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肃回族武术特点

2016-11-28 07:59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回族甘肃武术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甘肃回族武术特点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司强

甘肃回族武术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汉武技结晶的产物。主要流行于回族亲友中,具有强烈的回族文化和浓厚的宗教色彩。近些年的回族文化研究中,关于回族民风民俗、饮食习惯、文艺服饰、伊斯兰文化等方面研究较活跃。但专门研究甘肃回族武术的文章较少。甘肃回族武术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本文试图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甘肃回族武术特点研究,来研究地域性民间民族文化和宗教对武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甘肃回族武术特点,有益于甘肃回族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甘肃回族武术体现着回族人民感情、操守,发挥着实战的技击效果、强健回族人民体魄,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教的正义之歌。认识、了解和习练甘肃回族武术,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回族宗教、文化、民情、风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回族武术文化,更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更好的保护回族武术文化遗产,使甘肃回族武术更好的在国内推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

1甘肃回族武术特点

1.1 民族认同性

民族文化认同对于维系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通常以宗教信仰节日祭祀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甘肃回族武术文化的形成要素中,民族认同是回族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回族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要经历一个武术文化的实践、族外武术文化的趋同、族内武术文化的认同最后融合为回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式。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道德等文化密切相关。独特的生存环境、繁衍生存、生产劳动、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是影响回族武术文化变迁曲线的重要动力。回族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传承和发展,总是受到不同生存环境的挑战,随着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传播,没有穆斯林们的簇聚及其社会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回族。换言之,回族作为一个民族,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后才逐渐形成的。无论是从回族的族源看,还是从回族的形成乃至在后来的发展中看,伊斯兰教成为一种凝聚的力量,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由于这种民族认同性,甘肃回族武术拳种套路保持我国回族的传统文化、套路。

1.2 宗教性

回族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感情、文化习俗融为一体。回族是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色,伊斯兰教贯穿回族生活的始终,成为回族聚居区里的行为准则。

伊斯兰经典认为“爱国属于伊玛尼”、“从国是天命”即爱国是真主的旨意、是伊斯兰信仰的一部分,广大穆斯林应不折不扣去执行。正是这种“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的思想,影响着回族武术传承、发展。注入回族武术勇猛不屈,敢于作战,敢于硬拼的顽强作风。

经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洗礼,回族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独具伊斯兰宗教特色的回族武术套路,拳套中以洗“阿布达孜”和礼拜的动作为起式,表示手托经书,供奉圣主,收式均有接“睹尔”式。招式有“洗肘式”,从回民礼拜前的洗肘动作演化而来。如穆林拳招式“穆民接都瓦”、“穆圣看经”、“汤瓶功架”等表现穆斯林风格特点的动作。还有如“阿里腿”、“七寸腿截拳” 、“汤瓶手”、 “阿訇缠膀”等具有伊斯兰文化的武术动作。甘肃回族受伊斯兰文化和甘肃北方强悍民风熏陶,有着浓厚的民族性。

1.3 包溶性

伊斯兰文化的兼收并取。回族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即融两种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鲜明特色。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受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技术层面的武功、招式和武术套路的影响,更有对理论层面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的影响。因而,回族武术文化即含伊斯兰文化,又包溶了中华武术文化。

甘肃回族生活地域族群的复杂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立地发展,虽然其技击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区别,拳种也有不同的风貌,体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是一个喜爱和擅长摔跤的民族,而回族在五六十年代,摔跤运动曾有过相当好的发展形势,一批回族摔跤家在比赛场上大显身手,其中有宛殿文、沈少三、马金海、李长友等。东乡民风剽悍,东乡人遇事喜欢较真,性格刚烈,东乡兴盛武术之风。家家备有刀枪棍棒,奇拳怪招,高手如云。这些拳法招式偏重实战,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往往能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回族武术文化的内容,客观上促进回族武术技艺完善和发展。

文化自身具备的融合性,以及武术易于融合的特征。中华文化就是集儒、释、道等文化的融合而形成包蕴丰厚的民族文化。甘肃回族武术套路坚守着本民族的武术套路,技术风格,但在具体的动作、招式及演练风格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吸收其它门派武术精华。如查拳在平凉吸收了崆峒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通备劲是通备武术所属各拳械共同的劲力风格。通备拳械除通备劲的共性外,各拳械仍有各自的劲力风格特点。通备劲注重在不同拳种之间劲力技术的互补和交叉,强调刚柔与长短的灵活把握与运用。现流行在甘肃的回族武术,如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套路,都融入“通备劲”,形成了甘肃回族独特的武术拳种。临夏回族流行的天启棍,受天水棍法及“通备武术”影响,强调抡棍击打时松肩活肘,伸臂展腰,蹬腿探身,使棍伸长击远,不论是猛抡大扫,还是长劈远挑都重腰部发力,使棍头生风,落地成坑,表现出长而不空,远而不散,粗犷中有法度的运动风格。风磨棍是马凤图先生,根据六合大枪、梨花大枪、阴手枪、苗刀的招式编成。集枪、棍之艺,招式发而不隐,一气呵成。暴而不柔,使力尽发而不留余地,独成一格、朴实无华、招招不空,有“十棍九枪不为差”之说。王天鹏集甘肃鞭杆之精华而创编了鞭杆技法“五阴”、“七手”、“十三法”,充实了传统的《缠海鞭杆》套路,在这个过程中,马凤图先生将从沧洲带来的一个名为《十三把》的短棍技法及苗刀三十二式的技法和风格帮王天鹏和罗文远先生溶入了鞭杆,再加上通备门的独特劲道使《缠海鞭杆》脱胎换骨,演练出来迅猛剽悍,变化莫测,使人望而生畏。缠海鞭杆和天启棍就此打上了通备门的烙印。使得甘肃回族演练的鞭杆具有大开大合,拧腰切跨,以腰带力的风格特点,成为独具一格的陇上鞭杆。流传于甘肃回族的劈挂、翻子等拳种,加入“通备劲”后,面目一新,神韵大增,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姿屹立于武坛。已形成了具有西北地方风格的回族拳种。

1.4 军事性

武术文化的起源人们持有多种观点,基本存在“生产劳动说”、“战争说”、“模仿说”等多种学说。战争是催动武术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对甘肃回族形成的历史来看,回族在形成时期的先民,其中有大量属于从军的中西亚人,元朝回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驻防在全国各地,经常练习骑马射箭,使枪弄棍。“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弓马之利取天下”。这表明元对加强自己的军事,非常重视。元初,“有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收养”。军事的需要使武艺有较大的演进。元朝政权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加强军事,崇尚武艺。所以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就是说,未经训练的民众,没有作战能力,不是战士,不应该让上战场,否则相当于你故意放弃他们的生命,让敌人杀戮。可见当时对战士武艺,作战技能训练的重视。不难想到当时甘肃回族中武艺高强不在少数。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部队中,就拥有一批骁勇善战的回族将领。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蓝玉、汤和等是其佼佼者。因此,甘肃回族武术拳种套路,技击动作,演练风格,格斗技巧都引申有战争的技巧、方法。首先,甘肃回族不畏强暴,敢打敢拼,常言,“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艺更高”。其次,套路招式变化多,攻防精巧,奇妙。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三,动作速度快,甘肃回族武术招式“快”特点相当明显。如劈挂拳快猛迅变,犹如“辘辘翻扯” 大劈大挂,双臂密如雨,如大河流水,起伏跌宕,一泻千里。翻子拳讲究“坐如山岳难撼,形如疾风迅雷”。战争强调“兵贵神速”。第四,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甘肃回族武术强调力量,特别是“通备劲”,是把身体按生理和拳种要求,尽极限发出最大力量。如八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贯丹田,再加上震脚,搓步和跺碾,把八极拳的招法和劲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就是通备劲的用法,要求发出沉坠劲、十字劲和缠丝劲等劲力。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时代很多,再加上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甘肃回族人民感到力单势薄,为了保护自己。于是就养成了习武练武的习惯,养成了注重实战的军事风格。回族武术要求动作简单实用,一招制敌,注重技击动作的隐蔽与精巧,在练习时要调动全身力量,加快动作速度。如开门八极拳,动作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多肘法,多直线往返。发力暴猛、刚烈,以气摧力。

甘肃民风朴实,强悍尚武,特别是回族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多少年来,经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洗礼,在甘肃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回族武术体系,为西北地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勇.临夏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2]王柱国,黄月云.张家川史话[M].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4]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

[5]马玉德. 甘肃回族武术:中华武林的奇葩[J].中国民族,2006,(2).

[6]马建春.回族武术概述[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7]马金宝.回族武术与近现代著名爱国武术家[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1).

[8]马明达.试论“回族武术”[J].回族研究,2001,(3).

[9]王杰,姜周存.回族查拳武坛奇葩[J].中国穆斯林,2008,(6).

[10]马明达.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11).

[11]马明达.马凤图[[J].回族研究,2004.

Zhixing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Si Qiang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甘肃回族武术形成的历史溯源入手,通过对甘肃回族武术拳种、流派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回族武术具有民族认同性,宗教性,包溶性,军事性等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的了解甘肃回族宗教、文化、民情、风俗等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回族武术文化,为保护甘肃回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自豪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甘肃;回族;武术;特点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and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on types and schools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i martial arts ha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being religious, inclusive and military. Study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help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ligion, cultur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and custom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ansu,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Hui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Hui martial arts in Gansu, protecting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fortifying the cohesion, pride of all Chinese ethnic groups.

Key words:Gansu; Hui nationality; martial arts: characteristics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2.041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2-0093-2

作者简介:司强(1978-),男,甘肃兰州人,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回族甘肃武术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