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的互文性分析

2016-11-30 01:06林春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语互文互文性

林春香

(东莞行政学院 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广东 东莞 523000)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的互文性分析

林春香

(东莞行政学院 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广东 东莞 523000)

互文性分析重在揭示语篇中互文性结构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和社会权力关系。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其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政治和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对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的谚语、古语、名人名言等具体互文性现象进行符号学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心主题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互文性; 意识形态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特瓦提出的。“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换句话说,就是话语或语篇中除了作者的声音外还存在许多不同来源的声音。在语言学领域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互文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旨在通过对语篇中的引用、暗指、模仿、反语、改写等互文材料“在特定语篇中的语义功能和结合的方式与和谐程度”[2]的考察,“揭示语篇中那些互文性结构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和社会权力关系”[3]。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领导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们的讲话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政治和国家意识形态。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对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的互文现象进行符号学分析以及批评话语分析,以此总结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的互文性在语言形式和内容意义上的一些特点。

一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的互文现象统计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指的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在国外以及在国内所做的具有国际意义的讲话①。根据这一标准,笔者从“人民日报—人民网”中一共搜集、整理了46篇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稿②。

互文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为了便于操作,本文只分析那些有具体来源的话语③,这些有具体来源的话语又可进一步分为谚语、古语、名人名言等。

(一)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多数为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短句。在习近平的46篇跨文化语境讲话稿中,笔者一共整理出谚语51条,其中国内谚语30条,国外谚语21条。国内谚语引用次数较多的是:“亲望亲好,邻望邻好”(4次),“远亲不如近邻”(3次)。引用2次的谚语有12条,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和万事兴”“独行快,众行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从内容和用途上看,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中的国内谚语大致可分为团结友好类、励志类、世界多样性与平等性类以及感恩类;国外谚语则主要为团结友好类,一共有12条,占了总数的一半多。

(二)古语

古语指有具体出处的、古代的名言警句,一般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者一个小句。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稿中古语的引用非常多,一共有84条,140次。表1是从内容和用途角度分类统计的结果④。

表1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引用古语的分类情况

各条古语引用的次数不尽相同,表2是引用3次以上古语的统计情况。

表2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古语引用的次数情况

从古语的出处来看,先秦古籍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为唐宋诗歌。表3是同一出处(著作或作者)引用2条以上古语的情况。

表3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古语的出处情况

从表3可以看到,引用条数最多的是儒家经典,《论语》《周易》《孟子》《礼记》《左传》《大学》都属于儒家经典,其次是《老子》《庄子》等道家学派经典。

(三)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包括近现代国内名人名言以及国外名人名言。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稿中引用的近现代国内名人名言有:毛泽东的4条4次、邓小平的4条4次、孙中山的1条2次、林则徐的1条4次、费孝通的1条2次,冯友兰、于右任、耿飚、李大钊、钱学森的各1条1次。近现代国内名人名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关世界多样性类的名言较多,如“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冯友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在跨文化语境讲话中,适当引用当地的名人名言有利于拉近讲话者与听众的距离。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引用的国外名人名言非常多,一共有44条,内容则涉及团结友好、发展、励志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团结友好类最多。

二 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的互文性分析

(一)互文性的符号学分析

从符号学角度对互文性进行分析,主要是考察互文性能指与所指系统的区别性特征,即从形式和意义上比较互文性在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中的不同之处。

1.互文资源的改变程度

在以上几类具体的互文性现象中,古语以及名人名言大部分以直接引用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文字上改变较少。而谚语由于是在民间形成,其话语形式并没有被完全固定,同一条谚语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如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中使用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与“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饮水不忘挖井人”与“吃水不忘挖井人”。谚语的这一特点,可以满足讲话者在讲话内容和讲话节律上的不同需要。

2.互文参照的明示程度

互文参照的明示程度有3个参考标准:引号、出处(作者或者文献名)、具体互文性的类别说明。名人名言基本都有引号和出处,谚语和古语一般也有引号标示,但说明具体出处或者类别的较少。以下是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中使用的谚语和古语中有较高明示度的几个例子。

例1 有句谚语说得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2014年5月21日)

例2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2014年3月27日)

互文明示程度越高,其互文性越明显,而互文明示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说话者对这一互文引用的重视程度。在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稿的140次古语引用中,有10次说明了具体的出处。这10次出处分别为孔子4次,老子、庄子、孟子、《左传》、苏轼、李白各1次。

3.互文意义的概念合成

考察互文意义在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不同之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进行。所谓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这种概念合成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对语篇互文性意义关系的识解具有同样的解释力”[3]。概念合成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是隐喻和转喻。习近平跨文化语境讲话稿中互文意义的转移和转换不少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实现的。如:

例3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013年3月23日)

鞋子与脚这里分别隐喻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与这个国家的人民,用鞋子是否合脚来隐喻国家发展的道路是否符合人民的要求,这其中的机制主要是隐喻。

又如:

例4 家和万事兴。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2013年3月25日)

谚语“家和万事兴”中的“家”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家庭,这里用来指整个非洲。由小家到大家,其中的机制为转喻。

(二)互文性的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性的批评话语分析有3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权势、历史、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对社会、经济、政治现实及其关系的曲解表达或陈述”,而“话语的作用之一是通过在日常语篇形式中反复出现的语篇意义,把某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知识、价值观或意义逐渐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常识’(commonsense)或视为‘自然存在’(即意识形态)”[4]。接下来主要分析互文性结构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跨文化语境讲话中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层面的,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文化知识、价值观”。从以上对互文现象的统计考察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谚语、古语还是名人名言,这些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团结友好的高度重视。在这几类具体互文性现象中,团结友好类互文占了绝大多数,其中,51条谚语有27条为团结友好类,在84条140次古语中有37条57次为团结友好类,国外名人名言也以团结友好类为主。而像“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远亲不如近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等谚语和古语更是多次被引用。

二是对世界多样性、平等性的不懈追求。只有允许世界多样才能真正达到彼此平等相待。谚语、古语、名人名言在这方面有很多被引用,而“和而不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古语和名人名言更是多次被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其跨文化语境讲话中不遗余力地表达中国对世界多样性、平等性的不懈追求,既是对某些霸权国家的谴责,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三是对和平发展的充分阐释。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古语的引用中,一共有13条29次。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虽大,好战必亡”在讲话稿中多次被引用,前者既针对自身也针对其他国家,后者则主要是对“国强必霸论”的回应,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说明,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在这两点上作了充分阐释。

四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宣扬。这一点在这几类具体互文性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看出来。首先,从内容上看,谚语、古语以及国内名人名言所反映出的团结友好、和平发展等思想或理念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次,从形式上看,谚语、古语和名人名言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从表3可以看到,儒家、道家经典以及唐宋诗词是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古语出处最多的地方,这三者无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 结语

以上对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的具体互文性现象进行的符号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前者侧重于语言形式层面,后者重在意义内容层面。从以上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此外,除了谚语、古语和名人名言,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中还有很多关于“中国梦”的内容,互文性理论在揭示这些内容背后的意识形态方面还可做更多的讨论。

注释:

①讲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是报告、演讲、发言、致词等的总称,狭义的讲话一般指领导对下级的讲话。此处的讲话为广义的讲话。

②这46篇讲话稿的时间跨度为2012年11月至2015年4月。其中2012年1篇,2013年14篇,2014年26篇,2015年5篇;国外讲话28篇,国内讲话18篇。

③有具体来源的他人的话语即辛斌所说的“具体互文性”。“具体互文性指一个语篇中的有具体来源的(有名有姓的或者匿名的)他人话语。”详见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④习近平主席跨文化语境讲话稿中提炼出的一些古代的理念或思想,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2014年6月28日)其中不少也属于古语,但因为大部分可看作四字格成语,因此除一些明显的引用外,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其他的这里不作统计。

[1]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2]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6-10.

[3]辛斌,赖彦.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0(3):32-39.

[4]刘永兵,于元芳.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语篇、话语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2-186.

(责任编校:彭芬辉)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es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s

LINChun-xi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and Social Studies, Dongguan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guan 523000, China)

Intertextual analysis focuses on revealing the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social power relations hidden in the intertextual structure of a discourse.An intense political and national ideology can always be detected in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es delivered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miotic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uch intertextual phenomena as proverbs, archaism, and famous quotations in the president′s speeche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textuality helps to introduce China so that the world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

President Xi Jinping; speeches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s; intertextuality; ideology

2016-05-04.

林春香(1985—),女,江西兴国人,东莞行政学院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地方文化教学。

H0

A

1673-0712(2016)05-0043-04

猜你喜欢
古语互文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寒号鸟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古人说现代流行语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