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之理性选择与思考
李彦堂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摘 要】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下,当代大学生这个备受人们关注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应当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本文试图将视野投向大学生这一思想积极、行为活跃的群体,就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及归因、表现形式、理性选择与思考作粗浅的探微,以期对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面对多元价值观念时做出理性选择有所裨益,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多元 价值观念 理性选择 思考
1.1 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
大学生作为思想敏锐、行动积极、易于接受新事物的这样一个群体,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场景下,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引入,加之现实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浸染,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诸多的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本身,在面对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时,如何甄别、评估以及判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是大学生们进行价值选择的逻辑前提。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选择时,往往表现出盲目、跟随潮流、贴近时尚,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样一来,大学生这个群体就成为了接纳多元价值观念的主要战场和前沿阵地。
1.2 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之归因
1.2.1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任务
如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生成、文化的路向与文化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之中彰明较著。由经验可知,当两种迥异的文化相遇时在人们的心中容易产生比较的心理:孰优孰劣?哪一种文化来讲更为恰切适宜?诸如这样的疑问不请自来。其实,在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评判和鉴别时,就意味着对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的接受。也就是说,不同文化的交融就意味着彼此间的共存和相互影响。这样一来,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共存的局面就成为了常态。
1978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和这一时代任务的全面展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重大变化。不仅如此,与此相适应,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毫无疑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任务的提出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时度势、纵览全局、高屋建瓴的明智抉择。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人们开始不择手段、盲目求利,以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社会的这些种种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在大学校园里,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受到了似乎是前所未有的礼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面对现代价值观念时也显得格外尴尬。
1.2.2 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现实
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以统领社会多元价值为担当,集中体现和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致力于规范、制约、引领、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胡锦涛同志一语中的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也就是说,作为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在处理与社会多元价值的关系时,要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既要摈弃主导价值体系唯我独尊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又要积极建构主导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体系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1.2.3 大学生自身理想追求的多样性与生活的丰富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需求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互联网的发达,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更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黄金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日渐趋于成熟稳定。他们有着自己多样性的理想与追求,敢于幻想,勇于冲破传统保守思想的藩篱,去规划、设计和经营自己的美好的将来。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向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甚至不惜去标新立异。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所普遍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也是他们在青春期追求自身理想和向往多彩生活的真切表达。
2.1 个性张扬、崇尚自我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由于各自出发点的迥异而分道扬镳。社会本位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身的考量,它重在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个人利益要让位于社会整体利益。而个人本位恰恰与其相反,它意在说明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与保障,个人利益无法实现时,社会整体利益便无从谈起。由于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满足与否来衡量和评判周遭的一切,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个性张扬、崇尚自我、思想激进的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本位思想一方面由于其缺乏集体和全局观念而易于走向极端,另一方面,也由于其自身视野的狭隘而容易走向心理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不健全。基于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正确处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其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2.2 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伴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与社会多元利益新格局新的变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影响着被传统思想禁锢的人们。多元价值的出现表明,任何试图用一元价值或一种模式来框定和裁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将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此时,传统的一元价值由于多元价值的嘲笑而显得手足无措。在大学校园里,求新求异求变成为时尚,保守成为落后,别出心裁的甚至另类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充斥着校园。尽管如此,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时,应当理性的对待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还要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2.3 重视功利、崇尚道义
其实,“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还原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与“利”之争。义利之争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古老话题。“舍生取义”与“见利忘义”是对“义”与“利”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选择。其间,在取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陷入进退的两难。“舍生取义”固然弘扬了正义,彰显了气节,但同时也是以自我的牺牲为代价的。它是沉重的。而“见利忘义”虽然说得到了物质利益,但是却由于抛弃了正义而为人们所不耻。它是肤浅的。当代大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问题,“义”,大学生所欲也;“利”,大学生亦所欲也。当“义”与“利”处于紧张状态时,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了需要我们迫切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1 以开放的胸襟包容和审视多元价值观念
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不断进步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势必导致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而并存意味着彼此摩擦、碰撞、吸收、借鉴、包容等诸象。这就需要大学生以开放的的胸怀容纳和重新审视多元价值观念,厘清多元价值观念的概念、内涵,总体把握其存在的背景、作用和影响,客观看待其积极意义。这样有助于培养其胸怀,开拓其视野,客观理性的认知、理解和把握新情况新事物。为下一步面对多元价值观念选择问题奠定基础。
3.2 建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新型关系
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面对时往往表现得尴尬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既然价值观念走向多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面对这些多元价值观念以及在这些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怎样做出恰当适宜的选择就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元价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多元价值观念相遇和碰撞时,应当去积极建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新型关系。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价值应当给予多元价值尊重、理解、包容,从而使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能够和谐有序并存。多元价值也应当在阈限内发挥自身的积极的作用。这样,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便可以共同构筑社会不同价值观念并存的和谐有序图景。在这样的图景中,大学生易于厘清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之间的关系,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冲突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避免盲目和混沌,进而做出恰当适宜的价值观念选择。
3.3 在不同价值观念之间找寻平衡点
前文提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又引发不同价值观念的摩擦与碰撞。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摩擦时,更多的场景下,并不是非“此”即“彼”式的矛盾与紧张。由此,在发生摩擦的价值观念之间找寻平衡点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出现紧张关系时要积极灵活的找寻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发挥自身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解决问题,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
3.4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观念多样是客观现实,但是面对多重利益诉求和价值选择,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代表社会发展总方向和未来趋势的价值目标,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加强价值观认同。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变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即由外在约束到内在约束的转变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知、情、行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是频繁多变但也是反复向前的,只有充分了解这一过程及其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3-07(5).
[2]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3]曹震宇,刘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认同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金萍女,孙莉萍,薛燕.高校师生价值观冲突动因及化解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5]徐兴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长征(党建版),2013(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明河南”建设研究》(编号SKL-2015—10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彦堂(1982—),男,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