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视角下传统武术拜师礼价值认同审视

2016-11-28 13:09张秋平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41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者门派拜师

张秋平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规训视角下传统武术拜师礼价值认同审视

张秋平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文章基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用福柯的“规训”理论,探讨武术拜师礼对习武者自我身份认知层面与思想层面两个范畴产生的影响以及习武者认知状况发生的改变。长期以来,仪式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直抒己见”且对人们的行动产生规范作用的程式化景象,是多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拜师学艺是武术技艺及相关文化内涵的传承方式之一,迄今仍在民间流传、衍变。武术拜师礼作为中国传统武术逐步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并通过一些独特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规训拜师礼传统武术价值认同

民间武术家通过遴选继承人这一方式达到传承和传播本门派技艺的目的,拜师礼是习武者在拜师学艺时所践行的一种礼仪,继承人在承担这份责任前需向师父行拜师礼。在人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仪式被限定于‘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中”。[1]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将仪式定义为一种“文化表演”,仪式的作用是使文化表演者检验符号所秉承“意义”的真正价值,使其成为一种信念,并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思想层面做出调整,并按照既定的圭臬和形式,为特定人群举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群体活动。传统武术拜师礼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习武者进行磕头叩拜时,先拜天地、再拜师祖、三拜师父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更是对自身思想的一个教化过程;拜师礼的完成也意味着“徒为师纲”的开端,标志着师徒彼此认同的起点。

1 身体规训:自我身份认同

“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厘革和改善”。[2]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它首先是以自然属性的方式存在,未被加工和改造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当个体不断吸收外界信息后,形成属于个体的、独具匠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对自身行为做出适当加工。当个体逐步成长为携带社会属性的独立个体时,对外界环境反馈的信息会做出选择性的吸收与接纳。传统武术拜师礼的表征是一种行为方式的传递,通过个体行为的综合作用拟达到对传承个体身体行为的规训,从而使其成为技艺与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1.1习武者自我身份认知

价值认同是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可高度,具体指个体自身的认知和行为与外界文化中其他成员的认知和行为相仿或趋于一致的程度。“仪式的核心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按照既定的程式组织的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行为,仪式是将个体融入社会共同体并建立一个集体的机制”。[3]传统武术拜师礼是习武者“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看作人与人之间通过武术礼仪以身体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符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习武者的自我角色定位与自我身份认知。当个体决定融入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共同体时,一方面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已不再是独立的、不受束缚的个体;另一方面习武者得到本门派的认可后,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个人预期设想的技艺,而且应将自身视为本门派技艺、文化的活的载体,肩负起技艺的传承重任。学习者在跪拜礼仪过程中也会对自身的思想产生一个思考和认识。

正如克里斯托夫·伍尔夫所言:“集体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对参与者的形骸实现了控制,并借此将文化记忆刻进他们的身体,从而保证参与者对集体同一性的接纳和认同”。[4]身体规训的演变是个体对已形成文化和文化群体形成的内心归属感及身体行为的承诺,由此获取、维系与革新自身文化归属的心理衍变过程。传承人是当代社会武术文化符号的携带者,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模式,大多依靠传承人与师父间的口传身授完成交接过程。由此,习武者应在将自身定位于传承-传播-发展的位置。在接触师父的技艺与思想理念的同时需要纠正自身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保留自身的优势所在。

1.2塑造身体规训认知

“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约束’可塑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身体”。[5]躯体的规训是文明进步的符号,它追求尽量将个体与其他身体相互融合,使单个力量统筹协调发展,由此获取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蕴含思想与身体契合的文化特性,显现出习武者思维认识和身体行为的有机统一。在此过程中习武者应处理好入门前的“应然”与入门后的“实然”间的关系。当习武者携带自身原有的体态特征历经新旧文化环境更替后,自身原本携带的文化在与新环境各因素发生碰撞时必然会失去一部分且无法保留的原始资料。在新的文化环境给予其新的文化内部特征与外衍含义,从而使个体携带的文化与本门派的思想发生交融与改变。因此,个体应在遵循本门派“门规”的前提下对自身的行为作部分调整。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生存的土壤在民间,主要以拳种流派为单位的民间自发组织为主,通过打练结合来体认中国武术路径,其内部是靠模拟血缘的道德伦理来维持[6]。习武者经过拜师礼的洗礼,认同本门派的身体规训制度后,形成相关定位与要求的文化认同:如何承担起本门派的技艺传承责任?师徒双方通过拜师仪式形成模拟家族血缘的关系,习武者通过师父了解其人际交往网络,可将其发展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并逐渐扩展成众多小范围人际网组合而成的武术文化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亦可制定适宜武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组织规则和制度。通过拜师仪式这一方式成为交流平台的构成元素之一,基于维系和传承本门派技艺的目的,给自身确定一个精准的位置。师徒双方通过一种类似契约的拜师帖与回帖,明晰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仪式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

2 思想规训:师门思想认同

参与拜师仪式的师徒双方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仪式的程序,到席嘉宾也并不是简单地观看仪式的每个环节是如何进行。不仅促进师徒双方完成身份和思想的认同,还体验了一次集体的心理领悟,使自身心理、思想两方面均得到了调理与熏陶。当某些特定的仪式程序通过特殊的标识进入大众的感官范围内,一些看似简易的行为和举止却能够在无意识间扣动参会者的心弦,警醒到会人员产生某些特殊认知。拜师仪式中的叩头跪拜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的集中展现,亦是传统境遇中长幼尊卑章程规定的反映。叩头跪拜表达了一种谦虚之态,谦虚本是一种个体内化的品质,但却通过这种外在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表达了习武者虚心求教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更体现出习武者对师父的敬重和崇拜以及对师父技艺和道德品质的认可,对其所拟定的学徒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同。

2.1自我思想反思与转换

“文化不仅囊括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思想习惯,而且包含了身体的习惯。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显然具备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思想习惯与身体习惯相契合的文化特性,集中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7]。作为一种文化行为规范,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便被赋予了影响、教化大众行为方式各思想意识的职能。对参与者价值观的梳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不断变革与改造过程中祛除原有的违背时代发展主题、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内容,其在历史中原有的功劳不应被忽视。在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武术礼仪教育,促使习武者对自我的思想层面进行一个重新定位,当习武者沉浸于这种仪式进行过程中时,其内在的责任潜质逐步被激发出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传统武术拜师礼与其他某些特定的仪式相同,都存在凭仗串连的特定标识使参与者深受熏染的现象,让每个参会者都受这种特殊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不仅唤起了习武者及旁观者对自身思想意识的重新审视,厘清参加如此庄严隆重的礼仪是为了什么?想要达到何种目的?这种文化行为是习武者自我批判与自我定位意识和内在精神的外在行为表现。虽然在拜师礼现场有师父、新弟子、老弟子,及到会的嘉宾,但举行此次仪式的目的侧重强调对新进弟子的考验和磨练。新进弟子在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历经了身份的转换和蜕变,思想层面的转换最为显著,也是整个拜师仪式过程中获益最大的群体。

拜师仪式对本门派技术、思想理念、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习武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将以此为起点履行“勤学苦练,弘扬传承”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思想归属感、文化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共生的记忆也会随着拜师仪式的完成逶迤而来。在仪式背后并含的是技术性、仪式性以及文化性、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塑造的文化谱系和技艺传承认知构架。同时也暗含着仪式性活动经过身体实践铸造文化传承的载体,从而实现了武术传承人之间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同。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凝聚性”[8]。运用组织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社会变迁下传统武术文化演绎着调整、适应时代节奏、摒弃糟粕的过程,透过唯物辩证法看待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社会和文化存在的方式与内容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

2.2文化约束力与教化作用

文化不是历史符号的单一传递,而是一种携带发明创造价值的构建进程。武术文化的蓝本本质上就是保持着“多元一体”形态的中华文化,创新、蕴蓄、传扬和调整适应同样概括了武术文化传承的运动历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高雅与通俗,好莱坞与韩流,而后加之电视和网络的炒作与传播,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如何处理‘一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9]。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份额,肩负着保护—传承—传播的历史重任。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本身不会发生改变,只是随着人思想的改变而异化。拜师仪式一方面是以寻求本门派技艺、文化的传承载体为目的,另一方面更是以此方式给本门派注入新的元素,博弈现代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文化交织中形成本门派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传统文化元素的链接,新文化元素的嵌入,异质文化元素的移栽,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文化元素的交汇融合,形成了本门派多元的文化约束特征。在本门派严谨的文化思想约束、与众不同的处世风格教化中,印证了传统武术拜师礼蕴含的强大凝聚力与约束力。

如何保存其中的精髓主要源于传承人的思想意识是处理“静止”与“运动”的平衡点,在传承的动态过程中文化的重组与隐没都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正如吉登斯所言:“传统不是静态的,因为它必定要被继承文化遗产的新事物加以创造。”由此,梳理出传统武术拜师礼的凝聚力创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仪式具有向心力,师徒在仪式举行过程中体会到思想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本门武术技艺中饱含浓厚的文化性,从侧面引起师徒价值认同的共鸣。

上文提及的拜师仪式过程中师父认可弟子、弟子行拜师礼以表达对师父的敬意和认同,这不仅是一种身份角色的认可,更是思想理念层面的交融。习武者在如此深刻的拜师礼仪浸礼中感知师父对传统武术根深蒂固的情怀,借助庄严肃穆的氛围终结游走浮世的情愫。

习武之人百般推崇传统武术礼仪,谦虚敬重、崇尚和谐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基本出发点。习武者合于“礼”的举止典范,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道德文化训诲的丰碑。《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尊师重道是沿袭至今的传统礼仪,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谦虚谨慎的处事原则亦成为习武者应具备的传统美德。常言道“跪天跪地跪父母”,跪拜礼彰显了跪拜者对对方的尊崇与敬重,传统武术拜师礼中的“叩头跪拜”更是彰显了拜师的隆重以及对习武者心理的教化作用。“授君秘诀岂无因,三年观看勤苦心”[10]。在完成庄重的拜师礼仪后,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延伸考验,通过此种方式把对习武者的意志品质考验量化,以具体的时间框定,经过单调乏味且常人无法忍受的种种基础训练进一步考查,使习武者奠定良好的精神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规训与惩罚[M].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3][4]王智慧.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存态势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5):71-76,94.

[5]戴军,于伟.身体规训及其合理性论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5):3-7.

[6]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55-60.

[7]毛海涛,黄利华,蔡清顺.浅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07-109,112.

[8][9]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3-588.

[10]彭鹏.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54-59.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viting Teaching Ceremon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Zhang Qiuping
(G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Based on cultural studies perspective,with the use of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study borrows Foucault's "discipline" theory of Wushu about the influences of Inviting Teaching Ceremony cognitive level on the selfidentity and ideological level,and the cognition changes occurred in Wushu practitioners.For a long time,the ceremony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outspoken" and stylized scene in social life ,which produces normative role of people's actions,is an aggrega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a.The Inviting Teaching ceremony is one of the Wushu skills and relev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uccession,so far is still popularand evolving in folklore.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the Inviting Teaching Ceremony is presented through a number of unique external forms.

Keywords:disciplineInviting Teaching Ceremonytraditional Wushuthe value of identity

作者简介:张秋平(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60—03

猜你喜欢
武者门派拜师
拜师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飞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