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为目的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①
余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的养成。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实现从进行教学运动技能到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过渡,这是当今社会所探讨的热点。只有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为目的,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该文以终身体育观之形成概述和培养习惯关键点为基础,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终身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 兴趣培养
高校体育学习是学生最后进行校内体育锻炼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学生从校园体育到社会体育的一个过渡点,是学生形成终身教育观的基础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场所,更是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健康理念的重要培养阶段。学生如若能够在校园期间形成终身教育观,持之以恒地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就能够在今后的人生中受益。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应重视大学生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1.1 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依据每个人自身的职业性质等特点,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健康状态,依据个人的体育基础和体育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以达到个人身心健康和愉悦的过程。终身教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是否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这一点,高校就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使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终身教育意识,即大学生自主自发进行体育运动所培养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今后踏入社会中还能够不间断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1.2 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与能力
由于终身教育具有时间空间的过渡性、形式多种以及内容丰富的特点,所以对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下进行。
第一,自我锻炼意识。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通过组织一些全校体育运动等活动来促进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自我锻炼的意识,进而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不断掌握体育锻炼的诀窍,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入门之处。
第二,自我监督意识。在教授体育课程时,在让学生了解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意识之后,就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自我监督意识。自我监督意识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提高体育训练的质量,防止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身体受伤等意外事故。对于自我监督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学习基本的人体结构、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等方面入手,学习对不同身体受伤的简单处理,学会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体育项目来锻炼身体。
第三,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大核心因素。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培养大学生投入体育活动的自我意愿性。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赛事、组织活动来更好地提升个人体育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到体育锻炼并不是在于个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团体协作能力以及身心愉悦,最后健康成长。
第四,欣赏意识。体育本是力量与美学的结合体。高校在教授学生体育课程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美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感受体育给人带来的美的爆发力,不断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养成能够收获良好的成果。习惯在心理学上是指不需要意志努力和自我监督的行为方式。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一项活动的开端,而习惯,是不断刺激学生进行该项运动最后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所在。习惯越强,对于学生形成终身教育观的塑造性也就越强。
2.1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注重从培养技能、技术、体育知识等方面来形成体制锻炼,而往往忽略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学生没有端正体育学习的态度,就不可能将老师传授的体育锻炼做好。只有当学生形成一种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精神集中地将每一个体育训练贯彻下去。在具有良好的态度之后培养个人兴趣,在兴趣之后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将速度与耐力素质做好,在循序渐进的训练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2.2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毫无章法的锻炼不仅会降低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而且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利影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时,要以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体育教学者应依据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培养方案,在时间和训练力度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1 注重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和多功能
要达到终身教育观的成效,就要重视对体育课程的多功能开发,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潮流和学生自身发展情况进行课程改革。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师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整教学的内容,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开展体育运动中,可先侧重于教授学生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例如:羽毛球、足球、舞蹈等简易球类运动,这样既能使学生不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教育意识,享受体育锻炼。
在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应在实践中深化体育教育。可让室内与室外相互结合,开展一些理论联系实际上的体育课程。例如:野外生存、生理卫生等,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前进。除此之外,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开展一些适合本年龄阶层的趣味游戏、课堂活动等,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3.2 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协会
除了固有的课堂教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协会。比如:健身俱乐部、瑜伽俱乐部、射箭协会等,以此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上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感受,促进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教育的兴趣,指引学生在不同群体组织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全身心的自我发展。大学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广泛开展俱乐部、协会形式上的体育教学,也是现今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潮流。
3.3 改变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终身教学观念,不能盲目阻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果高校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和量的训练,就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高校应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正确认识制定评价标准的目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有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体育高校课程的改革。总而言之,对于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教育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抓住机遇,指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才能促成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观的形成。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会受到环境、社会、课程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对改革不断完善,才能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这不仅需要学生个人去配合和努力实践,也需要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支持配合。
[1]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3):41-43.
[2]陈小蓉.深圳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构建[EB/OL].百度文库,2011-03-22.
G807.01
A
2095-2813(2016)12(c)-01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123
余菂(1982,7—),女,汉,安徽合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