于坑中甲骨数量极大,如果一层层地清理发掘,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质量上也无法保证。因此,研究者们大胆尝试,将整个甲骨堆装入大木箱,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野外发掘转入室内发掘。

经过整整一个月艰辛发掘,这个重达6吨的“惊世国宝”运抵南京。3个月后,室内发掘工作结束,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属于武丁时代(注:武丁是商朝第23任君主)的卜辞。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解放前,发现甲骨文的地点只有殷墟一处。因此,很少有人在“甲骨文”这个名称上再加“殷墟”二字。解放后,在郑州二里岗发现了少量商代甲骨文,又在长安张家坡、昌平白浮、歧山凤雏村等地先后发现了一些周代甲骨文。

甲骨学成当代显学走向世界

同样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其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持续放映的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时光流转,甲骨的科学发掘不断进行,并屡有重要发现。其中,以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5000余片和1991年花园东地出土的600余片为最多。如今,现代科技又为保护文物、研究甲骨文创造了新的可能。

为解读这些珍贵史料,还原殷商历史,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学者不懈探索,著述不辍,推动甲骨文研究走过“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和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使甲骨学成为当代显学和一门国际性学问。

猜你喜欢
殷商卜辞殷墟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从甲骨卜辞中看殷商政治伦理思想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