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研集锦
“小”场地成就“大”课堂
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择校热”高烧不退,导致各大城市“名校”内班级数量逐年攀升。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视和“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的出台,使学校体育课程开齐开足成为必然。中小学体育课大都集中在上午第3节、第4节和下午第1节、第2节课,一到体育课时间,操场上就会出现拥挤等现象。那么,如何在学校有限的场地上合理安排多班上好体育课,从而确保体育课质量呢?
案例:笔者曾在一所重点学校看到如下情况:操场上乱哄哄的,到处都站满了学生,放眼望去很难区分各班级的站位和练习项目,除了个别班级在进行50m跑之外,更多的则是学生在自顾自地玩耍。
分析:通过了解得知,该学校一个年级有16~18个班,一个班有50多名学生。每到上午第3节课,平均要有12个班级同时在上体育课。一片400m的运动场地,要容纳60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上体育课,难度可想而知。姑且不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次数就不错了!
对策:像这种班级多、人数又多的学校,体育组在制订学期计划时,应统筹安排好各年级的练习内容,并提前1周将其公布在体育组公示栏中,让每一名教师都清楚本年级的练习内容,同时张贴操场上的练习区域划分示意图。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年级组长再细化到每名体育教师的上课内容和具体练习区域,如遇冲突,应提前协商好。通过这样的规划安排,学校的体育课才能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学生的运动量才能得到保证,课堂教学才能高质量地完成。
案例:学生A在进行1000m测试时,被另一个班的学生B投掷的实心球砸伤,造成小腿腓骨骨折。第一时间家长闹到学校,弄得学校领导不胜其扰,授课教师焦头烂额。
分析:实心球项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其练习行为,还需要合理选择偏僻、安全的练习场地。如,设置跨越跳远沙坑的对墙练习的场地,这不仅可以将这片闲置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可以充分利用沙子的阻力,防止实心球乱滚,节省学生捡球时间。
对策:在多班上体育课时,教师不仅要计划安排好本班的练习内容,还应提前了解其他班级的活动情况,尽量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由于班级多、场地小,体育组的全体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统一规划,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整个场地得到充分地、合理地使用。对于存在危险性的实心球投掷、足球射门等项目,教师应提前设置固定的、醒目的(红色标志桶或标志旗)标志,或用警戒线设置练习范围,以提醒其他班级学生:危险地带,不可乱闯。这样的提前预设,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还增加了学生的练习空间。
案例:新学期广播操教学中,操场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舞动青春”的旋律。教师A高声指挥学生做操的节奏;教师B用便携式“小蜜蜂”带领着学生练习;教师C则用大功率的扩音器播放着震耳欲聋的广播操音乐—声嘶力竭的口令、高低起伏的音乐,再加上其他年级的学生的吵闹声,形成操场上特有的、杂乱的交响乐,令人无法忍受,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分析:初一有18个行政班,从上午第3节课到下午第6节课,每节课要有4~5个班进行广播操教学。不同频率的口令、音乐,让上课学生们的运动神经元的传输受到影响,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动作幅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对策:在多班级、“小”场地进行广播操教学时,为了排除相互之间的教学干扰,进度相同的班级教师之间可开展“合作”教学,即使用一个大功率扩音器,由1名教师在升旗台上示范、讲解,另外4名教师在下面协助教学。不仅拓展了授课空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激发了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案例:在耐久跑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场地的问题,4位同堂上课的教师课前协商好,从操场的4个角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定距离跑练习。结果2圈还没完成,4个班的学生已经混到一起去了,有的学生在走、有的学生边走边聊、有的学生假装系鞋带……上课教师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班级的学生,教学管理和效果更无从谈起。
分析:上课前,4位教师虽然考虑了场地原因,但在这样“小”的跑道上练习,再加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具有不一样的练习速度,必然会导致4个班级的学生混到一起。而耐久跑本身又是学生比较“害怕”的练习项目,当各班学生混到一起,教师想抓又抓不到时,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对策:在多班级、“小”场地进行耐久跑教学时,枯燥的定时、定距离或全程跑易让学生出现消极应对的现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常规练习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为形式的折返跑、轮换奔跑、好友相惜折返跑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占用练习场地的面积,有效实现小场地、多班开展耐久跑教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不断的趣味练习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意志品质。
—张烨(江苏省南通市观河中学,22601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