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越
(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新疆棉花生产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研究
顾 越
(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文章从投入要素的视角出发,运用脱钩理论分析2000—2014年间新疆棉花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与棉花产量之间的脱钩关系,测评结果表明:化肥使用量与棉花产量总体呈扩张负脱钩状态;农药、农膜与棉花产量总体呈增长连接状态。
新疆;棉花生产;资源消耗;脱钩理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6.048
随着我国棉花布局西移,新疆凭借优越的光热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但由于棉花大面积连作,棉花生产过度依赖生产资料的投入,影响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脱钩理论,分析2000—2014年新疆棉花生产中资源消耗量与棉花产量之间的脱钩关系,并立足结论进行讨论。
1.1 脱钩关系分析模型
“脱钩”最早被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用来描述经济压力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由世界银行引入资源环境领域后,脱钩模型也逐渐发展为评估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但OECD脱钩指数模型易受极端值影响而产生计算偏差,对脱钩类型的划分也过于笼统[1]。Tapio脱钩模型在OECD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以“弹性”概念动态反映变量间脱钩关系,将脱钩细化为八种状态,提升了脱钩指标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成为目前研究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方法[2]。
本文参照Tapio脱钩模型,从投入要素视角出发,研究新疆2000—2014年间棉花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与棉花产量的脱钩关系,脱钩弹性公式为:
式中:e为脱钩弹性系数,i为资源消耗类型,EAPi,t为t时期第i类资源投入量,ΔEAPi,t=EAPi,t-EAPi,t-1为t时期第i类资源投入的变化量(其中:t为当期,t-1为基期),TPi,t为t时期总产量,ΔTPt=TPt-TPt-1为t时期产量的变化量。见表1。
表1 Tapio脱钩程度衡量标准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数据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中,化肥、农膜及棉花播种面积等数据以当年棉花实际情况为准,农药以当年新疆棉花实际播种面积比重换算结果为准。
基于Tapio脱钩弹性公式(1)测评2000—2014年新疆棉花生产中的各主要生产资料投入量与棉花产量之间的脱钩状态。
表2 各生产资料投入量与棉花产量的脱钩状态
续 表
从表2分析可得:
棉花生产中化肥投入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状态如下:一是强脱钩出现两次,弱脱钩出现两次,说明此期间的化肥使用效率较高;二是衰退连接出现一次,说明此期间的化肥使用量与新疆棉花产量同时减少,且变化速度相当;三是增长连接出现一次,扩张负脱钩出现六次,弱负脱钩出现一次,强负脱钩出现一次,说明此期间的化肥利用效率低下。总体来看,2000—2014年新疆棉花生产中化肥使用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系数为1.84,呈扩张负脱钩状态,这表明棉花产量的增加是以大量化肥投入为代价。
棉花生产中农药投入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状态如下:一是强脱钩出现一次,弱脱钩出现四次,说明此期间的农药使用效率较高;二是衰退脱钩出现一次,说明此期间的农药使用量减少速度快于新疆棉花产量减少速度;三是扩张负脱钩出现五次,增长连接出现一次,强负脱钩出现两次,说明此期间的农药利用效率低下。总体来看,2000-2014年间新疆棉花生产中化肥使用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系数为1.08,呈增长连接状态,这表明棉花生产对农药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
棉花生产中农膜投入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状态如下:一是强脱钩出现两次,弱脱钩出现三次,说明此期间的农膜利用效率较高;二是衰退连接出现一次,衰退脱钩出现一次,说明此期间的农膜使用量与棉花产量同时减少;三是扩张负脱钩出现四次,增长连接出现两次,强负脱钩出现一次,说明此期间农膜利用效率低下。总体来看2000-2014年间新疆棉花生产中农膜使用量与棉花产量脱钩系数为0.85,呈增长连接状态,说明棉花生产对农膜投入的依赖度较高。
第一,2000—2014年间新疆棉花生产中化肥使用量与棉花产量总体呈扩张负脱钩状态;农药、农膜使用量与新疆棉花产量总体呈增长连接状态,说明新疆棉花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
第二,新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仍受到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下与棉田环境污染问题的制约,还需要做以下转变:实现资源投入的“开源节流”;不断研发、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走两型农业之路,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避免出现以加速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加快新疆棉花产量增加的情况。
[1]OECD.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R].Paris:OECD,2000.
[2]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