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杨富闵《逼逼》

2016-11-28 02:21刘瑶瑶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小说

刘瑶瑶

(西南科技大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文学评论杨富闵《逼逼》

刘瑶瑶

(西南科技大大学,四川 绵阳621000)

摘要:杨富闵为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其小说《逼逼》反映了众多课题。笔者通过运用结构主义叙述法,对其小说进行剖析,展现评论视角。在小说中加入民族主义元素,是值得作家及读者注意的。同时,这也是对台湾新生代作家的思想进行了解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评论;小说;《逼逼》

小说一开头,透过一句「读册阿公不吃了」,逼着水凉阿嬷随即采取行动,到惠安宫一拜,然后开始奔走告丧的路程。

文章开篇先外貌描写,水凉阿嬷穿着车衣车裤,戴着银光黄车帽、护目镜,骑着亮粉红车子,像台湾水稚。刻画了一个年轻、有活力,让人不敢想象这样时髦的阿嬷与75岁这样的年纪挂钩。

其次语言描写,阿嬷逗趣直说:「倒插三主香,代表我要跟妈祖下战帖就对了!」阿嬷不仅外在年经,在思想上也与时俱进,不固守陈规。

之后浓墨重彩告丧浩大路程,行为描写,其中涉及了很多课题。第一,阿嬷与阿公关系:阿嬷儿女养育得很好,收入稳定。少年时,被家暴;中年阿公环岛,寄信唯一内容是向阿嬷要钱;老年阿公爱上大陆来的逼逼,花费千万给她买房子,受骗生病后,无法风流,结果还是嘴里只剩一句「逼逼说要带我去游山玩水」。以我们现代的眼光,做到这样程度的男人,根本应该下地狱,可恶之至。让我们不禁疑问,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会存在这样子的婚姻?总起看,一生始终都没有自己的丈夫,阿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仍然完成对他生命的尊重─告丧。小说脱离原来事情发展的时空,将告丧这一过程拉长,将阿公阿嬷的往年岁月缩短凝萃。描写告丧这一仪式,展现了阿嬷复杂又统一的心路历程。“「水凉阿嬷心想为什麽要逼我?为什麽到哪裡都有人要逼我?是谁在逼我?不要逼我!我快被逼疯了!」她踉跄抛下「自己人」,也有生离死别的感觉,有下次见面的机会吗?她渐渐看见了过去五、六十年未曾所见过的、複杂,说不出的一种:新生活。水凉阿嬷脑海全是五十年的婚姻故事,她几乎没办法止住泪水,离乡出走绕一圈,人,还没死,水凉阿嬷已开始练习做准备。读册阿公忽然说:「多谢五十年的你。」让他知道,他的一生,是我帮他写下最后一笔。」水凉阿嬷完全没有思考:「当然,他去过台湾每个所在,遇过的人,包括你,苏菲亚,不分国家,不分先来后到,士农工商,都要写在讣闻上面。这是他的人生。」”阿嬷从阿公逼她,生活逼她,是有怨恨的,但是当她回顾自己的整个人生,她过得坚韧、忙碌、充实、丰满,五十年的婚姻虽形同虚设,但她心中还是有他;走到异世界,看到所有熟悉的死去的人,阿嬷逐渐开始原谅阿公,她渴望能多陪伴他,她也不想再经受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生命只有一次,或许死亡是值得被原谅的;也或许阿嬷对于阿公的爱胜过了怨恨;阿嬷选择尊重阿公的人生,或许人的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对错,再劣迹斑斑的人的死亡也是值得尊重的。脱离出阿嬷与阿公的情感纠缠,阿嬷在这告丧的路途中,回忆了她和阿公的整个人生,告丧之路=人生之路=释怀之路=死亡之路(阿公),这一代的人生终究会消逝,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是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人生。第二,“「像我一样,走出去,学他四界去流浪,你就可以认识他,认识这块土地。」”阿公环岛,更清楚认识台湾,表达了阿嬷对于阿公的爱,对台湾的爱。阿嬷对阿公的评价是多面的,并不是单一存在于和她的婚姻关系、风流的、没有责任心的阿公,还有环岛的阿公,有才华的,易信人的单纯的阿公。第三,“「您老爸是阮小弟的儿子,so你要call me一声姑婆。」水凉阿嬷恨不得前去帮他防晒。”在这里涉及隔代教育的问题以及学生沉溺于网路。21世纪科技与网络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而充满诱惑的虚拟世界,阿嬷这一代的长辈很是担心新一辈孩子被网络科技冲击下的生活。第四,“「原来外籍新娘也是很台的。」「原来外籍劳工也是很台的。」没了娘家,弟妹皆亡,后代亦全无平埔族习性,水凉阿嬷这回真的住进了「民宿」。自己的家,装潢著别人的生活态度。她俨然是外人了。”外籍人涌入台湾,对台湾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平埔族和外族人通婚后(小说中,阿公是汉人,阿嬷是平埔族)自己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的伤心与无奈。

对水凉阿嬷上述三方面描写,通过词汇的选择与安排,可以逐渐挖出她的性格,句子都很利落干脆,包括阿嬷的思想独白,与人对话,对她的陈述,水凉阿嬷是生命力非常强韧的人,变动性与韧性互相交融,落置于水凉阿嬷的性格中。

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小说通篇语言非常轻描淡写,将沉重的事件调侃得风趣十足,例如:外星人、locate、三太子脚踏风火轮、东南亚巨龙、CANCER、曼谷飞越太平洋、生理期少女、贝壳机慈济师姊……台湾地理历史文汇涌现,例如官田、惠安宫、玉井和善化、麻豆镇、龙喉传说、五王庙、新楼医院、子龙庙石狮、麻豆港……新兴词汇贯穿着历史讯息连成一线,精炼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下的台湾,具有那样文化气息的台南,各种琐碎的台湾地理词汇、台语,唤起对这个空间的认同感。叙述的视角是全知的,流动的快速的明朗的语言,带着年轻人的口吻,描述报丧这样的过程。作者营造的空间感和历史感,反映人文历史的变化。年轻人对于台湾的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冷漠,无知,作者在唤起那样的体验。想要延续那样的文化,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人情,非常美好的非物质的纽带。是一旦失去就无法复制的缺憾。

明朗轻快的语言与台南民族元素的涌现,包装着对「死亡」、「民俗」、「多元文化」、「释怀」、「隔代教育」、「政治」等课题的处理,使此小说不失为一佳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2-01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小说
现当代文学评论方法及提升对策研究
本刊启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文学评论》编辑部2000年度学术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