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凯伦
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研究综述
靳凯伦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对国内有关蹴鞠起源、发展、衰亡、以及文化对蹴鞠运动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蹴鞠运动起源与战国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元明清时期逐步衰亡;宋朝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以及政治阶级对体育的喜爱、倡导使得蹴鞠运动在宋朝得以繁荣发展;蹴鞠运动的竞技性下降,使其转变为表演性质的活动,导致社会地位逐步降低,加之宋朝之后政府的严令禁止和“齐云社”排外的传承加速了蹴鞠运动的衰亡;中华传统文化对蹴鞠运动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中华传统文化对蹴鞠运动的影响加速了蹴鞠运动在民间的开展。但是,其“和”、“尚”的内涵使蹴鞠运动的竞技性逐渐变为表演性,丧失了其原有的特点。
关键词:蹴鞠;文化;发展;衰亡
中国古代人民曾创造发明了很多灿烂的体育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在我国古代都非常流行,而如今体坛多数流行项目来源均被鉴定为西方国家,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蹴鞠运动曾经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在我国古代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经历了低潮期,发展期,衰亡期。研究蹴鞠运动得以在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定有积极意义,研究蹴鞠运动逐步衰亡的原因,也对防止中国足球继续没落有一定参考意义。
1关于蹴鞠的起源的研究
关于蹴鞠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分别是黄帝起源说、齐国起源说,殷商起源说。墨石磊根据史料《战国策·齐策》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所讲到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蹴鞠者”。[1]认为当时临淄百姓对蹴鞠非常喜爱,同时说明蹴鞠在临淄民间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但是这说明的是在齐国蹴鞠已广泛开展,并没有说明蹴鞠是起源于齐国。张树军根据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记载的:“蹴鞠者,传言皇帝所做,或曰起——战国时。”[2]认为蹴鞠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种古老的踢球文化,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张永军写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图的一件帛书《十六经·正乱》中记录的黄帝战胜蚩尤的文字记载:“……黄帝身禺之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3]大意为:在黄帝战胜蚩尤并将其擒获后,黄帝将蚩尤的胃取出,塞入毛发当球踢,供士兵泄愤和娱乐。田至生对蹴鞠的三种起源说进行了总结,认为有关黄帝起源说史料记载均为传说,这是因为古人以黄帝为始祖,出于崇拜,往往会将一些不明起源的事物附会与他,以显示其年代久远,具有权威性。所以对于这些记载,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都不会被认同。对于殷商起源说,他认为古代体育史学家唐豪先生根据甲骨文中的文字以及汉画像石得出的殷商时期就有了蹴鞠这项活动的结论带有个人臆断,无法令人信服。[4]而战国起源说因有《战国策·齐策一》和《史记·苏秦列传》这两本史籍对苏秦游说齐宣王这一史实的详细记录,书中记录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蹄鞠者。“同时在《西京杂记》中也有记录:”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酷酒、卖饼、斗鸡墩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这均表明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和楚国北部地区,墩鞠这项体育活动就在老百姓当中开始开展了。综合先前的研究发现:有关黄帝起源说的史料记载内容为口口相传,并没有史料依据。而殷商起源说也仅仅为个人推测。因此,黄帝起源说和殷商起源说可信性较差。对于齐国起源说大多数史料的描述均表明蹴鞠运动在民间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战国时期起源说还是较为准确的。
2有关蹴鞠运动发展的研究
2.1两汉时期的发展
周海生认为蹴鞠原本是军中游戏逐渐转变为军事训练,尤其是在汉代,蹴鞠演化成训练士兵的方法。[5]贾玉芝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而《蹴鞠》篇占了二十五篇。[6]可见当时朝廷对军事蹴鞠的重视,也可以说蹴鞠在军队中以广泛开展。刘朴对24块有关蹴鞠的汉画像进行了考察,并根据蹴鞠目的进行了分类,一是在庭院、室内举行的属于百戏的表演性身体活动,二是在野外举行的供练习者愉悦身心的身体活动。又根据蹴鞠者使用的器械和器具将其分为了三类:分别是使用大鼓的蹴鞠、穿长袖衣具有舞蹈蹴鞠和使用特别器械并伴有特殊技能的蹴鞠。并发现了有高难动作的蹴鞠动作图,比如:边敲鼓边将鞠球高踢的动作、倒立踢球、将球踢入酒樽的动作。[7]这可见汉代蹴鞠形式多样,既有极具表演性质的技术动作表演和舞蹈表演,又有娱乐为主的简单的身体活动。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在汉代时期,在军队开展的蹴鞠带有竞技的性质,在民间和宫廷开展的蹴鞠运动主要以表演娱乐为主。
2.2三国时期的发展
张树军在蹴鞠源考中根据史料《太平御览·魏略》中的记载,认为孔叔林是中国史上第一位蹴鞠教练。孔叔林由于技术高超,深受太祖喜爱,并伴随太祖左右,教授太祖蹴法。[2]
可以看出蹴鞠在三国时期的还是有所发展。
2.3唐朝的发展
方征对唐代蹴鞠运动发展进行了研究,说明了唐代蹴鞠球的发展和蹴鞠方法规则的变化。[8]在唐代之前的鞠球是将羽毛或者毛发塞入皮革或者动物内脏之中,球体简单粗劣。到了唐代,鞠球已发展为充气球,既有由动物膀胱做成的充气球胆,又有将加工过的皮革按照规格做成的外壳。这种结实、轻巧、且富有弹性的鞠球的出现对蹴鞠的技术和规则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张英基根据《蹴鞠图谱》记载:打揎者,填气也,事随易,实而难,不可太坚,坚则健色浮急,蹴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建色犯虚,蹴之不起;须用九分着力,乃为适中。”说明当时对球的气压有明显的要求。由于球体变轻,唐代便出现了女子蹴鞠活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俗称“白打”。[9]鞠球的变革使蹴鞠的规则更加规范化,多样化,技巧化。主要的方法规则有:双球门踢法、单球门踢法、打球、白打和趯球。因此,唐代鞠球的发展,使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了蹴鞠活动之中,对蹴鞠活动的开展,以及蹴鞠技艺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李娜依据李白、王维、杜甫等大诗人留下的关于蹴鞠的诗赋,加上隋唐时期,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较为宽松,女子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因而女子蹴鞠运动有了很好的发展。[10]因此,可以看出,蹴鞠运动的器具演变,规则的规范化,参与人群的扩大,均在唐代都有了质的提升。
2.4宋代的发展
赵宁,董洁根据史料《武林旧事》中所记载的南宋临安城具有的十几个娱乐行会,发现蹴鞠业也名列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齐云社。[11]齐云社的艺人有三种,分别为:皇室官用艺人,有固定俸禄;固定表演出场的艺人,以表演维生;挂名齐云社,以收徒、学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艺人。齐云社内部管理分工明确,总负责人是都部署、教正;以下是社司,主要负责会内事务;知宾、节级负责对外接待,会干、左军、右军负责比赛和球队事务。不仅如此,齐云社经常通过诗文的形式进行宣传,并严格有序的组织竞赛,如山岳大赛。另外,齐云社是全国性的组织,各地子弟互相往来切磋技艺。宋代制球业同样发展迅速,出现了专用的商品球:一缝球。到了南宋,球的制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同时,各种品牌的鞠球也涌现出来,《蹴鞠谱》中记载的商品球的品牌就多达41种,也出现了蹴鞠行话。任慧一根据《梦梁录》、《蹴鞠谱》和《宋太宗蹴鞠图》分别指出在宋代出现了蹴鞠艺人进行切磋技艺的场所—瓦舍;精细的制球技艺、鞠门的规格;在比赛中对蹴鞠服饰进行了统一。[12]这都反映出了宋代社会蹴鞠业的发展十分成熟。另外,蹴鞠的行业神崇拜仪式 的出现也证明了蹴鞠业在宋代已发展为重要的行业。张树军在蹴鞠源考中认为宋代有四个关于蹴鞠活动的第一:(1)宋代蹴鞠第一次发展成为一种社交礼仪,特别是在外交活动中应用非常普遍;(2)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蹴鞠民间团体——“齐云社” ,此社的功能是研究蹴鞠的技法、切磋民间蹴球的经验、定期举办各种蹴鞠会、加快蹴鞠运动的国际交流;(3)宋代第一次出现了专门靠踢球维持生计的足球艺人,艺人的收入主要靠各种演出费和培训费;(4)宋代蹴鞠首次出现了商业化运作的倾向,这均表明了蹴鞠在宋代的繁荣发展。[2]周从改从传世典籍中知道,宋代的宫廷中以及上流社会中从事体育活动的不仅有皇帝,权臣武将,甚至还有出使宋廷的国王及使臣。[13]由此可见,宋代政治阶级对体育的喜爱、倡导与体育活动得以繁荣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根据这些研究可以确定,蹴鞠运动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2.5明清时期
李艳国写到在明朝初期期政治阶级采取系列措施,使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各种户外活动发展迅速,蹴鞠就是比较盛行的活动之一。他根据《事物绀珠》所提到的明代的蹴鞠有蹴球和踢鞠两种。[14]踢鞠是没有球门的,主要依靠技术表现得分,技术动作丰富,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踢鞠可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使得很多女子加入到了蹴鞠活动中。相反,蹴球是一项竞赛性较弱的无对抗隔网活动。并且对场上的位置均有很专业命名和制定了详细的比赛方法和规则。这表明明代蹴鞠赛制比较完善,队员分工明确,有相应的比赛规则。但这种形式对不同位置的球员有明确的、较高的动作要求,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另外,随着政府对蹴鞠逐渐的禁止,蹴鞠艺人的社会位置底下。因此,就失去了大量群众基础。为蹴鞠走向没落埋下了伏笔。同样,由于清朝对中原体育文化的严禁和改造,以及顺治帝下口谕禁止八旗兵踢石球,使得蹴鞠运动的开展范围急剧缩小。清朝由于满汉文化的交融产生冰上蹴鞠运动,但是冰上蹴鞠由于气候原因以及技术难度大的问题,使得难以在民间开展。因此,冰上蹴鞠的衰落也属历史必然。但在唐代出现的,未流行起来的白打,即蹴鞠的变种踢毽子,因其踢法简单,花样繁多,逐渐的到了广泛的开展,最终代替了蹴鞠运动。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由于政府对蹴鞠运动的禁令,导致蹴鞠艺人社会地位底下,使蹴鞠运动逐渐走向没落。
3关于蹴鞠运动的衰亡的研究
王俊奇认为蹴鞠的衰亡是多因素的,宋代的文弱之风导致蹴鞠的竞技性下降,是蹴鞠走向衰亡的社会根源。元明清时期的外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压迫和宋代蹴鞠赛制和球门的改变使蹴鞠向表演方向发展,这是蹴鞠运动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15]徐晨杰、范春义认为蹴鞠运动竞技性降低是其衰亡的内因,蹴鞠对 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根源,蹴鞠者社会地位底下,导致球技无人继承,以及元明清时期古典戏曲这一新娱乐活动的出现,均加速了蹴鞠运动的衰亡。[16]王祥认为蹴鞠的衰亡与圆社有关,主要体现在:圆社将蹴鞠以表演活动为目的而成立,圆社传授的是表演技术,圆社的拜师和考核需要收费,限制了蹴鞠的普及和发展。[17]黄金葵,吴升义认为,在元代时期蹴鞠运动丧失了国家级礼仪庆典的特殊地位,完全流入民间发展。[18]当时男子蹴鞠被政府禁止结社的干预而逐渐消失,而女子蹴鞠者多具有娼妓身份,因而这一运动逐步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排斥。“齐云社”作为唯一的传承平台,因其固步自封,排外的传承,严重阻碍了蹴鞠向大众发展的良性通道。根据以上叙述,蹴鞠衰亡的主要原因是蹴鞠运动的竞技性逐渐下降,其次是由于政府的禁止、齐云社的固步自封,使蹴鞠运动无法得以传承。
4关于蹴鞠文化的研究
任慧一对宋代蹴鞠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进行了研究,表明在物质文化上,蹴鞠活动在宫廷以表演为主,在民间有专门的场所进行蹴鞠活动,在节庆活动中蹴鞠也有出现。同时,蹴鞠球的制作工艺的到了提升,确立了鞠门的规格,也产生了专业的蹴鞠服饰。在制度文化上,宋代流行的蹴鞠形式,筑球和白打均有明确的规则。也有民间和官方的蹴鞠组织,比如民间组织“齐云社”,官方组织“左右军”。另外,宋代的竞赛制度更加详尽,既有十禁戒和十不赛的比赛规定,又有专业的比赛裁判和工作人员。在精神文化上,蹴鞠行会中祭拜先人的现象,表明了对蹴鞠先人的崇拜。[12]儒家思想对蹴鞠人的影响主要是:在蹴鞠时,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要义气相投,以礼相待,因而使蹴鞠的人更加重视集体,是正确的,积极的文化取向。因此可以看出,宋朝蹴鞠在物质、制度和观念文化上都更为丰富和成熟。付强认为宋代的政治背景对蹴鞠运动的繁荣有很大帮助。[19]因为宋代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是文官政治,就是说中央会任命文官担任军事统帅,比如著名诗人辛弃疾。文官政治使官员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具有民本思想,因此民间文化得以空前繁荣。另外,因为宋代没有发生较大的战事,国力民力得以保存,加之政府取消了坊市制,商户经营时间得以延长,有力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因此,更多的人从自然经济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所以说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是蹴鞠在宋代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钱文军认为,儒家思想文化使当时体育运动带上了厚重的伦理色彩,极大程度的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20]因此,当时的人们更加热衷于趣味性和娱乐性游戏。而道家文化讲究顺其自然的无为之道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与具有冒险性、竞争性的足球水火不容。因此,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也制约了蹴鞠运动的发展。刘常委,陈亚中认为“尚”、“和”的传统观念使蹴鞠运动由初唐时的强烈对抗到盛唐时的霓裳羽衣的表演活动的演变,因此,蹴鞠运动逐步沦为技巧性的游戏,最终成为展现女子美感的肢体表演。[21]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宋代无论是蹴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观念文化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蹴鞠的发展有利有弊,有利在于传统文化更符合当时人们的观念。因此,对蹴鞠规则的改变使更多的百姓能够参与到蹴鞠运动中,蹴鞠运动得以繁荣开展。而弊在于对蹴鞠规则的改变严重降低了蹴鞠的竞技性,使蹴鞠向表演项目转变,社会地位逐渐降低。
5结论
1.蹴鞠运动在历史中的发展经历了,低潮,高潮,衰落这三个主要阶段,其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元明清时期逐步衰亡。
2.蹴鞠在宋朝时期得以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以及政治阶级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倡导。
3.蹴鞠运动衰亡的主要原因是:蹴鞠运动的竞技性下降,使其转变为表演性质的活动,导致社会地位逐步降低。而政府的严令禁止和“齐云社”排外的传承,加速了蹴鞠运动的衰亡。
4.中华传统文化对蹴鞠运动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中华传统文化对蹴鞠运动的影响加速了蹴鞠运动在民间的开展。但是,其“和”、“尚”的文化内涵使蹴鞠运动的竞技性逐渐变为表演性,丧失了其原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墨石磊.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谈两者的文化差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148-150.
[2]张树军.蹴鞠源考[J].体育学刊,2009,(11):90-95.
[3]张永军.世界足球起源研究_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42.
[4]田志生.中国古代蹴鞠发展演变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21-22.
[5]周海生.中国宋元时期蹴鞠文化服饰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1:9-10.
[6]贾玉芝.蹴鞠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文化保护研究[D].山东:山东体育学院,2011:11-12.
[7]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11):85-95.
[8]方征.蹴鞠在我国唐代的发展及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3):44-47.
[9]张英基.齐文化与蹴鞠运动[J].管子学刊,2004,(3):56-60.
[10]李娜.由唐代诗赋看蹴鞠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76-78.
[11]赵宁,董杰.论古代蹴鞠的行业神崇拜——以《蹴鞠谱》为中心考察[J].管子学刊2014,(3):83-86.
[12]任慧一. 宋代蹴鞠文化考究[J].体育学刊,2013,(5):131-134.
[13]周从改.宋代体育的繁荣和成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39-43.
[14]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7-8.
[15]王俊奇.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24-125.
[16]徐晨杰,范春义.古代蹴鞠衰亡原因三题[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27-130.
[17]王祥.圆社与蹴鞠运动衰亡[J].体育文化导刊,2009,(2):101-102.
[18]黄金葵,吴升义.中国古代蹴鞠衰落与英国现代足球兴起之深层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4):320-324.
[19]付强.宋代蹴鞠运动繁荣的历史文化原因分析[J].兰台世界,2012,(10):28-29.
[20]钱文军.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7-20.
[21]刘常委,陈亚中.论社会文化与城市演变对蹴鞠运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6) :766-768.
Overview of an Ancient Chinese Sport-Cuju
Jin Kailun
Abstract:This paper overviews Cuji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nfluences. Results show that: Cuju sport is originated from warring states period, develops prosperousl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gradually declines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 prosper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ng Dynasty was strong and rich. The interest and publicity from upper class guarantees the flourish of the sport. The decline of Cuju is caused by several reasons: the decline of competitive nature transfers Cuju from competition to live show, causing the decline in social status, together with strict ban after Song and exclusive heritage of “Qiyuns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double-edged sword, on one hand, its influences accelerates public Cuju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ke competitive Cuju Change to a show, losing its original features.
Key words:cuju; culture; development; decline
作者简介:靳凯伦(1992-),男,河南巩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6-0145-3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6.064
Sport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Minglun),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