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李建国 刘越武
用爱心装点生命的灿烂
——记济源供电公司爱心助学员工赵粒莎
文/图_李建国 刘越武
“我的愿望就是和‘城里妈妈’、妹妹一起过生日,她们说生日礼物已给我准备好了,过几天就过来,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过生日,真的好期待……”3月7日下午4点,在地处大山深处的济源市邵原镇金沟小学,正是五年级孩子们的习作时间,靠窗的小男孩杨程龙完成作文任务后,消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小程龙今年10岁了,自从他记事以来,小人书、新衣服、游戏机这些都与他无缘,甚至没有过上一次生日。破旧的土坯房,门前的老槐树,一瘸一拐的爸爸和常年卧病在床的妈妈,几乎是他全部的记忆。上学后,每月120元钱的生活费,成了全家最大的负担。贫困的家境,也使得小程龙的性格十分内向和孤僻。
去年秋季以来,随着“城里妈妈”的出现,小程龙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有了新衣服、新书包和课外读物,家里也不再为他每月的生活费发愁了,小程龙的脸上出现了他这个年纪应有的阳光和快乐。小程龙所说的“城里妈妈”,就是济源供电公司员工赵粒莎。
“做好点滴,随手有爱。”这是赵粒莎的生活箴言。作为济源供电公司工会丰源电力公司分会主席,今年36岁的她性格开朗、沉稳干练,长期以来在服务职工、关爱职工、帮扶困难职工中养成了热心、贴心、诚心和富有公益感的爱心。用同事们的话说,她就是心肠软、眼窝浅,见不得别人的难处。在干好本职工作、关心服务职工的同时,做公益、献爱心占据了赵粒莎大量的业余时间。她还经常关注“轻松筹”微信公众号,及时助人为乐,曾经1个月实施爱心帮扶12次。
赵粒莎(右二)为孩子们制作“节日贺卡”
2015年9月,赵粒莎与朋友聊天时听说济源市金沟小学条件差,孩子们生活苦,她随即前去探望。“当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说。金沟小学地处济源市西南端的大山深处,距离镇上近30公里,是附近6个行政村唯一的一所小学,校舍十分破旧。与校长的交谈中得知,因条件差,学生外流多,全校6个年级只有54名学生,均为住校生,且多为留守、智障、贫困儿童,近一半人交不起生活费。在校长陪同下,她先后到6个学生家中走访。“当时,我是边走边看边流泪,其中有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边在灶台边煮饭,边照看病床上的妈妈。看到陌生人进来,眼中带着惊慌,一声不吭往墙角缩。”
回去后,赵粒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十分有限,便立即动员朋友、同事,并通过手机拍摄的影像资料扩大影响。很快,她的“爱心帮帮团”成立了,从几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逐渐壮大。“首先,要让孩子们住得暖、不受冻,吃得饱、不挨饿。”去年秋天,她从解决最起码的吃住问题做起,与“爱心帮帮团”成员一道,为学校简单修缮了宿舍,捐赠翻新桌凳20件,过冬衣物83套,学习及文体用具60套,图书100余册,并筹集资金改善孩子们的伙食。之后,她们按照改善住宿条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步走”思路,与学校制订“三年帮扶计划”,签订“爱心帮扶协议”,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赵粒莎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生日蛋糕
为实施好帮扶计划,提高资助效果,赵粒莎动员有条件的“爱心帮帮团”成员与孩子们“结亲”,在日常生活方面开展“一对一”资助。她带头认领了8岁的三年级男孩赵宣策,制定了详细的亲情式帮扶方案。目前,“爱心帮帮团”已与7名贫困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
物质上的帮助固然重要,精神上的抚慰也必不可少。小宣策自幼失去双亲,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为他多做一些母亲能做的事,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孩子实实在在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赵粒莎说。她通过谈心的方式,为小宣策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孩子好好读书、自信自强;通过讲解做人、处事等生活道理,鼓励他健康、快乐度过每一天。慢慢地,小宣策的性格、习惯和学习成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妈妈,记得把我的课外书和玩具给弟弟带去。”上个周末去看望小宣策时,女儿的一番话,让赵粒莎感到很欣慰。她本身工作就忙,还要挤出时间组织帮扶活动,看望贫困孩子,参与募捐活动,陪伴女儿的时间自然少了,9岁的女儿就不高兴了。遇到这种情况,她就教育女儿,爱不是私有品,是用来分享的,并带着女儿一同去山区学校参加活动,看望小宣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女儿的公益心。“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爱心教育,这样对她的成长、做人都有好处。”赵粒莎说。
在赵粒莎的影响和教育下,现在女儿成了她的有力支持者,把省下的零花钱、穿不着的衣服、看过的图书捐了出来,送给山区的弟弟妹妹。如今,看到金沟小学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逐渐有了好转,赵粒莎感到很欣慰。
“认准的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赵粒莎说道,“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欢乐,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个好的未来。”爱如涓涓细流,亦如辽阔海洋。目前,在扩大“爱心帮帮团”影响力的同时,赵粒莎还与北大附中济源校区等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爱心帮扶活动,用更多的爱心去装点山区贫困孩子生命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