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鼎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①
张大鼎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对很多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对学生健康达标测试有很大影响。所以构建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在学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有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大学生 体能训练 体育教学 课程构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越来越重视体能教育。大学生体能训练和体育兴趣开发一直都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主要的话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体能健康测试完善,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对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构建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该文就在学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怎样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进行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大学中开展体育教学的开发点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体制,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体制。也是每个大学体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教学效果,很多大学要也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制来判定体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很多教师也比较注重这一点。我国每个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比较深,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在以体能教学为主导的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非常枯燥,而且对学生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体能训练过程中,这对学生认识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对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很大限制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把体育项目和形式教学融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自主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学习和训练体育项目的技术,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当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技术和动作上,就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不能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和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相背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体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完成[1]。
就目前而言,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难点:一个是学生没有学习体育的兴趣;另一个是不能达到学生体能提高的目的。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问题,也不多么难解决的问题,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就能很好解决这一点,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体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一个体育项目比较,并且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参与到此体育项目当中,如果长时间坚持下去,那么参加这个体育项目的活动也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也是大学体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效果。北京某高校在2015年曾对有体育爱好,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要好很多,也就说学生有固定的体育爱好和体育活动,对于体能的提高有明显作用,所以很多大学在体育课程构建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才能达到大学体育从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另一方面能够让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能很好解决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难点,也是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关键所在[2]。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课是大学生做为锻炼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学校要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种团社和俱乐部,把被动参与体育活动,转变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自行领悟体育的魅力,并积极发现体育项目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体育项目的技术技巧,以便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过程中,不断体会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好处,保持学生永远都有学习的动力,在探索体育魅力的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我国是大学体育改革过程的需要。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体育知识,也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俱乐部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说不需要体育教师来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而是说在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是需要对学生学习和锻炼体育项目进行组织和引导,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好要求[3]。
现有的体制是我国多年教育总结的经验,具有很深的实践性,所以不能完全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需要在现有教学背景下,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在学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技能学生当做教学的重点,如果只是单纯学习一整套完整的动作,就不能称之为技能,掌握了一整套体育动作而已,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习这样的一套动作,根本就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其中尤为太极拳比较突出,在大学体育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学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考核,和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有很大差距。曾经有的教师在天太极拳课程结束以后,对现在的心率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率有很大程度提高,这就能够很好说明,太极拳的锻炼课程联系,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能没有任何作用。在大学教学课程中开展,体育课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认知方面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并不是单单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而掌握一些体育动作。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多样化的要求,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改善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练习,不但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也正好符合了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出发点[4]。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构建,既要满足学校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大学体育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形成终生体育爱好的习惯,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该文以学生体能训练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方式方法,希望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1]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4(2):73-77.
[2]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等.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96-101,106.
[3]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110-111.
[4]许文鑫.大学体育课程“1+2+X”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5):107-112.
G806
A
2095-2813(2016)12(c)-004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40
张大鼎(1982,2—),男,汉,江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