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榆
以文化人的品性、结构及其机理
郭 榆*
以文化人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阐发了以文化人的重要性。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和发挥文化载道、育人的作用,做到以文化人、化育人心。以文化人具有导向性、人文性、审美性、潜隐性、渗透性、愉悦性。以文化人的结构包括以文化人的内容结构、形态结构。以文化人的机理包括发挥文化的传承性,以文化濡化人;注重文化的精神营养,以文化滋养人;突显文化的吸引力,以文化感召人。
以文化人 品性 结构 机理
以文化人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阐发了以文化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①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和发挥文化载道、育人的作用,做到以文化人、化育人心。
“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②,以文化人相对于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制人而言,拥有自身的品性意蕴。
1.导向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这表明文化是具有导向性的。文化在传播中将自身内含的价值取向作用于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他们进行价值引导,使个人的目标与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目标相一致。当代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认识,引导人们主动吸收和汲取正确的思想、抵制和抗御错误的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推动社会的进步。
2.人文性
以文化人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色彩,其人文美感与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其“文”具有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其“化”是以人为本、赏心悦目的。任何文化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价值,无论是文字、文章、礼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的体现,都承担了社会道德教育的功能,是“真、善、美”的统一。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感化人、培养人、塑造人,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教化作用,彰显出了浓厚的人文性。以文化人是一种诉诸于人的感性教育,通过文化自身的感受性和感染力来触动人的情感,提升人的境界。
3.审美性
以文化人的审美品性体现在文化的超越性上,用文化教化人,使人不断超越自己外部的物质现实,实现自己的意义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文化不仅求真、求善,其更高的境界在于追求美。曾有人这样评价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艺术文化,更是在强调中国文化是具有文艺精神的文化,是追求美的文化。文化最大的特征就在于美的感染性,文化是以触碰人的灵魂、满足人的情感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人们通过一本感人的小说、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一场激情飞扬的音乐剧让自己心情舒展,神清气爽,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细润、灵魂的寄托,在美的感染下感受生命和意志的智慧与力量。
4.潜隐性
以文化人,具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以文化人的方法藏而不露,柔和而不生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受教者得到知识的熏陶、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受益后不留痕迹。以文化人是如此无声无息、平和宁静,然而其效果却又是如此的强大无比、不可抗拒,这也是以文化人区别于其他育人方式的最大优势。以文化人是以人的常态状的生存空间为背景,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中,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生存在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接受特定文化模式的熏陶和感染,没有强制性、外显性、冲突性,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文化人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消除了逆反心理,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5.渗透性
文化具有超强的渗透力,能将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融入到具体生动的文艺形式中,如电影、戏剧、绘画、音乐、小说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来传达核心思想与观念,能够达到受众多、接受度高的良好效果,真正实现教化人、培养人、陶冶人、塑造人的目的。文化的渗透性使文化呈现出独有的雅俗并存性,“雅”是指高雅、精深、先进的思想、语言,“俗”并非指媚俗,而是指普通的、大众的、通俗的文艺形式,文化的渗透性能使高雅精深的思想文化与通俗大众的文艺形式有效结合,让更多的人在更多层次的选择中感悟和接受社会主流价值,提高美与丑的辨别力,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
6.愉悦性
以文化人,不是空洞抽象、耳提面命的,它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产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育人的吸引力。文化作品通过丰富、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生活的美丑和真谛,以文学作品、影视歌舞、文艺演出等途径感性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来感染人、教育人。受教育者在娱乐、休闲、轻松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教益,获得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通过文化的方式来培养人是必要的,也是长效的,与其他教育人的方式相比,以文化人的效果可能慢些,但它所传播的“道”更容易在人们内心深处扎下根来。
以文化人的实质内涵是指人类以其创造的文化为内容,通过文明化的方式教化人性。以文化人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即用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以及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来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
(一)以文化人的内容结构
1.以文化人的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④,以文化人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性与独特性,树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人文品格,确立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且富有当代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去教化和引导人们,有利于铸造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性格,强化民族认同感,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人们在和合文化的氛围中浸润熏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贯穿着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自我奋发、自主自强的独立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绵延着“人本”思想,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注重人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用具有“民本”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有利于人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重视个体的生命和价值。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德向善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追求善性的民族品格,体现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善性的价值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濡化人、涵养人、滋润人,让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2.以文化人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从价值理念的层面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的新形象,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塑造全社会的新风貌。以文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的着力点、落脚点,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诚实互信的社会风尚,让人们坚持价值观自信。
3.以文化人的借鉴是西方有益的思想文化
“阳光包括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⑤以文化人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补我所缺、为我所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思想,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现代人文精神、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观念及创新观念。以文化人要敞开胸怀、善于接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益的思想文化,使以文化人更具时代视野与世界眼光。
(二)以文化人的形态结构
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承载、传播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我们要重点从出版文化、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动漫文化等方面加强文化形态的建设,着力增强以文化人的吸引力、创造力、思想力、作用力。
1.出版文化
出版业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最具内涵、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载体。出版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是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成为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形态。文以载道,任何文字、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价值,承担着文化教育的功能。《四书五经》《二十五史》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的经典读物记载着中国人的知识与理论、传递着中国人的心理与气质、传播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积淀,铸就了中国人的品格。以文化人,要充分发挥出版传媒的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出版传媒宣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的内核,使出版传媒成为承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和困境,打破出版业僵化和制化的局面,提高中国出版的创意,增强生机与活力,提升出版传媒传播思想文化的效力。
2.广播影视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报刊、书籍等传统的纸质媒介,而是进入到了影视传媒的时代。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相比,广播影视媒介具有受众多、传播快、冲击力大的特点,如今人们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广泛的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在认识到广播影视媒介具有全面、及时的影响力时,也要注意广播影视的内容和形式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介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独立性,维护文化安全,便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媒介要“在节目制作上体现时代性,唱响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主流文化”⑥,要努力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影视作品,让文化的根深埋在各年龄段人们的心中。
3.艺术文化
书法、绘画、歌舞、戏剧小品和文物收藏等是中国古老而又高深的艺术文化,艺术作品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精神层面的感受和熏陶。艺术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相比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⑦“真、善、美”这一最高的价值追求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感化人、感染人。好的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传达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政治主张、道德伦理,另外,艺术作品还具有审美意识,它用具体、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以文化人要充分发挥多种艺术形式化育人的作用,让人们学习、品赏这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所凝聚、寄托的思想情感,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趣味。
4.网络文化
网络的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以文化人要特别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互联网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文化内容、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成为影响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抵制西方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强化网络育人功能。我们还要重视网络文化的艺术性和参与性,发挥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运用图片、文字、声音、音乐、动画等方式创新和完善网络文化的内容,增加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博客、微博、QQ、网站的建设,让数以万计的用户投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与消费中来。
5.动漫文化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是一种特殊的,集视、听、说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具有思想性、娱乐性、文化性等多项功能的文化产品。动漫文化对年轻一代人群具有深刻的影响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时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处于较低水平,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日本、美国的动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鱼龙混杂,虽然有传递真善美的内容,但也不乏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面临这样的局面和困境,加强中国动漫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动漫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动漫,因此中国动漫产业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从增加内容的思想力和吸引力着手,在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探求好的故事原型,找出好的故事和剧本策划,还要提高动漫的营销推广能力,树立市场意识,培养动漫人才,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使中国动漫产业在宣扬和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
“机理”一词,用于表达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以文化人的机理即是在文化与人的互动影响过程中,将外在、客观、深层的文化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和心理结构,从而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原理。由此可见,以文化人的发生是文化与人双重因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传播与个体对文化内化过程共同决定的结果,其本质原理是文化与人双重作用关系原理。
(一)发挥文化的传承性,以文化濡化人
“濡化”这一术语首次由赫斯科维茨在其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一书中提出并使用⑧,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人的文明化生成是一个濡化的过程,这一濡化的过程反映在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年长一代指示、引导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人具备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的能力。既有文化的熏陶是人文明化生成的首要条件,然而人是濡化的主体,因此文化濡化人的过程必然表现为文化与人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人的文明化依赖于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人对文化的创造又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人通过文化濡化,具备了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这既是文化濡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明化逐渐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文化的参与,更需要人自身不断的觉解和超越,而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兰德曼说:“每一人类个体本身的生成,只是因为个体参与了超个体的且为整个群体共有的文化媒介。”⑨发挥文化的传承性,用文化传统化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由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走向文明,同时人在文化濡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文化,为文化注入新的源泉,以文化人就是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化育人、造就人。
(二)注重文化的精神营养,以文化滋养人
“文化不仅是供人欣赏的优雅文艺,满足人娱乐的所谓通俗文化,文化从来都和思想连在一起,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根本就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力量,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是次品质的文化。”⑩文化不是空洞浮华的形式,文化是滋养心灵的内容,文化的存在不是为了卖弄才华、附庸风雅、追逐名利,而是为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文化人、化育人心,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构意义世界,以此超越、战胜生存困境,获得生命的意义。因此,文化要有思想内涵与精神养分,能滋养心智、净化心灵、寄托灵魂,只有那些具有精神营养,对人的生命过程有理解的本性和能力的文化才能滋养人,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帮助,帮助人们去克服、超越生命的困境。人是需要文化滋养的,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品格个性是否有文化的熏陶以及受什么文化的熏陶会显得大不一样,这是文化滋养的功效,文化滋养是以触及人的灵魂来实现的,人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参观一次画展、欣赏一场舞台剧会浸润心田、滋润灵魂,在阅读和欣赏中收获精神食粮、领悟人生道理、接受心灵洗礼,富有精神养分的文化是人强大生命和意志力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注重文化的精神营养,以文化滋养人,这是一条贴近生命与心灵、慰藉精神、寄托灵魂的育人之路,也是以文化人的向往与追求。
(三)突显文化的吸引力,以文化感召人
注释:
①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1版。
②冯刚:《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0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④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1页。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⑥骆郁廷:《文化软实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02页。
⑧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297页。
⑨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⑩梁晓声:《有思想力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进步》[J],《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2期,第19~21页。
〔责任编辑:贺朝霞〕
郭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G02
A
1671-4741(2016)05-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