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操作活动 促进学生发展

2016-11-30 12:42张丽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玻璃缸正方体周长

张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04-02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的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要重视动手操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使学生在能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这说明只有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因此,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结合实物弄清楚什么是圆的周长。(2)自己想办法测量出手中实物的周长。(3)分组研究测量的方法。学生开始小组活动。汇报时学生想出了滚动的方法,绳测的方法,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方法。然后提出:“你能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我校圆形花坛的周长吗?”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后感到两种方法均不可,此时我适时指出,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才行。然后分组讨论:①动手量一量自己手中圆形学具的周长大约是多少?②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在学生需要时留给他们“操作”的空间,又一次激起了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顺利地探索出了圆的周长公式。可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操作活动,就像一块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空间观念得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比如牙膏盒、药盒等,首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有什么特点;然后用手摸一摸,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让学生用笔写出“上”、“下”、“前”、“后”、“左”、“右”等六字,标明六个面,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图形。然后再折一折,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比较一下,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之后,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让学生独立做一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试着让学生画画长方体的直观图,草图就可以。这样,通过学生一系列的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的操作活动,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学生小组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

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同样显得很重要。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发挥群体协作功能和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有益处。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怎样求出一个土豆的体积?我给学生的模拟工具是火柴、煤气灶、一个锅、案板、台秤(或天平称)、刀、尺子、长方体的玻璃缸、一些线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中各抒己见,想出了这样一些方法:一、称土豆的重量,然后削出一个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形状的土豆,也称出它的重量,用原土豆的重量去除以一立方厘米土豆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二、在玻璃缸内盛满水,把土豆用线拴住放入,部分水会溢出。在把土豆拿出,玻璃缸内水面下降。量出玻璃缸内的长、宽以及水面下降的高度,这三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三、把土豆煮熟,挤压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和高(或棱长),就能求出体积。这些方法设计出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可行,怎么具体操作。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些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也体验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究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或数理关系,促进知识内化,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各方面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能力在操作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猜你喜欢
玻璃缸正方体周长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周长面积变变变
智力魔方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快乐的金鱼嘟嘟
谁和谁搭档
栗伟的诗
见证光的变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