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体系研究

2016-11-28 06:12李广刘安波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李广 刘安波

摘 要: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已经取得共识。在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状和原因,本文从借鉴积极心理学范式,探索积极职业心理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482)

引言

借鉴西方研究基础,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研究实践在我国蓬勃发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指系列促进大学生心理职业化的实践活动,包括情感心理、价值、态度、期望和行为的改变过程。其目标是充分了解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结合个人的期望和个性特点,树立合理的职业自我观念和职业价值观念,获取家庭环境的支持,并掌握面对各种抉择情境,界定问题,收集运用相关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求得最佳人职匹配的生涯规划决策能力。使个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发展潜力,发挥才能,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我实现[1]。

1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现象追根溯源,可窥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心理偏差,较为典型的有职业期望值高、从业无信心、就业盲目乐观、眼高手低、择业焦虑和求职自卑懦弱等。归根到底,职业心理教育缺失和职业能力不足是关键因素。职业规划意识缺乏,自我认知模糊,对就业和职业随波逐流,难以适应职业角色。职业心理调适技能匮乏,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不能客观对待,自我中心意识明显,离职率高。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和计划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应该立足于职业心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发展。

2 建构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2.1借鉴积极心理学范式,探索积极职业心理教育

目前,心理学研究领域盛行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2]。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无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更美好的生活[3]。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积极品质和职业美德为价值取向,通过对个体健康的职业兴趣爱好、良好的专业技能知识的测量和评估,培育美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积极的职业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并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融入一起,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潜能的开发,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和职业理想的实现。重视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技能、态度、动机和角色的教育引导,增强个体的自信、乐观、自尊和坚韧性等积极品质,提高心理资本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坚持通过职业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积极的人格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促进学生的职业价值和自我实现。

2.2立足于个体,谋求人职匹配,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2.2.1借助各种平台,加强自我规划教育

高校依托课堂教学平台,从课程设置、学时计划、人员配备、模拟平台和演练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提供机会。为此,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为将来的发展积蓄能量。

大学一年级开始,结合自己的学科兴趣,夯实基础课知识,制定大学的学业规划。从学科和爱好出发,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初步了解社会职业概况,树立职业意识,并做好学科理论知识的储备。大学二年级考虑专业和职业问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年级学习通识基础课程后,向着“专、精、尖”的方向打牢专业理论知识,尝试课余外的专业实践,了解专业岗位的情况,拓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多看、多听和多练,积极融入职业探索中。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是职业发展和职业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要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时的择业和就业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都会提供各种就业资源和平台,对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进行重点指导。学生需要熟悉和掌握职业的相关知识,能够把专业、兴趣、就业和职业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到合适的岗位,快速适应职场生活,把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较快地转变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有效应对职业中遇到的挫折。

2.2.2围绕实习、见习和课外实践,提升职业认知和适应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课外实践,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和职业岗位,对于毕业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各种专业实践中去。在这些活动中,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提高,职业心理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有过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入岗位以后,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转换速度快,就业质量高,表现出更为成熟的职业心理素质,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2.3享受成功的体验,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研究指出,职业自我效能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他选择职业的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就业成功[4]。狄敏、黄希庭、张志杰在研究中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侧重于职业效能感的训练,充分把握住各种实践活动机会,不断提升自我,通过每一次活动的成功来收获成就体验,让自己坚定信心,相信就业也一样可以面对,同样可以做好岗位的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各种就业和职业信息,做好充足的择业准备,增添自己对职业规划的信念,实现职业的顺利发展。

2.2.4自省自悟,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职业心理教育中,提倡学生自身能够自省自悟,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和自我服务,不能把所有的工作任务都依赖于外部条件。要求学生掌握适当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省的方式觉察到不足,学会不断完善。借助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资源,主动进行职业性向测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和求职技巧演练等,因势利导,发掘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长处,寻求最利于自己发挥、最有助于兴趣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岗位。

2.3立足组织,力求良性发展,构建职业心理教育系统

2.3.1从职业心理层面强化职业认知教育

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开始,加强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有效结合社会需求,做出匹配的职业定位。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调适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中的挫折,提高职场适应能力。职业认知教育还要考虑学生个体的职业心理特点、职业兴趣、人格气质类型和优劣势。

2.3.2因势利导,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实施职业心理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从入校开始抓起,开展“全过程的职业指导模式”,紧扣“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个重点任务,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要为职业理想和自我实现所必须做好的准备,且主动做好规划后去踏踏实实地实践。为了凸显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合理配置职业心理教育的系列内容,满足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阶段性需求。

一方面,紧抓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奠定通识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借鉴美国的职业心理教育指导模式,及早抓好就业指导工作。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开始帮助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接触就业市场[5]。通过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条腿”走路,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2.3.3职业心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入校后也通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据职业心理教育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从人员配置、设备资源保障和经费投入给予支持,加强资源和设备的整合利用。鼓励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提升,不断促其专业化发展水平。

2.3.4开展毕业前职业心理疏导和求职技能培训

毕业前夕,为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开展职业心理疏导和求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为学生的求职缓解压力,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培育学生的求职效能感和职业自信心,提高求职命中率。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充分的就业准备,了解就业的政策法规,掌握行业的基本情况,熟悉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设计好求职简历和资料。通过讲座、模拟和座谈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设计和面试应对,不断提高求职中的心理素质和技能。

结束语

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受到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系统性的职业心理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实现的本质诉求,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同时,也培育其积极的职业心理品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应该从入学抓起,始于学业规划,基于职业规划,贯彻于个体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职业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6 -217.

[3]况志华.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

[4] Bandura A. Self-effican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115.

[5]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

[6]林春.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7]崔景贵.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J].教育研究,2015(6):64-70.

◇责任编辑 刘晓露◇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