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黄隽
品格无上限,道德有底线—读《品格之路》随笔
□ 文/黄隽
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一个人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针对强调外在成功的“大我”文化,著名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对我们(也包括他自己)发起了挑战:如何在“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再次平衡?他认为,“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内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戴维的“悼词美德”一说颇有“盖棺定论”之感,貌似简单的四个字很有一股凛冽的气势。在《品格之路》一书中,戴维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男性与女性,有白人与黑人,有文艺青年与政治猛男,他们虽远谈不上完美,但他们都清楚自己的缺点,并因此在内心世界发起针对自身罪责的反思与抗争。所以,他们的品格焕发出高尚之光。面对严厉的质疑,他们温和地回应;遭遇强烈的不公,他们沉默以对。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牺牲,却总抱着谦虚、自制、缄默、节制、尊重、宽容和自律的态度。也因此,他们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悼词美德”比“简历美德”更重要。戴维认为,“追求崇高”的对立词并不是“追求卑鄙”—没人追求卑鄙—而是“追求成功”。每个人的天性其实都有两面,代表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种追求成功:担任什么职位,取得过什么成就,有过什么重大发现,这些能写进简历里的、事关财富和地位的项目。另一种则追求崇高:道德、品格、服务,追问人生的意义—那些你的简历里没有,但是在你的葬礼上会进入你的悼词的项目。
人本质上并非一种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动物,总会有点品格追求。戴维认为,品格修养的追求目标,并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成熟。人应该先看看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这个内心的热情为指导去选择一个职业,做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一如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活的意义》中所言,“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活的期望,而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应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回答生活每时每刻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品格跟思想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精英素质。在《品格之路》一书中,戴维剖析了多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最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品格之路。在当下,我们最需要的也恰恰是这种品格的力量。
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履行自己的责任,正确解决遇到的问题而完成人生不断赋予每个人的任务。戴维认为,使命不同于职业。选择职业往往看重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以及职业在经济和心理上的收益,而“使命是一种感召”,献身使命“不是效用,是出于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