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洪,郝俊芬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基于语料库的唐笙笔译风格研究
——以《中国文学》(1951-1966)唐笙英译小说为例
韩江洪,郝俊芬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通过考察唐笙译文的形式标记及非形式标记,探讨其风格。经研究发现,形式标记方面,唐译文音系标记是倾向于选用音节数较少的词汇。语域标记方面,唐译文常用词所占比例还要略高于一般文本;章法标记方面,唐笙英译文平均句长略小于20世纪目标语国家流行小说,还体现为小范围内的长句拆分,句序微调,使得表达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非形式标记方面,唐笙英译过程中偏向于采用省译的策略而较少采用增译的方式。究其原因,这种总体上简洁明了的笔译风格与她个人从事口译工作的经历息息相关。
唐笙;《中国文学》;笔译风格;风格标记
唐笙是主持英语口译的第一位中国女性,是我国同声传译的先驱(符家钦,2004:51)。唐笙的口译成就学界关注较多,然而她的笔译事业却鲜少受到翻译界的关注。事实上,唐笙的笔译事业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意义,杨宪益在谈及他回国后参与的文学作品英译时曾说:“现代的东西不需要我翻,有余璠琴有唐笙,他们在那儿翻,让乃迭改稿。”(杨宪益,2011:219)可见唐笙的笔译工作对于当时中国文学向外传播不可或缺,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学》是老一辈翻译家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欲图使中国文学发声于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反观参与其中的译者们当时的翻译实践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翻译风格,可以为当今致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拟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唐笙笔译风格。语料库翻译学的问世不仅实现了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译学研究的内涵,催生了一些新的译学研究领域,如批评译学、具体语言对语言特征和译者风格等领域的研究(胡开宝,2012:59)。而描写性译学对译者风格的描写又亟需科学方法来避免主观和随意,语料库通过提供大规模的描写性数据,大大增加译者风格研究的说服力(张莹,2012:54)。采用语料库方法开展译者风格研究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建立在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而避免译者风格研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胡开宝,2011:115)。
1 研究语料
唐笙共参与《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年间文学作品翻译约30篇,其中包括27篇小说题材作品。由于《中国文学》选译内容材料来源广泛,选译作品种类繁杂,选译作品的作者也很多,其选译原文分布零散且未注明来源,导致某些原文篇目无迹可寻,唐译27篇小说中有3篇未能找到可对照的汉语原文,或找到的版本不够完整,因此本文拟通过自建剩余 24篇文本的平行语料库①来初步研究探讨唐笙的翻译风格。其中汉语语料库使用ICTCLAS3.0进行了分词赋码处理,英语语料使用Treetagger2进行了词性赋码处理,通过语料库软件Paraconc并辅以人工处理在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的句子层面实现了平行对齐。
表1 《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年间唐笙英译24篇小说的平行语料库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拟从风格标记角度考察唐笙翻译风格,风格意义的可知性,译者对原文风格的认识和鉴别,只有建立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接近于准确和对应。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志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原文的风格才能显现,并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刘宓庆,1990:1)。风格的结构分析概念具象化了风格意义,而语料库则为风格的具象化特征考察提供了可操作手段。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英译文的风格标记,来探讨唐笙英译风格。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风格被语言符号化后,体现在六个类属性标记上,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章法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修辞标记(同上)。音系标记指语言的音系特征,音系即语言的语音系统,英语语音的中心是单位单词内的元音,元音数直接决定了单个单词的音节数以致长度与难度。小说中词汇音节数的多少首先决定了词汇本身的长度与难度,其次也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增大或减小阅读难度。语域标记指词语的使用范围,指文章在选词方面词汇域的特征,在某一特定的使用范围中流通的词语常常具有共同的特色(同上:2)。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选词特征不会体现出较多的专有词汇比例,而是尽量选用常用词汇传达信息。常用词汇的词义难度较小,在文本中的比例可以反映文本的亲民度,即阅读容易程度,从而透露出译者的用词偏好。章法标记指章句组织程式,在句长方面,作为源语的汉语句子只要由逗号分隔,就会形成若干个小短句,且一般情况下小短句之间结构上相互独立,可以独立传达意义。在《中国文学》选译的许多源语文本中可以见到一句中使用很多句号、句长较长的表述。而转换成英文之后,逗号便失去了在汉语中仅做分隔作用的意义,逗号两边的句子不能独立传达意义,英语文本往往需要一个完整的句子才能将意义传达明了,其句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本的阅读难度。章法标记可以体现在文本句子长短特征上,也可以体现在句段内部的意义连贯方面。词语标记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句法标记表现为各有特色的句法型式(同上:3),修辞标记指译者倾向于使用的修辞手法。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包括表现法、作品的内在素质,也就是作品的格调、作家的精神气质、接收者的审美个性。表现法标记就是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对文本的处理方式、技法(同上:51)。限于篇幅,本文在形式标记方面,主要考察文本的音系、语域、章法标记,非形式标记方面考察文本的表现法特征。
形式标记方面,本文首先通过统计英文译本的平均每词音节数来考察英译文本的音系标记,其次通过Ant Word Profile(AWP)来统计英文译本的词汇分布等级来考察英译文本的语域标记。Ant Word Profiler软件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 Anthony Laurence在 2008年开发的测量网页易读性的软件,此软件是根据词频的原理开发的,其自带的覆盖对比文本语料词表共有三个,这三个词族表中的单词难度等级不同,词族表1最常用,词族表2次之,词族表3属于学术型词汇(王正胜,2010:42)。该软件为统计文本中不同难度级别的词汇所占比例提供了便捷的考察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用该软件的这项功能将译文中的词汇分级,并得到各级词汇所占文本中词汇的比例从而考察其在词义上的特征,得到文本语域标记特征。在章法标记方面,本文一方面通过统计译文句长,并参照同一时期在美国影响巨大的小说《伟大的盖茨比》的相关参数,来探讨译文平均句长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译文在实现与原文的句句对应时小范围内的句序调整现象来探讨译文的章法标记。
非形式标记方面,译文与原文实现可视化的句句对应后,最直观的信息是译文与原文信息的对等与不对等。句子层面上,译文有可能多于、等于或少于原文信息。这种句子层面上相对于原文的少与多,体现在翻译策略中就是省译与增译。省译与增译是翻译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两种策略,两种策略各有所长,且在译文中会有明显的特征展现,不同译者在这两个方法之间的取舍也能够为我们研究不同译者的风格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统计Paraconc中汉英实现平行对应的情况,探讨唐笙英译文体现出的特点,即风格的非形式标记。Paraconc软件基本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句句对应,为研究译者倾向于省译或是增译提供了具象的数据依据。本研究所用语料库本着尽量不拆分或合并源语文本的原则,相应地对译文进行拆分、合并。通过Paraconc软件实现唐笙译文与原文的句句对应后,通过统计译文在对应原文时1对0(省译)、1对2(一句原文拆分为两句译文)、1对多(一句原文拆分为两句以上译文)、0对1(增译)的情况来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
1 唐笙英译文形式标记
1.1 音系标记
表2 唐笙英译文音节数统计S/W(syllables per word)
由上表可见,《中国文学》(1951-1966)中唐笙翻译的小说在平均每词音节数上没有较大的波动,基本上在1.2个音节上下±0.1个音节内浮动。这种用词特征也说明唐笙在这段时期已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选词习惯,为研究其该时期内的翻译风格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唐笙英译文平均每词音节数最多的为1.30,平均每词音节数最少的为1.19,平均每词音节数均小于两个音节,约分布在 1.1~1.3个音节区间。从英文单词构词上来说,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在发音和拼写方面最为简易,音节数越多,相应的发音与拼写的难度就越大。唐译文总体的用词音节数较少,小于1.50,可见其选词的音节数较多的单词数量较少,总体文本单词较为短小简单。这样的特征减小了阅读难度,对目标读者的阅读能力要求较低,更容易吸引目标读者阅读的兴趣。
1.2 语域标记
表3 唐笙英译文1级词汇所占比例统计表
一级词汇在一般文本中约占81.3%。从表3可知,唐笙英译作品的一级词汇所占比重普遍较高,在 24篇译文中一级词汇比例高于一般文本的有10篇,所占比例最高的为《春风沉醉的晚上》,高达86.0%,此外较高的还有《化雪的日子》(85.3%),《潘先生在难中》(84.6%),《宋老大进城》(84.6%)以及《扬着灰尘的路》(84.1%)。这几篇译文整体选用的词汇词义上难度比较小,生僻词较少,阅读难度较低。比例略低于80%的仅有六篇:《枫》、《歌声与笛声》、《静静的产院》、《井台上》、《无声的旅行》、《西双版纳漫记》。一级词汇比例较低并不意味着文本选词难度大,词义难以理解。客观上,由于词族表1不能辨别中文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翻译,当译文中地名、人名出现次数较多时,就会相应影响一级词汇在这些文本中所占比例,因而文本本身阅读难度比一级词汇所占比例反映的文本阅读难度要相对容易。其余篇目一级词汇所占比例都接近于81.3%,二级词汇及专业词汇所占比例很小,与一般文本阅读难度不相左右。综上所述,在语域标记方面,唐译文本的常用词比例较高,译文阅读难度较小。
1.3 章法标记
1.3.1 平均句长特征
据统计,《伟大的盖茨比》全文的平均句长为15.15,而《中国文学》(1951-1966)唐笙英译文全部作品的平均句长为14.64,具体结果如图所示。唐译作品平均句长总体来说在15词上下浮动,在全部24部作品中只有8篇译文平均句长大于15词。在平均句长多于15词的译文中,《扬着灰尘的路》19词,《井台上》18.27词,《西双版纳漫记》17.9词,数值略高,其余五篇只是略大于15词。余下16篇译文平均句长都少于15词,数值最小的为《玉姑山下的故事》11.76词,其他译文大多为12~14词。唐译文与英文原版小说《伟大的盖茨比》在平均句长上相差不大,说明唐笙英译小说在句长上与目标语国家流行小说基本一致,能够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唐译文总体还略小于《伟大的盖茨比》的相应数值,阅读难度因而相应小于《伟大的盖茨比》。
图1
1.3.2 小范围内句序微调
唐笙英译文本总体上与原文句句对应,秉持着高度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但也在小范围内体现出了不忠实现象,如在人物说话时将较长的句子拆分,将说话者的神情、动作、语气等肢体语言插入话语中间,使得译文避免了冗长的话语,更易于理解。例如:
(1)又随手拔了把乱草,揩抹干净。他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便自言自语说:“阿根这楞小子,刚才没了扛棒,急得那个样,硬要一个人背一筐,刘书记劝也劝不住……”(《红色的夜》)
“What a one that Ah-ken is.”he told himself half laughing and half cursing as he wiped the pole clean with a handful of grass. “Got so worked up just now when he couldn’t find his carrying-pole. Wanted to carry a whole basket on his back. Even the Party secretary couldn’t stop him.”
译文将修饰陈老松在自言自语时的动作及心理过程“又随手拔了把乱草,揩抹干净。他不禁又好气又好笑”插入他说的一个长句中间,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减轻了读者的阅读压力,也使得场景更加生动。
(2)但他仍然显得委屈地说:“可你总是用鞭子赶我一个跑,还有别的党团员、社员们呢……”(《老陶》)
“But why do you always have to pick on me?” He said reproachfully. “What about the other Party members and the Youth Leaguers, and come to that, some of the other co-op members?”
译文将原文萧福明说话时的语气状态描述调整至说的话中间,将原来的一个长句拆分成两个短句,reproachfully放在萧福明的问句后更增强了说话的语气,也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3)他把脑袋一拍,高兴地说:“要不看见这牌子,差点忘了大事。”(《宋老大进城》)
“Good thing I saw the sign,” he ejaculated.“Otherwise I’d have forgotten all about it.”
译文将宋老大说话时的动作插入话语中间,符合英语表达方式,也使得主人公说话的场景更加生动。
(4)想到这里,他简直要笑出声来,于是就自语道:“我们国家发展得真快啊,真象十八岁的姑娘,一天一个样,越长越好看。”(《红色的夜》)
When he recalled these changes, Old Chen could have laughed aloud for joy. “How fast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he said to himself. “Like a girl in her late teens, who changes with every passing day and gets prettier and prettier.”
译文将陈师傅“自语道”插入他说的一个长句中间显得更加生动。
上述例子显示出,唐笙在处理译文时小范围内调整句序是秉着使表达更为流畅,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以及减少目标读者的阅读压力的原则的。汉语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语言,逗号分隔的句子都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而英语却需要相应的连接词来将逗号左右的句子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传达信息。译者在处理汉语原文中这种多个逗号并列的话语时就有意通过插入说话人的神情、动作等描述来将长句拆分,以减轻读者的阅读难度。
2 唐笙英译文非形式标记
通过Paraconc软件实现唐笙译文平行后,可以发现其译文大部分都与原文句句对应,这说明唐笙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大范围地对原文进行改写,而是秉持高度忠实于原文的准则,传达原作精神。然而,原文与译文完美的对应几乎不可能实现,唐译文中的不忠实现象体现为译者对原文的省略、拆分及补充。
表4 唐笙英译文与原文句子层面不对应情况统计表
作品 1对0 1对2 1对多 0对1 原文句数《枫》 14 67 22 0 274《丰收》 65 219 32 0 2 747《歌声与笛声》 60 58 16 3 776《红色的夜》 3 33 8 0 391《化雪的日子 9 46 9 0 989《井台上》 3 23 9 0 98《静静的产院》 82 78 39 1 387《老陶》 0 49 15 1 715《李二嫂改嫁》 154 161 81 5 711《潘先生在难中》 1 97 27 0 1 082《珀苏颇》 117 170 85 0 618《社长的头发》 8 31 12 0 158《宋老大进城》 9 119 74 0 1 199《无声的旅行》 16 34 7 3 348《西双版纳漫记》 97 17 1 0 491《悬岩上的标灯》 104 37 16 8 641《阳光灿烂》 152 54 14 38 414《扬着灰尘的路》 48 34 15 7 508《玉姑山下的故事》 50 70 32 18 760《长辈吴松明》 40 78 21 14 1 019总计 1 431 2 149 737 100 18 382比例(%) 7.78 11.69 4.00 0.54 100%
由上表可清晰看出,约75.99%的译文句子基本与原文句句对应,这体现了唐笙译文高度忠实于原文的基本特征。在不对应的情况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将原文一句拆分为译文两句的情况,约占11.69%;将一句原文拆分为两句以上译文的比例约为 4%,这一结果与上文唐笙译文平均句长较短的特征相吻合。1对0的指数约占7.78%,相对于0对1的 0.54%,说明在唐译文中较多采取省译的策略,增译的情况较少。在24篇译文中有13篇译文0对1的情况为0,即全文未使用增译的策略,其余 11篇译者增译的译文中仅有 3篇增译句数多于10句。且在Paraconc中对应原译文时,0对1的情况还表现为译文将原文大段的描写或情节压缩总结为简短的介绍,因而未能实现与原文在句子层面上的对应,不能视为实际意义上的增译。综上可以发现,唐笙在处理译文时较多地采用了省译的翻译策略,而很少或几乎不采用增译的方法。
3 唐笙英译文风格
经过综合考察文本的各项参数不难发现,在形式标记方面,唐笙在翻译过程中的音系标记为倾向于使用较为简洁短小、音节数较少的词汇。语域标记上,唐译文文本中常用词所占比例还要略高于一般文本;章法标记上,唐笙英译文平均句长略短于约同一时期美国流行小说的平均句长,此外还体现为小范围内的长句拆分,句序微调。唐笙英译文的非形式标记特征体现为在总体高度忠实于原文基础上多用省译的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剔除了部分原文内容,还倾向于将一句原文拆分为两句或多句译文,而增译策略却很少用到。综上所述,唐笙的笔译风格可以概括为词句简洁,明了易懂。
唐笙的笔译翻译风格是否受到了本人口译生涯的影响呢?在总结自己的口译工作经验时她曾提到口译一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翻译,并且用口而不是笔来传达,这就需要思想敏捷,所用的语言一般也应该简单明了,使人一听就懂(唐笙、周珏良,1958:321)。可见唐笙在做口译工作时秉持的翻译原则可以总结为简单明了。这种简单明了的口译风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口译工作要求速度快,不允许慢慢推敲,要求头脑转换速度较快,其次是选词以及句式。口译工作者在实地进行翻译中因条件的限制一般推敲较少,倾向于用简单、平行的句子,多半用通用的字,使用的语法结构可能不很精确,修词也可能不够洗练,笔译时就有一定的缺点(同上)。
翻译风格是译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翻译创作中逐步形成的(但汉源,1996:29)。一位译者的笔译工作以及口译实践体现出的风格不是割裂的。由于头脑转换速度较快,可能稍有利于提高产量,而笔译反过来又可以加强文字素养,有助于提高口译“达”和“雅”的水平(唐建文、唐笙,1984:9)。由于口译工作要求速度,不允许慢慢推敲,这种锻炼也会提高笔译工作的效率(唐笙、周珏良,1958:321)。口译与笔译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口译经历对翻译者进行笔译既有利又有弊,利是口译高效、快速的思维方式会相应提高翻译者笔译的效率,弊则是口译的这种快速难免会使得翻译者疏于雕琢字句。唐笙个人口译工作的经历以及她在从事口译工作过程中秉持的简单明了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笔译实践,反映在唐译小说中体现出的特征就是选用较为短小、简单的词汇,远离复杂的句子和章法结构,以及对原文一些信息的删减处理。
本文在自建语料库基础上探讨唐笙笔译风格,通过考察唐笙英译文的形式标记特征,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章法标记以及非形式标记特征中的表现法特征,发现唐笙英译文在形式标记方面体现出用词简短、词义简单、平均句长较短,且在小范围内拆分长句、调节句序的特征;非形式标记方面,唐笙在高度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倾向于采用省译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唐笙的笔译译文体现出简洁明了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唐笙长期从事口译工作的经历不可分割。口译工作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在行文选词与句式选择上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唐笙的笔译风格。
注释:
①《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年间唐笙英译24篇小说的平行语料库汉语原文总计395 005字,英语译文总计169 069字。具体收录文本包括李准的《冰化雪消》及唐笙译本、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及唐笙译本、和谷岩的《枫》及唐笙译本、方纪的《歌声与笛声》及唐笙译本、巴金的《化雪的日子》及唐笙译本、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及唐笙译本、王安友的《李二嫂改嫁》及唐笙译本、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唐笙译本、王汶石的《大木匠》及唐笙译本、叶紫的《丰收》及唐笙译本、肖木的《红色的夜》及唐笙译本、管桦的《井台上》及唐笙译本、徐光耀的《老陶》及唐笙译本、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及唐笙译本、申跃中的《社长的头发》及唐笙译本、陈白尘的《无声的旅行》及唐笙译本、刘盛亚的《悬岩上的标灯》及唐笙译本、刘白羽的《扬着灰尘的路》及唐笙译本、柳杞的《长辈吴松明》及唐笙译本、灌玉的《珀苏颇》及唐笙译本、西戎的《宋老大进城》及唐笙译本、冯牧的《西双版纳漫记》及唐笙译本、王皎的《阳光灿烂》及唐笙译本、肖平的《玉姑山下的故事》及唐笙译本。
[1] 符家钦, 唐笙. 2004. 同声传译拓荒人[J].对外大传播, (7).
[2] 胡开宝. 2012. 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J].外国语, (5).
[3] 刘宓庆. 1990. 翻译的风格论[J].外国语, (1-2).
[4] 唐建文, 唐笙. 1984. 漫谈同声传译[J].中国翻译, (5).
[5] 唐笙, 周珏良. 1958. 口译工作及口译工作者的培养[J].西方语文, (3).
[6] 王正胜. 2010. 英语文本易读性测量软件Ant Word Profile的使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4).
[7] 张莹. 2012. 一部中国语料库翻译学的教科书——评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J].中国翻译, (1).
[8] 胡开宝. 2011.《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 杨宪益. 2011. 杨宪益对话集——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责任编辑:于 涛)
H315.9
A
1008-665X(2016)2-0034-06
2015-11-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学》(英文版)作品英译研究”(13BYY038)
韩江洪,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郝俊芬,女,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