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可染构图艺术在儿童画教学中的运用

2016-11-29 23:02黄禾
新课程·上旬 2016年9期

黄禾

摘 要:现代儿童绘画中,构图占据着主要的评价要点,很多学生在画面构图上往往缺失方法及创新意识。然而,应该如何进行构图才能更容易使画面变得美观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构图原则,采取了传统的继承方法,将历来著名的艺术家的绘画技法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并学习,甚至,鼓励他们改造创新。

关键词:儿童画构图;构图艺术;主次;重叠

历来的绘画著作中,多注意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但往往忽视了构图的重要性。然而,在学生的儿童画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类情况,他们大多注重技法以及颜色的装饰渲染,却忽略了构图的重要性。

其实,构图是对画面宏观性的把握,一切其他的技巧只有纳入构图的宏观规划之中,才能实现其各自的存在价值。我们在创作时,在注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构图对整个画面的把握。

然而,构图教学是美术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基础的构图方式,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构图,让画面更有特色。

在构图上,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要谈论的就是李可染对山水画的特殊构图艺术,以及通过这些构图艺术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画面当中,进一步学会构图对于整个画面的重要性。

从李可染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以下几种构图原则:

一、掌握整体,分清主次

我们都知道,要画好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就要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和轻重。每一张画都要有主次之分。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画眼。画眼要突出,不能和其他次要的物象平等对待,既要分清主次,又要注重局部之间的连接。同样,我们在处理画面主次的时候,也应从整体出发,弄清楚画面中要表现的最主要部分和最次要部分。

李可染在画面主次关系的处理中,显得尤为出色。他的《德国森林旅馆》,树林为重墨,与暖色调的旅馆建筑和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抓住了画面的主体物,也就是旅馆和道路,这样,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另外,还有他的《谐趣图》也很好地处理了主次关系。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他以大片的湿墨构成山体,灰色的调子与以浓墨表现的颐和园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浓淡对比,干湿对比,使得画面的意境生动化。因此,李可染就是以表现意境的整体出发、分清主次来决定画面效果的。

综上,学生在儿童画的创作中,必须先把握整体,分清主次。这个原则是很多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构图原则。在这一点,教师在授课或者示范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主人公是谁?以一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引导学生先将主体表现出来,再去考虑陪衬物或者背景。

那到底如何在画面上分清主次呢?我们可以学习李可染运用墨的浓淡对比以及干湿对比来分清,当然对于儿童画而言,我们就可以利用儿童画技法和所利用的工具来分清主次。

二、穿插重叠,往纵深发展

一般在绘制山水画的时候,画面都要求“雄伟壮观”,也就是所谓的“大”,而在画面上要表现的东西也要“多”。因此,李可染在《灵隐两亭》中很好地把握构图中的穿插重叠关系,让画面里的物象避开了“乱”和“杂”。画面中,古柏和古亭的两侧,他画了一条路通向寺庙的深处,通幽曲径,画面显得很生动。他的《歌德写作小屋》也不例外,在挺拔的松树和屋顶的左侧方画了一条通向院内的小路,这就让观者有种即将步入院内的感觉。

“用重叠关系表现物象间的前后空间关系,是人类绘画中最早运用的一种空间表现手法。”我们都知道,郭熙在画山水的时候特别重视其画面的深度。还有石涛,他也很讲究穿插重叠,善于利用中景将画面深透进去。李可染继承了这一点,大部分画面上都具有穿插效果,并且很好地掌握了远景、中景、近景之间的关系,中景为关键,近景中穿插远景。这样,整个画面富含了深厚的空间意义。

总之,李可染几乎经历了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转型阶段。在他的路途中,大都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的挑战。我国的绘画发展和探索总的来说就是“继承、改造和创新”的过程。然而李可染作品的创作理论对当前的施教主体还相对复杂难以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欣赏、范例对比和教师的示范讲解等方法,简单地将李可染的构图艺术逐步代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空间和构图所带来的美感,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更好地运用到他们自身的绘画创作过程中。

因此,从李可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启迪,发掘他独特的构图艺术,学习他独特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突破,从而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构图风格,创造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5.

[2]郝丹丹.美术欣赏教育对中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