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①

2016-11-28 03:52:11覃静洁朱青松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东兰县壮族青蛙

覃静洁朱青松

(1.宜州市一中;2.河池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①

覃静洁1朱青松2

(1.宜州市一中;2.河池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东兰县壮族蚂拐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它在东兰县红水河两岸的村寨里世代流传,是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其价值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剖析,不仅能加强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为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散发永久的生命魅力提供理论参考。

壮族 蚂拐节 价值 特征 社会功能

1 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起源

蚂拐节也叫“蛙婆节”,“蚂拐”为壮语地方的方言,称做“青蛙”,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盛行一个传说,青蛙是雷王的女儿,掌管着人间的雨水,保护着人间的农作物,有一天,一个壮族家里叫“东林”的少年,由于丧母,极度悲伤难过,但在守孝期间,屋外的青蛙“呱呱”叫个不停,使其更加烦恼,于是少年就在家烧水,然后用热水浇死了屋外的青蛙,从那时起,屋外就再也没有青蛙的叫声了,自此也再无下雨天,人间到处干旱,农作物都枯萎了,看着此情景东林慌了,就跑去问壮族的祖先,才知道蚂拐原来是来造福人间的,听了祖先的嘱咐后,东林随即敲起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千人送葬蚂拐,这一系列事迹感动了上帝,从此红水河两岸的农民耕作,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于是每年春节时分,村里的人都会进行送葬蚂拐等系列活动,以祈求来年农作物的大丰收。

东兰壮族蚂拐节分为找蚂拐—祭蚂拐—游拜蚂拐—葬蚂拐—篝火铜鼓山歌会。大年初一全村男女老少吃完早饭就下田去寻找冬眠的青蛙,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叫做“蚂拐父”,他把青蛙交给这次蚂拐节活动的支持人,支持人把青蛙放到“棺材”(一节剖开的竹筒内)里,然后带着它游拜全村的家家户户,被游拜到的人家就要赠予鸡蛋、酒、肉、五色糯米饭。然后是葬蚂拐,参与者需要化妆,其中两位老人带着假面具,穿着破烂衣服,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一群青年带着丑八怪面具扮演护卫将“蚂拐公”和“蚂拐婆”护送到人群中,巡逻一星期后离开。正月十五的早上是葬蚂拐仪式,吃完早饭青年们就敲打铜鼓,然后一帮穿着破布、脸上带着假面具的人跳起蚂拐舞,直到傍晚结束,接着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到葬蚂拐的地方,举行葬蚂拐仪式。仪式结束后,全村人参加篝火铜鼓山歌会。

2 壮族蚂拐节价值特征

2.1经济价值特征

蚂拐节活动的举行,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活动的举办包含了经济元素,具备了经济内容的载体功能。蚂拐节活动可以汇聚各种社会资源(政府投入、企业投资、社会捐助等),为农村政府官员结识海内外各界人士提供机会,为本地企业、商家的开发合作创造商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机遇,进而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另外,蚂拐节可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农村旅游、商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贫乏的东兰县农村来说,蚂拐节可作为动态旅游资源代替保守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观赏价值特征

在蚂拐节的一系列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蚂拐舞,从它的服装效果到蚂拐动作,都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开始舞步缓慢沉稳,在服装和面具的衬托下,舞蹈变得神秘起来,神秘氛围中寄托着人们对梦想的追求,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舞步逐渐加快,舞姿变得刚劲敏捷,体现了青蛙女神勇敢无惧的英雄气魄。蚂拐舞的整套动作朴实开放,接近生活,贴近自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不仅备受当地人的喜爱,也得到前来旅游者的赞赏。蚂拐舞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本身就具有观赏性,但其内涵又远远超过一般的艺术作品,因此是观赏价值也非同一般。

2.3人文价值特征

蚂拐节,实质上是崇蛙和祭蛙的节日,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宗教祭祀性节日。古人崇拜的蚂拐神通广大,是主宰天下雨水和人类生存权柄雷神的女儿,具有呼唤雨水的超能力,更是农耕丰收的保护神。壮族先民对青蛙崇拜之虔诚、祭祀之隆重、气氛之炽热,是理所当然的,其宗教味道之浓厚,也是不言而愈的。尽管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改变,但蚂拐节作为传统民族节日,其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蚂拐节也进行了改变,在保持着传统风俗习惯中不失现代文明的气质,是民族节日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3 壮族蚂拐节的社会功能

3.1调节和稳定人们的思想情绪

蚂拐节可以调节和稳定人们的思想情绪,维持心理的平衡,获得精神的安慰与满足, 坚定与大自然抗争以求生存的信心。人们虽然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产生畏惧,无法理解也难以驾驭,对突如其来的旱涝更是感到惶惑不安和手足无措,虽然敬奉青蛙开来无厘头甚至滑稽,但它属于一种精神崇拜,在精神层面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和害怕。因为人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地努力去求生存,而不是完全寄托于所谓的“青蛙”,尽管不知这种努力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所企盼的效果,却使得人们感到安全,并安静且平静地等待着结果的应验,也就是说还存在着丰收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就是蚂拐节所给予的,人们也从这种敬奉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情绪上的平和。

3.2促进民族团结与凝聚

蚂拐节作为一个红水河中上游壮族地区的民间性强、规模盛大、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维系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内部联系、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与凝聚方面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蚂拐节中最为隆重和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蚂拐”(即歌会),举行该活动时,各村负责人都会进行联络并交流,就是为了把时间错开,让彼此的村民都有机会参加。在“闹蚂拐”之际,每个村都会摆宴席,宴请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因此,蚂拐节歌会成为民族的一种大集会,将周围周围几十里的各兄弟民族汇聚到一起,互通情感,交流信息和生产经验,由此相互间认的识和了解加强,彼此的感情加深,另一方面来看,地方的民族团结得到了巩固。

3.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蚂拐节不但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聚会,而且还是一次展示壮族文化的盛会。蚂拐节中,不管是祭奠青蛙、跳蚂拐舞、唱山歌还是敲锣打鼓都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一种祭拜仪式,地方风俗明显,民族底蕴浓厚,这种仪式一方面是壮族人民对自己文化认同和自豪的展示;另一方面是人们积极走近自然,努力探索自然,敢于挑战自然,并运用自然规律的一种方式象征。特别是老一辈口中所传唱的蚂拐歌,更是体现了民族雄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拼搏创业的艰苦路程,以及先辈们在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样化风俗习惯,都铭刻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流传。蚂拐节作为一种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自有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使命,应该予以肯定。

4 结语

对民间原生态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搜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资料转化为知识学科体系,为教育和社会所用,最终造福于人类,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宗旨。蚂蜗节作为壮族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及带有的各种仪式活动,自然具有其独特价值特征的社会功能,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地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其精神文化地提升,其价值特征进一步突显,而社会功能也愈加重要。通过加强对蚂蜗节有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以丰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最终为其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服务。

[1]温佐惠,陈振勇.西部民族传统体肓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肓学院学报,2008(2):14-18.

[2]胡小明,杨世如,夏五四,等.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2013(12):1-8.

[3]袁瑛.论传承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为例[J].中国市场,2006(26):45-46.

[4]谢琼.陈炜.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探究——以壮族蚂拐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08(5):107-111.

[5]谢琼.程道品.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75-76.

[6]聂郁琴,李冀.壮族蚂拐节仪式功能分析[J].才智,2013(13):189.

K892.1

A

2095-2813(2016)05(b)-014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49

①河池学院重点课题(2014ZD—H003)。

猜你喜欢
东兰县壮族青蛙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广西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东兰县桑蚕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东兰县果桑发展的前景分析覃启洺黄焕元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