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芳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略论体育教学改革与体弱群体的关系①
袁晓芳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体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弱群体逐渐得到关注。体弱群体作为学生集体的构成要素,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并不少见。之所以传统教育并未重视体弱群体,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笔者集合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改革与体弱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体弱群体研究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及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对体弱群体开展教学改革的策略。
体育教学改革 体弱群体 关系处理
体弱群体这一概念2003年由刘成副教授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指一些无法很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体育水平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究其原因,存在部分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现象,从而制约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例如:心脏病患者,无法参加剧烈运动。因此,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理清与体弱群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体弱群体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后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理念的逐渐转化下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旨在能够带动体弱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体育保健课程,以便于促进体弱群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但在具体的执行深度与执行力度方面仍需不断完善[1]。
从体育教学手段与评价标准入手可以发现,面对体弱群体,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很难有针对性为这一类群体提供教学服务,无法满足这一群体对体育学习的需求。结合现代理论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根本途径,让体弱群体能够得到针对性锻炼,增强自身体质。例如:肥胖症患者不利于参加剧烈的运动,体育教学改革中可将剧烈的运动方式转变为一种可接受的教学方法,如:跑步教学对这类学生而言相对困难,但竞走项目则特别适合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身完成目标的制定,增强体育教学实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作为衡量体育教学水平关键,也应采取不同的标准与灵活的策略,真正为促进体弱群体更好接受体育教育服务。可见,体弱群体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处于逐渐探索之中,还需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探究体育教学改革与体弱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两者的本质。实际上,两者属于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将体弱群体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正是对体弱群体的研究,使得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两者的关系探索,要从辩证的角度具体分析。
2.1 体弱群体研究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体弱群体研究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体弱群体已经在逐渐被应用到体育教学环境中,将这一理念具体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处于大致相同的体育水平上,有针对性制定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充分认识自己,增强体弱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这一群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第二,有助于整体水平提升。教育阶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增强对体弱群体的研究能够提升整体体育教学水平。传统教学环境中,采取统一的标准完成教学实践,对于体弱群体而言将会打消这一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整体教学价值的提升。体弱群体感到学习吃力的同时,身心健康也将受到影响。对体弱群体展开研究,教师逐渐革新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将体育教学效果最大化,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第三,有助于体育教学多样化。体弱群体理论在体育教学改革当中的具体实践,为适应教学目标与教学体系的变化,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应体弱群体对于体育学习的基本需求。例如:对于体质较差无法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采取观看视频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让这一类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运动的情境,避免由于无法参加运动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与负面心理,充分展现出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
2.2 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体弱群体的改革措施
体弱群体的研究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环境,同样,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也需要针对体弱群体做出针对性的调整,笔者认为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生为本、因人施教。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体弱群体这一基本概念,针对这一群体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做到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身体素质本就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体育知识与学习能力情况的不同,所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应该具有针对性与可拓展性。对于一些出现肥胖症的同学,体育教师应该制定健康减肥计划,鼓励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可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经验,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制定减肥具体内容,如:加大运动量、控制饮食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乐于主动去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体质改善奠定坚实基础[3]。
第二,丰富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改革不单单是教育思想观念层面的革新,更应该重视教学实践及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对于体弱群体而言,由于自身体能方面的不足,对体育教学本就是处于一种躲避与抵抗的状态。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尝试十分必要。例如:体育教学实践过程可以设计趣味性较强但竞技性较小的体育游戏,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游戏实践当中,增强同学之前的相互信任,促进学生身体状况改善。适当运动量、趣味性体育游戏、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些都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4]。
第三,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体弱群体的关注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外在层面,还应该充分关注这一类群体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由于体弱群体自身特点影响,往往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与学生进行谈心,分析学生心理,对其给予正确指导,让学生可以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与家长方面理解,从这一群体的兴趣入手,选择符合他们的体育活动,消除紧张心理,更多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实现全面发展[5]。
第四,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检验教学实效的根本步骤,想要验证教学方法在体弱群体当中的可行性,则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制定层次化考核目标,考核标准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让学生通过考核并感受到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评价内容可以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最终推动体弱群体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发展,达成教学目标。
[1]俞冠先.论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100-102.
[2]包格日乐图.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175-179.
[3]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4]郑国庆,包春峰.普通高校残障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148-149.
[5]张丹.基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运动,2015 (15):81-82.
G807.01
A
2095-2813(2016)11(b)-015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153
袁晓芳(1969,8—),女,汉,湖北武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