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山
语文是整个义务教育教学的重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阅读则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修养。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罗伊·兰德说过“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阶段,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来自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逐渐认识到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自己主动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课堂内,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活泼化,通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课堂外,以课文为切入点,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发现更加宽广的阅读天堂,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阅读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采用鼓励和表扬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能改变人生,一旦养成,我们便可终身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让学生受益终身。其实除了阅读,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支撑。但这种习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积累形成的,非一蹴而就。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利用好每一分钟,并坚持下去;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减少走神的情况,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既有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又能够在课堂内外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以便加深理解;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敢于对权威说“不”;还要培养学生记笔记、认真听课、阶段复习的习惯等等。此外,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要养成每天早晨阅读的好习惯,周末更是阅读的好时间。
三、形成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往往是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但阅读实际上是心灵的享受,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因此,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而非一边填鸭、一边死记硬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转变自身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也能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提问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并将这些总结和分析用到实际阅读教学中,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一种方式,可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四、巧用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过“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语文阅读考察的是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不断积累技巧,逐渐提高阅读效率。如在阅读中可以应用常见的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整体理解文章;第二步,在文章中筛选信息;第三步,对信息归纳整合,包括对文章标题的深层次理解、分析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文章场景与实际生活结合、上下文常见的答题规范性等。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如果适当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积累、情感体验、阅读能力,或快读,或慢读,或精读,或泛读,或通读,或跳读,选择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只有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五、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读”,这都说明多读书的好处。多读书,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这是学生的基本;其次要多读课外书,这是阅读能力的拓展方向。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尤其是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基于学生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容易出现偏差,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方向上予以指导。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必须按照其内在规律,通过必要的训练,长期坚持,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