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龙,王晶晶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种术式对骨密度影响对比
杨志龙,王晶晶△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对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三种治疗方案对骨密度影响。选择68例OVCF患者按患者意愿分别选择保守治疗(保守组,27例)、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2例)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19例),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L2-4椎体的骨密度并行统计学比较。PVP组、PKP组骨密度治疗前后的改变并不明显,但保守组骨密度在治疗后3、6个月 [(74.6±6.9)、(76.0±8.4)mg/cm3]均治疗前[(86.9±7.3)mg/cm3]下降明显(P<0.05);且PVP组、PKP组治疗后3、6个月骨密度[(85.5±8.2)、(85.8±7.1)mg/cm3]、[(85.0±6.5)、(86.5±7.2)mg/cm3]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但三组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差别不大(P>0.05)。PVP、PKP能使骨量的丢失减少,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防止脆性骨折加重,可作为治疗OVCF的较理想术式。
骨质疏松;骨折;椎体成形术;骨密度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属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每年约400万人发生OVCF,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保守疗法,除了不能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还易发生骨质进步丢失的并发症[1,2]。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椎体成形术(PVP)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OVCF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但PVP、PKP可使伤椎的椎间盘退变加速,相邻椎体的应力增加也易致二次骨折[3,4]。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OVCF68例患者,给予上述三种治疗方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骨密度变化,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本组68例OVCF患者,男25例,女43例,年龄60~82岁,平均(69.3±8.2)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症状且均有外伤史,经辅助检查以及骨密度检测确诊为OVCF。影像学检查:CT示椎弓根无破裂且椎管完整;MRI示新鲜压缩性骨折且脊髓未见明显的受压征象。骨折椎体:T6、T7、T8各2例、T9 3例、T10 7例、T11 15例、T12 31例、L1 25例。51例患者为单个椎体骨折,15例患者为2个椎体骨折,另2例患者为3个椎体骨折。纳入标准:(1)骨质疏松性骨折急性期(骨折时间≤3周)或亚急性期(骨折时间4~8周);(2)均有腰背部明显疼痛的症状;(3)明确外伤史;(4)椎体L2-4未骨折;(5)患者的认知能力完全正常。排除患有严重心肺疾病、骨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行动能力差、长期卧床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式,其中保守组27例,PVP组22例,PKP组19例,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术前三组患者即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包括补钙、加强钙转化及抑制破骨细胞活动等治疗方案。(1)保守组:依据骨折压缩的程度患者需早期卧床制动4~6周,之后下床活动需腰围保护或佩戴支具,同时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2)PVP组:以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方式穿刺椎体而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粉剂及单体充分搅拌,在透视下将骨水泥推入至椎体内,确认成功充满骨水泥后取出套管,最后缝合切口;(3)PKP组:操作步骤同PVP组,不同之处在建立工作通道进入后,先用球
囊撑开椎体再推入骨水泥。PVP组及PKP组术后患者需常规仰24~48 h后于腰围保护下施行功能锻炼,同时术后需抗生素静脉滴注3 d。
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定量CT法 (QCT)对各组患者腰椎L2-4的骨密度(mg/ cm3)进行测量,经腰椎的骨密度相关分析软件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齐性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VP组及PKP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骨密度改变不明显,治疗后3个月骨密度较治疗前稍下降,保守组治疗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发现骨量丢失明显,骨密度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1年,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治疗后3个月和半年骨密度显著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三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mg/cm3)
临床上长期以来对OVCF的治疗主要以口服药物、卧床及佩戴支具为主,并无其他的更积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5]。但传统的保守疗法需患者较长时间处于卧床制动的状态,不仅会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性,还会因缺少运动而致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会加重。张伟等[6]报道足够运动量是作为保持并提高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6],其主要机制是运动使内分泌系统出现正性改变,骨骼的血流量随之扩大,就促进了钙质的吸收并保持骨量。而运动的缺乏则导致骨量的丢失,卧床时间达1周即可致丢失1%的骨量,因此对于选择OVCF的治疗手段,我们建议应保证患者的运动能力,早期进行相关活动锻炼,对骨质疏松加重及骨量丢失可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
目前QCT是测量松质骨、皮质骨的骨密度唯一方法,其敏感度较高,能反映短期人体内的骨量情况,作为预测及评判骨折危险性的一种可靠方法[7]。本研究应用QCT检测骨代谢反应灵敏且骨转化率较高的腰椎L2-4松质骨,其测量三维空间体积的骨密度(单位是mg/cm3),且骨骼大小、骨质增生等因素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且具有敏感性强、精确度大、准确性高等特点,已成为测量骨密度的标准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PVP组、PKP组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其骨密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PVP、PKP治疗OVCF均能及时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近期与远期的临床疗效相似;虽然PVP组、PKP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骨密度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经PVP或PKP治疗OVCF,因短期卧床加之患者活动能力下降等因素会出现骨量的暂时丢失,但在患者恢复了活动能力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骨密度已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有文献报道,PVP或PKP与非手术治疗组的远期疗效并无明显的差异[8-9]。本研究保守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骨密度下降显著,骨量出现明显丢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VP组、PKP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保守组的患者在早期卧床制
动后骨量的丢失会加剧,6个月内骨密度下降明显,患者进一步发生脆性骨折及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会增加,而在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已恢复治疗前水平,可见后期因患者的疼痛减轻,正常活动及功能锻炼得到恢复,废用性的骨质疏松也得到缓解,骨密度可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综上所述,OVCF患者给予PVP及PKP治疗,其操作简便,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卧床时间,避免长期卧床而引发的并发症,可减少骨量的丢失及脆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加重的可能,进而可有效地提高OVCF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王林,邓忠良,晏铮剑,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2):131-135.
[2] 吴波文,张锡平,王镖,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2):3669-3671.
[3] 顾昊,薛启明,王瑞平,等.PK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OVCF临床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9):821-824.
[4] 刘晓曦,王港,高延征,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4943-4945.
[5] 王强,申剑,纪泉,等.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强化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7):768-771.
[6] 张伟,王兵,张林林,等.绝经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铁含量、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1):39-47.
[7] 严坚强,孙奎,梁必如,等.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2):1428-1431.
[8] 常青,史相钦.PK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5):522-523.
[9] 李咸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9):625-628.
图4 2016年2月1日至2月15日的应力变化曲线
2)因本阶段正赶上冬休和春节,车流量减小,重车也相对较少。通过图3中监测系统位移数据可以得出,在夜间位移变幅较小,桥梁位移变化在合理范围。
3)2月1日至15日测出的位移和应力数据,由图4中的应变/应力测试数据来反映,可以得出桥梁在白天加载时应力变化幅度较大,晚间应力变化趋于稳定,但应变/应力与模型计算所得数据相比,变化幅度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在桥梁健康监测中力求对桥梁结构进行整体行为的实时监控,对确保桥梁的运营安全,及早发现桥梁病害,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但仍需加强现场交通管制:
1)严格限制重车通行,通行车辆载重不应超过40t。
2)严格限制超载,重车应单车过桥、居中慢速行驶、严禁在桥上变速、制动。重车通行速度不应超过10km/h。
参考文献:
[1] 王长虎.浅谈桥梁健康监测系统[J].北方交通,2006,(11):54-56.
[2] 王作宁.桥梁运营安全监测系统实施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J].铁道标准设计,2010(07):61-64.
R274
△通讯作者:王晶晶,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