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祥 金育强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对我国乒乓球直拍横打部分反手技术的研究①
文志祥 金育强*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欧洲横拍弧圈球技术的成熟,作为中国乒乓球传统利器的直拍左推右攻式快攻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通过一代代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科学研究人员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成功地创新了直拍横打技术,使直拍快攻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该项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系统地研究了直拍横打部分反手技术的概念,产生与发展,直拍横打技术的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基础。
乒乓球 直拍横打 反手技术
直拍横打是中国乒乓球队近年来创新并成功实践的直拍反面击球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就曾出现过,最早使用此项技术的运动员是第35界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葛新爱。但在早期,只是偶尔使用,并未作为一项规范技术加以推广运用。它本身就存在一些尚不够完善的地方,直拍横打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也有一些闪失,特别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男子单打上王皓的失利暴露了直拍横打并不是完美无缺。对直拍横打的研究已经在实践上迫在眉睫。
最早使用此项技术的运动员是第35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葛新爱。20世纪80年代初,董庆云、黄文武等在少年队员中训练试用,并取得一些进展。1987年第2期《体育科学》发表了许绍发与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吴焕群合作的《直拍反面进攻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次年底又特将北京队的陈虎调入国家青年队以便进行直拍横打的研究。1989年第1期《乒乓世界》刊登了河北省卢龙县体委张奉先给徐寅生的来信,题为《直拍反面进攻技术》,向中国乒乓球国家队力荐直拍横打技术。1989年第40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仅获男团亚军及3个单项的5个第3名,江嘉良回国后开始练习直拍横打。1990年王皓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王皓一开始就不练习直拍反手正面技术而直接学习直拍横打技术。1990年夏,江嘉良访欧时运用了直拍横打,结果整个欧洲乒坛都出现骚动,有人攻击他,认为他的“胡打”有损世界冠军形象,甚至取消了他一站比赛的资格。1991年冬训,国家队挑选刘国梁等进行用直拍反面起球的实验,直拍横打在国家队正式登台,而后,他成为中国第一代直拍横打运动员的杰出代表 从此之后,刘国梁、马林、王皓成为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世界乒坛直拍打法最杰出的三位代表,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使用了直拍横打技术,他们的都取得胃后人难以赶超胡成绩。
直拍反手反面可以发平击球、奔球、下旋球、右侧下旋球、右侧上旋球、高抛发球时身体略向左转,向左后方引拍,前臂基本上与人体放松状态时一样无须做多大内旋(60°左右)就可使球拍做到发球,要求的稍前倾,迎球挥拍使拍触球中上部,向右前方挥拍,同时身体右转两脚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反手奔球发球时身体姿势和反手平击差不多,只是身体旋转大一点,引拍幅度大一些,也无须手臂做更多的内旋(55°左右),手臂基本上是很自然地就可以做到使拍形前倾,击球略微靠左侧的中上部,球拍触球瞬间前臂先有一个向左挥然后迅速向右前方横摆,有一个摩擦的动作,同时腰向右转重心由后脚转移到前脚。而直拍正面反手平击球和反手奔球发球时要使球拍前倾就得让前臂和手腕外旋,因为直拍握法自然拿起球拍在反手时球拍正面大概是后仰80°, 传统中钳式反手直拍握法,而直拍横打握法则是正面后仰100°左右,而击球时要求稍前倾20°左右,这样就需要使手臂外旋100°左右才能做到发好球,而这时前臂做外旋比做内旋要难,因为前臂内旋的幅度比外旋的幅度有更大空间。直拍横打反手发下旋球、右侧下旋球、右侧上旋球、高抛右侧逆下旋球和右侧逆上旋球都需要使拍面后仰,后仰角度根据发球要制造的旋转强弱快慢的不同而有区别,基本上是后仰40°~85°之间。身体在引拍时都要向左转,引拍方向是向左后上方(带上旋的往后多一点,带下旋的往上多一点),迎球挥拍向右前下方(右侧下旋球和高抛右侧逆下旋球)、右前上方( 右侧上旋球和右侧逆上旋球)、前下方(反手下旋球),球拍触球中下部(反手下旋球、右侧下旋球和高抛右侧逆下旋球)、中部(右侧上旋球和右侧逆上旋球),同时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时机、拍面前倾并且使球拍要高于来球,引拍同时腰髋向左转,击球中上部迎球挥拍时向右前方,触球部位是中上部,同时腰髋向右转,身体重心前移,借来球的反弹力打出,在打的过程中有稍微向前摩擦的成分,手腕保持固定不宜晃动。这几种技术动作都要求拍型保持前倾,这符合直拍横打握拍的自然关节结构,对付上旋球时尤其是强烈弧圈球时,横打握球拍只需要手臂稍加内外旋转就可以做到合适地前倾角度,前倾20°~85°,盖住来球的上旋力量,而直拍正面相应的技术动作分别是直拍正面反手推球、正面反手快推、正面反手挡球(含减力挡)、正面反手推挤、正面反手快带,直拍正面自然拿起球拍时是后仰80°左右,要使球拍保持前倾70°~85°来对付强烈弧圈球是极其困难的,横拍和直拍横打一样的很容易做到拍型前活性显著升高(P<0.05)、运动给药组CAT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
SD大鼠肝脏组织中MDA、羰基化蛋白含量测试结果:与安静组比较,安静给药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含量显著降低(P<0.01),运动给药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运动组比较,运动给药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
运动组大鼠肾脏、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没有显著性意义。推测可能原因是有氧代谢能力增强,氧自由基产生较少。运动训练与灌胃人参皂甙Rg1结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大鼠SOD活性。提示人参皂甙Rg1具有提高运动训练大鼠体内SOD活性的作用,从而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
运动训练可提高大鼠GSH-Px活性,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人参皂甙Rg1也可以提高力竭运动大鼠组织中的GSH-Px活性,两者结合,效果更理想。
大鼠肾脏CAT活性比较结果显示,运动给药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肝脏组织CAT活性比较结果显示,运动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运动给药组之间极显著性差异。可能存在组织特异性,其具体机制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运动组大鼠肾脏中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安静组,表明训练可有效降低大鼠肾脏中MDA的含量;而肝脏组织中有降低趋势,却无显著性意义,结合灌胃人参皂甙Rg1后,MDA的含量显著下降,说明人参皂甙Rg1可以降低力竭运动大鼠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
运动组羰基化蛋白与安静相较显著下降,说明运动训练可有效地降低大鼠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羰基化蛋白;运动给药组与运动组比较,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羰基化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表明人参皂甙Rg1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大鼠组织中,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黄海英.人参皂苷Rg1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7):608-609.
[2]TG Bedford,CM Tipt on,NC Wilson, et al.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of rats and it’schanges with various experimental procedure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Respiratory Environmental & Exercise Physiology,1979,47(6):1277-1283.
[3]彭勇.4周有氧运动对大鼠心房肌蛋白质组及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贺洪.运动过程中的羰基应激[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剧红梅,曲梓怡,孙冬阳,等.原花青素对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肾脏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15(3):29-31,134.
G846
A
2095-2813(2016)09(a)-018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83
文志祥(1993,10—),男,湖南株洲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金育强(1956,4—),男,辽宁沈阳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jyq183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