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体育面临的机遇与警示

2016-11-28 17:42
运动精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体育

尤 洋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体育面临的机遇与警示

尤 洋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互联网+教育”时代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互联网+”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同时,也会动摇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改变学习内容,产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牢记教育的本质,保持一份警惕,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互联网+;教育;大学体育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教育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当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后,“互联网+”这一理念迅速蹿红,成为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1]。在教育领域,一场互联网与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育目的和教育观念的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正在悄悄地发生。“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开始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来进行授课与学习。毫无疑问,中国教育形态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新时代”。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如何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辩证的、理性的思考“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福祸”、“得失”。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解读

“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与传统教育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通俗来讲,互联网+货币变成了支付宝、余额宝,互联网+商品变成了淘宝、京东,互联网+手机变成了微信、视频通话,互联网+出租车变成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而对于教育领域,互联网+课程变成了网络课程,互联网+教学变成了网络教学,互联网+评价变成了网络评教。“互联网+教育”时代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不管接不接受,“它”已经来了。正如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所说[2]:“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2“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大学体育的机遇

2.1 重塑教育观,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新模式

在大学体育传统教育中,以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的教授式和技术动作驱动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从大学体育教学层面看,“互联网+”,就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直观、趣味、生动等优势,创建能够支撑“互联网+”时代切实可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动作技术与教学手段之间的新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模式需要打通传统教育观念壁垒,如从上课不能使用手机的传统理念转变为上课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辅助学习,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场所之所以禁止使用手机是因为教师无法对学生手机的使用做到有效监控,担心学生沦为“低头族”,“挂羊头卖狗肉”。而大学体育课多为小班上课(30人-50人),学习内容多以身体活动为主,且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是否需要使用手机辅助学习及是否在使用手机进行辅助学习均一目了然。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互联网+手机”进大学体育课堂独具优势,可控也可行。我们只要打通了传统教育观念壁垒,这样“互联网+体育”就能达到共享、共联,实现“互联网+”时代下体育教学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实现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的转变。可以预见,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全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会对大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借力移动互联网,挖掘大学体育发展新契机

传统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往往仅限于教师多媒体课件的下载及应用,局限于大学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而实际应用于大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寥寥无几[3]。思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体育教师传统观念使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想当然的认为多媒体设备仅限于教师使用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上课使用移动多媒体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是错误的;另外大学体育场地及体育自身特殊性也阻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室外场地因天气及维护成本等因素不适于安装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即使安装了也会因体育教学的多动性及身体素质个体差异性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不佳。那么是不是大学体育教学就与“互联网+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呢?恰恰相反,大学体育教学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随着WIFI无线网络、移动互联网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化平台的普及[4],“互联网+教育”在大学体育课堂应用的优势正渐渐显露出来。对于大学体育课堂来讲,室外运动场地不适用安装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却给移动终端及移动互联网预留了广宽的应用空间。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随身录制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视频,拍摄示范动作相片,并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这种“影音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首先能够大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或与同学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进行相关重点突破,还可以上传自己的动作视频,提出自己的疑惑。移动互联网不仅为实现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扫清屏障,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2.3 开启学校体育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既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教育的本质。高考制度使同一所高校学生认知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是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因材施教亦非难事。然而,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因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差异明显,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出现两级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不会”,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学不会”何谈激发学习兴趣,无学习兴趣何谈效果?“吃不饱”何谈运动强度,无运动强度何谈增强体质?《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但大学生身体素质近3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学习就业压力大,过于重视学习兴趣而忽视基础训练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因材施教还只停留在满足兴趣的初级阶段。在推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浪潮中,结合人工智能、运动信息采集等新兴技术,构建大数据服务是引导大学体育回归因材施教本质的重要支撑。学校体育的大数据服务就是通过互联网收集海量体育数字资源,为每位学生建立唯一标识,并提供一切与体育行为相关的数据信息。网络云端通过运动过程检测学习者的身体水平和状态,结合海量数据信息推送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学生得以个性化发展,教师得以从反复动作示范讲解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水平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由此可见,“互联网与体育”的渗透、融合,可以有效降低因材施教的成本,从而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转变思想、结合实际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第一完善大学体育选课及自助学习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的实时数据反馈;第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及移动平台生理信息数据采集,实现运动效果评价及针对性推送;第三完善大学场馆设施互联网平台建设,实行校园一卡通出入实名认证,实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监控与促进;第四完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辅助平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2.4 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推动大学体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三基型”、“阶段型”、“选项型”三个阶段后,强调自主时间、自主项目、自主教师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选课系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习项目、任课教师。“三自主”教学模式虽然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诉求,却无法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简单讲就是学生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但不等于喜欢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以课上讲授教学和任务式驱动教学为主的教学现状必须改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以“影音图文”为主进行知识传递的多元化大学体育新型教学模式将不断涌现。

翻转课的应用,随着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的应用和普及,录制体育教学视频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性更强。翻转课堂教学视频,除了方便学生下载学习以外,还可以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自学自练,利用微信、QQ等移动互联网交流平台组成教学小组进行相关技术动作的经验分享和讨论,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交流平台高度普及和声情并茂的优势,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带头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不再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信息的灌输,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共同研究解决知识的学习与消化。通过有计划的任务目标引导,由学生课后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和成果展示的方式。

近年来盛行的微课和慕课,使得在线教育成为了“互联网+教育”重要形态之一,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技术动作学习中的“碎片式”[5]特征更适合将动作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录制,并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完善形成大学体育的微课群,近而形成大学体育的慕课。

3 警惕“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大学体育带来的弊端

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在“互联网+体育”相互渗透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大学体育的本质,保持一份冷静,警惕过度依赖互联网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3.1 警惕教育功能迷失,情感教育不足

大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体质,培养体育技能及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并随时指导大学生们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如何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而大学体育传统教学过程因与学生互动频繁,体育教师不仅承担了知识传递的职能,还承担了意志品质、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等必要价值观的培养职能。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约束,团体项目的协同配合,体能项目的意志力培养等教学行为实现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培养。在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育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场所。而全新的体育网络教育模式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使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阻碍了师生之间团队精神、生活态度、意志品质等理念的有效传递,教师也无法通过互联网及时有效的传递“示范效应”,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行为。这种长期无情的教学行为会导致学生的道德和教育理念兴趣逐渐丧失,失去行为规范。因此,必须警惕“互联网+”全新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可能会削弱体育教师在德育、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作用。

3.2 警惕学生疏于思考,创新能力不足

从大学体育网络选课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不断应用及推广,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正从说教示范式教学向交互式教学转变。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学习将会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习变得更主动,时间变得更自由,理解变得更透彻。但必须清楚知识的获得与信息的获取是有本质区别的,从知识获得途径上讲,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得更便捷、更生动、更直观,互联网为教育行为提供了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再是通过思考判断“是与非”,而是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观点和原封不动地复制网上信息。学生容易把信息的获取误解成知识的获得,长此以往,学生们即便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却无法有效摄取信息养分进而转化成知识,最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沦为“检索机器”。

2.3 警惕网络主导,实践能力不足

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积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更强的受教群体,其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角”,而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承担引导作用,为他们提供广阔、自由、活力四射的“舞台”,扮演“编导”角色。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随着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随着学生利用互联网摄取信息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个突破了时空限制的“舞台”,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自由和更具吸引力。但是体育教育面对面频繁的语言与身体的教学互动是互联网无法给予的,这种频繁互动不仅仅实现知识的传递,更实现了师生感情的建立,实现基本相互信任的“教与学”,相互信任是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前提。在以身体技能学习为主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练习辅以讲授教学是大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形态,任何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实现都要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前提。因此,在“互联网+体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清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上随手可得的“影音图文”信息和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互联网依赖、弱化学生实践能力。必须警惕互联网“万能论”思想的蔓延,警惕教师主导作用被互联网教育取代。

4 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既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教育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又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体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警惕新的教育形态下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1]姜勇.移动互联网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9-103.

[2]吴若熙.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18-22.

[3]徐赟.高校公共体育课“互联网+”教学的融合尝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127-128.

[4]王国兴.“互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64-66.

[5]王蔚芝.体育,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出口[J].计算机应用文摘,2015(22):20-21.

[6]李林鑫.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18):101-102.

[7]李晋洲.微信互动平台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前言,2015(13)5:5-6.

[8]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教育科学,2016(2):212.

[9]康喜来.互联网体育教育资源及其利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1)20:126-128.

[1]中国社会科学网公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http://www.cssn.cn/yyx/yyx_tpxw/201512/t20151216_2783970.shtml).

[2] http://www.jyb.cn/gb/2004/06/07/zy/home.htm.中国教育报,2015-04-09.

[3]笔者通过电话调研了山东省三所211高校(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体育教师(总计11位,35岁以下4名,35至~45岁4名,45岁以上3名)。调查显示:三所高校大学体育课均禁止使用手机;多媒体教学在大学体育理论课中得到广泛应用,室外项目体育课均未使用任何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室内项目体育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处于被动使用状态,仅限体育舞蹈、健美操的音乐播放;45岁以下5名体育教师均认为手机辅助在体育课堂上是可行可控的,3名教师认为自己项目不需要新技术辅助也能把课上好,45岁以上教师中均未明确反对,但3名教师明确表示需要新技术相关软件培训。

[4]截止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上升到90.1%。与此同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则都出现下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

[5]“碎片式”学习,意为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短、平、快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碎片式”学习也逐成为人们主要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而本文中“碎片式”特征是指在运动项目技能技术中,很多动作都是可分解成一个一个碎片式的单元,如篮球中的投篮动作、上篮、传球动作及网球中的发球、接发球、杀球动作等均可进行“碎片式”的分类,再以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展现出来。

The Opportunity and Warning of College PE in the Era of"Education of Internet Plus"

YOU Ya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Shandong,China)

"Internet+education"era is inevit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et,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Internet is no choice,the choice of education field education only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in this era continuously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to move on to a new level.In Internet and education"intimate contact","Internet+"opens a desirable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also will shak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influence students'value orientation,change the learning content,produce the problem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W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maintain a vigilant,realize that the teacher is the root of education,the Internet just tools and instruments.

Internet plus;education;college PE

尤洋(1980-),辽宁辽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模式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