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百”方针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2016-02-25 17:01孙宝华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方针建设文化

孙宝华



论“双百”方针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孙宝华*

“双百”方针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方针,为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领会“双百”方针的思想内涵,发挥好“双百”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社会文化环境,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双百”方针 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党指导文化艺术发展和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针,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发展文化科学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双百”方针在这一旗帜下也将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促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形成大胆探索、平等健康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成为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

一、“双百”方针的历史回顾

由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问世已经60周年了。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拉开帷幕。在这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为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党中央多次酝酿,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①同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全面阐述了这一文化方针,明确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②其中,“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费孝通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中指出:“百家争鸣的和风一吹,知识分子的积极因素应时而动了起来”。③

1957年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量非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把学术性质的争论说成是政治问题,把属于人民内部的是非问题当成敌我问题,把帮助共产党整风而“鸣”“放”出来的意见视为右派向党进攻,使“双百”方针遭遇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1979年5月至7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评论员文章,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题,连续发表了文章《“放”和“争”》《放开手脚,大胆去写》《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等文章。30多年来,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前提下,我国文化事业展现出了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学术民主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而非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

“双百”方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正确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历史背景、尊重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探索。它坚持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正确区分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有效地克服了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贯彻“双百”方针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1.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经济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在政治上,中国开始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那么在文化上,我们能对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样的新文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而且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文明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要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双百”方针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也必然表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2.迎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文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席卷而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展开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多元的文化相互激荡,有吸呐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御。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狭隘视野,使得我们可以站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舞台。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进行渗透与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对维护文化安全提出基本对策,以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先进性和创新力,是当今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文化激荡的年代里,“双百”方针提倡的“重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以及评价文化进步与否的六条标准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摒弃“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和夜郎自大、自我封闭意识,博采世界各民族文明之长,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3.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源于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灵魂所在。“文化创新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特征,构建文化的新理论、新内容、新制度、新技术,赋予文化时代性的变革”。④“双百”方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双百”方针的生命力在于它对学术规律的尊重和学术研究的肯定和拓展。“双百”方针具有允许多样、鼓励竞争、体现包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当下文化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文化建设中,最忌唯一标准、单一方法的禁锢,应该打造平台、创造条件,激发和鼓励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并推动它们在研究实践中碰撞、争鸣,提倡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使优者发扬,劣者淘汰。

三、科学发挥“双百”方针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1.领悟思想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是齐聚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细流涓涓而成。文化体系具有多样性,不能用单一来代替。“双百”思想蕴含的尊重现实世界本身无限丰富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理性研究本民族文化,深刻感悟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主流,进而对本民族文化充满温情、敬意、尊重、认同,然后再来继承、发展和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今天,各国文化已不可能各自独立的发展。对待外国文化,毛泽东同志科学的指明:“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同时指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⑤对待传统文化要做的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⑥这也是“双百”方针发挥新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关于世界文化发展,有一个“新轴心时代”的命题,即东亚文化、南亚文化、欧美文化、伊斯兰文化在确认自身文化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其他文化的营养,形成新的文明的飞跃,整个人类文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代,要求我们要更开放、理性、多元的审视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倡文化建设的继承性、民族性,就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树立原则理念,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的自觉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利于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实践的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大胆的从事文艺创作、学术研究。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百花齐放”时曾说,要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谈到“百家争鸣”时说,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这种氛围是自由的,也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在学术研究中,要充分尊重研究者的首创精神,在学术观点上允许探索、允许失误、允许犯错误,也允许保留和存异求同。所以,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把握正确方向、开阔视野、深化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3.坚持精神引领,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创新是关键,这不仅因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和主要方式,还因为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为文化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民主性、包容性。毛泽东解释“放”的时候曾说:“放,就是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⑦正是具备了这一民主科学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出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实践证明,“双百”方针是我国指导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正确方针。21世纪以来,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双百”方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今形势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创造性的运用这一科学方针,实现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总的来说,推动文化创新的团结协作和协调发展应包括:对历史遗产的创新,要批判地继承中外历史上一切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的文化科学遗产;对世界文化的创新,要有研究、有选择地吸取、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在科学和文艺上的各种创新和探索,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这也正符合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观。“各美其美”是指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国的文化理念,“美美与共”强调的是丰富世界的文化多元,“天下大同”涵盖的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从“双百”方针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成果。“双百”方针作为我国发展科学和文化的一项重要方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贯彻好了“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就会呈现发展繁荣的景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双百”方针,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文化氛围,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为中国梦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②《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99~521页。

③费孝通:《人民日报》,1957年3月24日。

④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J],《求实》,2013年第6期。

⑤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页,第668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4页。

〔责任编辑:刘 杉〕

孙宝华,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副教授。

I200

A

1671-4741(2016)05-0080-03

猜你喜欢
方针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