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坤(保定学院历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保定戏曲“新颖调”现状调查
宋玉坤
(保定学院历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新颖调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之一,2007年6月被列为保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0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新颖调已失去其昔日光环,正濒临消失和失传的危险境地。本文从其现状入手,通过对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望都县;新颖调;现状;困境
新颖调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保定市望都县的独有剧种。它诞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国前主要流传于望都县许庄村。建国后,望都县文化馆多次对这一小剧种进行整理和挖掘,其中大的挖掘整理有两次,分别是1987年望都县文化馆对《戏八戒》小戏的资料录制和2006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987年望都县文化馆邀请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把《戏八戒》录制了资料片。2007年6月列为保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0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9年新颖调《戏八戒》在杭州参加“中华之最”晚会时,国家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经说:“这出小戏很有趣味,很新颖,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戏八戒》先后到杭州、广州、香港等大城市演出,甚至走出国门,到日本、新加坡、泰国、埃及、意大利等国上演,在海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层出不穷,文化内容推陈出新,地方戏曲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统领地位已不复存在,新颖调这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剧种,由于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正濒临消亡和失传的危险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出于对家乡地方剧种的热爱,笔者实际走访了新颖调的发祥地——许庄,请教了一些新颖调健在的老艺人,也到望都县文化馆搜集了相关资料,新颖调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关文化的“活化石”,它的传承发展依赖于传承人,2008年新颖调第五代传承人李金生猝然离世,一些有影响的演员艺人流落外地。昔日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现今大都年事已高,或是离世,现在能唱新颖调传统剧目的凤毛麟角,如张春红、张春花、黄玉贞、朱顺子、朱新战等人,要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积极培养传承人。而新颖调主要传承对象应该是青年人和儿童,而现在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家乡戏,也不喜欢家乡戏,更不会唱家乡戏,新颖调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出现断层危机。
笔者赴“新颖调”的发祥地河北省望都县许庄村走访调查时,发现村里目前没有任何有关新颖调的历史遗迹留存。一般年轻人都不知道村里原来还有“新颖调”这样的地方戏,一些60、70岁的老人也只是听说过,但具体有关细节不能描述,也不能演唱。而在其兴盛期,许庄的男女老少谁都耳熟能详,还都能哼上几句。
文革期间,新颖调老艺人李佩华等被批判,挖掘整理的有关新颖调资料如古装剧本、曲谱记录、唱腔唱段的录音带等都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被洗劫一空,付之一炬。“新颖调”有关资料在望都县文化馆尚只有少量遗留,演出剧目、表演技艺等方面记录文字不多,一些为回忆性口述资料,《西游记》、《志同道合》、《戏八戒》和《双验亲》四部剧本及简谱的音乐设计和唱腔,还有一些演出照片、演出节目录像DVD等。原来的服装、道具早已经毁弃散失。整理挖掘非常困难。
(一)思想保守,存在区域局限性。
清嘉庆14年(公元1810年)新颖调的发起人马洛新由于身体原因被班主辞退回家,凭着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在本村集合30多人成立了业余丝弦戏班,在三里五乡演出,非常红火,但有的学员学成后为生计所迫或其他戏班“挖墙脚”,外出搭班,往往不辞而别,致使原戏班人员行当不全,难以为继,不能正常演出。为控制学员跳槽和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事件发生,新颖调约定行规,除本村人,“新颖调概不外传”。后在“三改剧本”的基础上结合丝弦、老调、梆子等唱腔加工糅合创造出一个新剧种,具有较大的保守性,演出的地域仅限于望都和周边的定州、唐县、清苑、顺平等地,未能广泛流传,其传播区域多年来也在保定的周边地区,也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二)演出剧目题材单一、内容与时代脱节。
许庄周边流传一句民谣“许庄的戏不用看,出来准是猴儿变。”这凸显出新颖调传统剧目的又一问题,题材单一陈旧,多取自一些神话传说如《西游记》、《白蛇传》、《宝莲灯》、《牛郎织女天河配》、《盘丝洞》、《戏八戒》等,接受群体多是望都和周边的一般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也致使其演出剧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欠缺,虽有观赏性和趣味性,但教化意义不强,缺乏反映老百姓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题材作品。后新颖调的传承人李佩华虽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新声的作品,如《两朵小红花》、《井畔银花》、《小保管上任》等,却仍然缺少经久流传、与时俱进、令人耳目一新的经典代表剧目出现,内容和时代脱节。
在历史上新颖调虽然流传范围有限,但也曾经是那样的光彩夺目。它也曾代表中国形象,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由于历史和自身局限,它也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慢慢地凋零了。新颖调作为地方民间戏曲的代表之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新颖调的责任和意义重大。时代在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颖调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保护并传承祖先遗留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通过本文,笔者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家乡地方戏曲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田光.望都新颖调[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望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戏曲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M].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
[5]刘玉环.望都“新颖调”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5月.
作者信息:宋玉坤,女,河北保定人,1979年8月出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39-0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颖调语言研究”,课题编号:SZ14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