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豫剧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2016-11-28 02:21魏洁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魏洁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谈豫剧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魏洁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豫剧音乐是中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之魂宝。而今,经济的全球化对豫剧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该导致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消亡。在这个阶段中,广大豫剧工作者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传承豫剧音乐”、“如何创新豫剧音乐”、“如何发扬豫剧音乐”、“如何吸引观众”等。因为传承与创新豫剧音乐是我们的责任,它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存续。本文从四个方面寻求豫剧音乐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豫剧音乐;传承;创新

一、传承与创新豫剧音乐的重要意义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其音乐特点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质朴通俗、节奏明快、热闹红火。深受北方观众的喜爱。河南梆子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十分迅速。

正当豫剧音乐蓬勃发展之时,日本“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炮响,震碎了无数戏曲艺术家心中的梦。面对日寇侵略对于演出环境的破坏,豫剧音乐这棵艺苑奇葩坚忍不拔,另辟蹊径,绽放出新的姿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戏曲艺术从此走向新的征程,豫剧音乐也进入到了“百花齐放,白鸟争鸣”的繁荣时代。

豫剧音乐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它能够用它的开放的表现形式反映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不断地拉近它与“现代人”的距离。戏曲现代戏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豫剧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特别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豫剧现代戏数量多,质量高,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进入20世纪末期,戏曲的生存状况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戏曲的生存危机问题不断地被提出,甚至戏曲很快就会灭亡的调子也一次一次地被谈起,但我们对于豫剧音乐的看法并不那么悲观,我们对于豫剧音乐仍然充满了信心。

豫剧音乐是中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之魂宝,在我国戏曲声腔体系中属于梆子腔,因而又称河南梆子。多少年来它伴随着黄河两岸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表达劳动人民的心声,体现劳动人民共同审美观。

豫剧音乐是豫剧界老前辈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和创造,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戏曲音乐遗产。我们必须珍重它,认真的研究学习创造它,把它继承下来发展下去。

二、豫剧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一)剧团创新是豫剧音乐发展的基础。

要发展豫剧音乐,必须进行剧团的改革与创新建设。河南省豫剧三团对于豫剧音乐的创新就是豫剧音乐发展的实证。三团的创新不但体现在声腔上、音乐旋律上和演员的演唱上,而且还体现在乐队的演奏上、乐队的编制上、剧本的创作上、导演和舞美艺术上。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创新是以专业的音乐创作方法为前提,以科学的发音方法为准则,以丰富多彩的音响来烘托,以深刻的音乐内容和栩栩如生的形象来突出豫剧艺术特有的地方色彩。同时,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创新了豫剧音乐的表现手法。使豫剧音乐的表现体制由单旋律、单形态、单元格局的单音音乐,发展为多层次、多色彩、多元格局的复音音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创新使我们得以启发。在豫剧音乐的创新中,要注重音乐的整体结构,还要注意音乐章法的逻辑性。对于唱腔要精心设计,还要考虑唱腔与音乐主题的息息相关,以及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韵味纯正、色彩鲜明、风格突出的音乐形象,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在旋律、版式、调式、结构、织体等音乐元素上有规律地创新,才能达到豫剧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另外,要注重唱腔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抒情性。只有将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与其息息相关的艺术境界融为一体,才能通过娓娓动听的唱腔吸引观众,才能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意犹未尽。

(二)剧目创新是豫剧音乐发展的命脉。

所谓戏曲,十有八九要用“曲”,也就是说要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要用音乐来演绎人物形象,要用音乐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豫剧音乐的创作,不但要有热情,而且要有对豫剧音乐艺术风格的把握和不断的创新。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第二场的大板唱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就是一个创新的范例。作曲家将银环决意下乡的愉快心情与美丽山区的景色融为一体,并且创新地运用了花腔[二八板]和人声帮唱的艺术手法,将银环上山时的好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犹如山沟里的空气一样新鲜、清新、清新,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中的每一段唱腔都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其创新运用的抒情笔调增加了豫剧唱腔的内涵性与音乐性,能够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形成一道道涟漪,并掀起层层波澜。

我们从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在表现形式上戏曲化的不拘一格,以及音乐唱腔的传承与创新中可以感悟到豫剧音乐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道理。在剧中,个性鲜明而脍炙人口的唱段,共同构成了现代豫剧音乐创新的艺术元素,其风格特征已成为现代豫剧音乐美学的里程碑,其创新的音乐形式为豫剧现代戏音乐开辟了先河,使豫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这些创新对于豫剧音乐新时期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豫剧音乐只有创新才能精彩;豫剧音乐只有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巍然屹立;豫剧音乐只有创新才能走向辉煌!

(三)演员创新是豫剧音乐发展的生命力。

演员是戏曲音乐活动的主力军,处于与观众沟通交流的前线。演员演出的成功是戏曲繁荣的重要标志。豫剧演员要成为豫剧音乐创新的主力军,要善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传承经典,勇于创新,为豫剧唱腔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常香玉是我国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她的才华横溢来自于她对豫剧唱腔旋律的传承与创新。她对豫剧唱腔的传承与创新是以前辈们的唱腔艺术加之自己的嗓音特点进行融合的,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豫剧传统唱腔以栩栩如生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感。才使其表现的人物形象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才能使其演唱的豫剧唱段成为永远的经典唱段,才能在振兴豫剧音乐中做出杰出的贡献。

豫剧《花木兰》与《拷红》的初创年代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人们对于其中的情节与唱段仍然记忆犹新,这是因为这些剧目中有常香玉富有内涵的经典唱段。常香玉以创新的演唱艺术将这些唱段更加形象化,更加丰富多彩了!常香玉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运用声音的变化技巧,可以在一段唱腔里塑造出几个性别不同、行当各异的艺术形象,以豫剧音乐烘托豫剧的内涵与灵魂,

转下页

接上页

进而使其演唱的唱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源远流长!

常香玉的唱腔创新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发展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豫剧音乐面临生存危机问题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以启发,获取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的力量。演员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就要力求自己的唱腔丰富多彩。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朴实、新颖、耐听、富有时代感;二是形象鲜明、准确、富有个性;三是风格清新、独特、富有色彩性。在板式运用上,要有创新的精神。演唱中要根据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需要,创新地运用传统的板式,达到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四)生活现实的创新是豫剧音乐发展的源泉。

从观众的构成来说,豫剧音乐的主要欣赏对象是普通的民众,其中占大多数的是乡村的农民。因此要让豫剧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和广大观众缩短距离,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豫剧音乐要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还要有“土”味。有些剧目虽然已经有几十年,但其中的唱段我们依然记忆犹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中的音乐是通俗易懂的,并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吧!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中的“棉花白,白生生……”,“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以及“欢迎银环”、“刘自得交鞭”等戏剧场面,都深刻地将豫剧现代戏的生活气息与乡土味儿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豫剧音乐元素的选择,不但要注重社会生活的现实,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还要力求素材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创作者不仅仅注意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观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与新时期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

《朝阳沟》里的唱段“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凌凌,麦籽个个饱盈盈,白菜长得瓷丁丁”,以及《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唱词“中原大厦十七楼”,“上下楼只需按电钮,晕晕乎乎似驾舟。睡那床更讲究,往上一躺一个兜。你要翻身动一动,掀几掀来悠几悠,那滋味活像只猫儿舔住脊梁沟。那只毯足有四指厚,洗澡盆大得能卧一头牛”。这些脍炙人口的唱词,来源于河南民间,传达了河南人民当时的眼光、心态与思想感情。许多观众几十年来对于这些唱段百听不厌,并且使这些唱段成为豫剧音乐的经典唱段。豫剧音乐现实主义的追求,是在长期的演出中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追求,积累了许多创作的源泉。这是新时期豫剧音乐创新应该借鉴的宝贵经验。

所以,生活是一切音乐作品创作的源泉。无论是编辑、导演,还是演员,都要深入生活,并且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样创作出来的豫剧音乐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才能使音乐作品蕴含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总之,豫剧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是哪个地区,哪个剧种的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的唱腔音乐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要想让豫剧音乐发扬光大,更受全国的广大观众喜爱,必须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求得发展。20个世纪,豫剧音乐曾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21世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不排斥古老,它注重推陈出新;这个时代不拒绝外来文明,更加注重洋为中用。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代所异化、吞没。我们相信:只要豫剧界的同仁们能够积极地探索适应市场运行的新模式,就能够使创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摆脱困境,扩大观众层面。这样,豫剧音乐就会迎来新的灿烂与辉煌。

参考文献:

[1]谭静波,戏曲——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5

[2]李洪华,戏曲[M]泰山出版社,2012.4

[3]余芬兰,王长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1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72-02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