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电影由宏观叙事到个体话语的探索之路
——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说起*

2016-11-28 05:28左为东
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奥林匹克个体

左为东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国体育电影由宏观叙事到个体话语的探索之路
——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说起*

左为东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体育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创作中进行探索,将叙事由宏观转向个体,从历史真实文本的选择、科学的训练方式与孤胆英雄式的悲剧美学这三方面解释何谓体育真精神。同时论文经过与西方体育电影的横向对比,得出作品配角人物刻画扁平、叙事松散与体育竞技的推动力是使命的感召等缺点的结论。

宏观叙事;个体话语;文本映射;悲剧美学

体育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创作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被认为是顺应世界体育盛会的适时之作。电影选取中国历史上参与奥运盛会的第一人刘长春,讲述了这位传奇的英雄是如何突破日军封锁线,站在第十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赛场上的故事。电影曾在体育界与影视界都刮起过一阵不小的旋风,采用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体育电影作品也较为罕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似乎为中国体育电影由宏观叙事到个体话语的转变,提供了一条可供研究的探索之路。

中国体育电影在创作技巧与手法,以及体育精神的展现方面,基本采取“运动员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或者是“主人公身怀绝艺但个性孤僻,需要组织的引导与规训,使思想的进步成为夺冠的必要条件”的叙事模式。于是国家民族大义的宏观叙事成为影片主导,人物创作变得刻板与老套,体育真精神缺乏冲击力与感染力,体育电影也成为政治的号角与意识形态宣扬的工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部作品从表面看,似乎仍旧遵循了传统体育电影的创作模式,但深入研究便可发现,它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宏观叙事的窠臼,表达了个体话语诉说的欲望,使体育精神的传达更加生动而富有人情味。

1 历史真实与角色扮演的文本映射

体育电影是以展现体育精神为核心,围绕运动中的主体而展开的叙事。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部电影中,历史真实与角色扮演正好形成强烈的文本映射,刘长春孤军奋战奥运的故事是电影创作的基础,演员李兆林特殊的表演背景完成对历史的重演和书写,真实与艺术在电影中实现对话和问询,讲述了一个人在国家民族大义重压下完成的体育挑战,电影中个体话语得到充分展示。

世界电影历史上,最能振奋人心的体育电影往往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如 1980年由马丁•斯科塞斯创作的《愤怒的公牛》讲述的是拳王拉莫塔从成功到失败的一生;1981年的《火战车》剧本创作灵感是 20世纪 20年代两位青年短跑选手埃里克•利德尔与哈罗德•亚伯拉罕为参加奥运会刻苦锻炼最终获胜的故事等。当历史真实与电影创作重合,体育电影中体现的励志、正义与救赎等效应会更加令人震撼。《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具有取材的现实性意义,在此之前中国

体育电影基本采取虚构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的是意识形态主导的群体利益至上观念,使得故事结构和立意苍白单薄,主题空洞宏大,从而让体育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发展始终不温不火,流于表面。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真实与艺术的文本映射首先体现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奥运是世界体育盛世,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体育梦,选取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再现那段激动人心历史的意味,而一个中国人远赴重洋单刀赴会的壮烈情感和体育精神中积极参与拼搏的情感也是相吻合的。同时电影在进行改编时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叙事方式,利用蒙太奇交叉剪接和时空转换,将故事中刘长春参加奥运前后的人生经历重叠对比,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创作以历史为依据,采用围绕真人真事的传记片式手法,将电影主人公刘长春形象塑造得尤为鲜明与个性独特。电影真实与艺术的文本映射体现在刘长春的扮演者李兆林身上,这位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演员同时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在中国体育电影演艺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李兆林以精湛的演技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历史上的刘长春完美重合,达到形神皆似的审美效果,这在中国体育电影中难能可贵。

2 由意志胜利到科学锻炼的转变

中外体育电影创作本质区别之一就是,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西方体育电影体现的体育精神中,科学锻炼与竞赛是体育的根本,运动员们经过有计划的训练以及合理的饮食安排最终获胜,所以西方体育电影中所呈现的竞技状态是理性的。中国体育电影创作中,常忽略科学规律的合理性,把体育竞技的胜利看作是思想意志的胜利,一旦思想退步个人利益至上,其训练效果也会退步,而一旦思想进步团体利益至上,在他人(队友)的帮助下,其训练也会很快进步。这种以意志的转变决定胜负的论调一直存在于我国体育电影创作中,尤其是“十七年”体育电影,典型如《女篮五号》(1957)、《水上春秋》(1959)、《冰上姐妹》(1959)与《女跳水队员》(1964)等。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严肃探讨了体育科学训练重要性的作品。在电影开端,刘长春在短跑中以低头奔跑的不科学动作战胜了日本选手,但其德国教练语重心长告诉刘长春,要想跑出好的成绩就必须改变他跑步的姿势,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长春没有听取德国教授的意见。在去美国洛杉矶的旅途中,刘长春心系祖国,为了取胜,他在轮船的暴风雨中咬牙坚持锻炼,又遭到随行教练宋君庭先生的强烈反对。到了比赛日,自信的刘长春以为能凭借对祖国和民族的一腔热血赢得比赛,但事实证明要赢得比赛光有意志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科学的奔跑方式。最终在 200米的小组预赛中,刘长春主动提出要改变自己的热身方式和跑步姿势。由以上可以看出,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发生的事件累积使刘长春与观众都意识到,奥林匹克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地方,要想在竞技中获胜,就必须合理安排积极训练,用科学的方式获得胜利,这亦是体育真精神的体现。

3 孤胆英雄式的悲剧美学

中国体育电影善于塑造群像,特别是在需要团体互助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们通过友爱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所展现的体育精神才能代表祖国和民族的荣光。这种创作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导致中国体育电影基本上是以获得胜利的喜剧结尾,即便是没有夺冠,团体的精神力量仍旧具有感召力。个体在这种荣誉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完成个体身份仪式的转换,最终变成团体中的一员,却失掉个体的个性与存在意义。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没有回避失败,也不羞于表现失败。刘长春更像是西方体育电影中的孤胆英雄,有种壮烈的悲剧美,这种悲剧感能“净化”人的内心,通过刘长春的奋斗,反而激起对体育精神与奥运真义的追求。本片导演侯咏在谈及创作时曾言:“原剧本名是《他——代表中国》。看了原剧本以后我就觉得剧本名字不行,于是我查资料反复思考,把片名改成《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随后我就沿着这个题目的创作思路去思考这个片子该怎么做,首先要紧紧抓住这个人的个性,抓住他内心的原动力,抓住他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电影中正如片名“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表现刘长春参加奥运的征途中,他始终是孤身一人,没有团体来帮助他,没有政府接纳他,也没有人相信和理解他。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刘长春还要遭受同学的误解与政治的孤立,在他千辛万苦到达洛杉矶后,国民政府和华侨组织又将他当成权力角逐的工具与手段。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梦想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却最终身不由己无力抗争的创作方式,体现了无情命运下人性的挣扎和个人心灵的闪光之处——即便刘长春历经千辛万苦,也要站在比赛现场;即便失败过一次,但仍旧还要站在起跑线上。也因此,《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写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脱离了群像感召的,鲜活而又生动的个体。

4 类型之下的探索之路

中国体育电影不乏优秀作品,如 1934年孙瑜创作的《体育皇后》、1981年张暖忻创作的《沙鸥》等,但就如其他电影类型一般,体育电影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类型系统。中国体育电影仍旧停留在创作手法老套、叙事模式刻板、体育演员缺失、电影立意单薄等问题中。再加上体育电影常成为政治的代言与意识形态的表达工具,导致其娱乐性不强,久而久之体育电影便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存市场,其创作也变为体育盛会热潮之下的应景之作,缺乏持续性和实际意义。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所以称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探索者,一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逐渐靠近西方体育电影,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精神中的个体,电影视角也由宏观叙事转移到个体话语表达,但另一面,电影也存在着中国体育电影较为普遍的创作问题。首先,电影中除主人公刘长春以外,其他配角人物都是扁平化形象,缺少个性特征和矛盾冲突,被简单设定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征途中的助推力,如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老父亲、新婚燕尔送别丈夫的妻子、常将民族大义挂在嘴边的教授、受到感召的国外友人以及见风使舵的华侨等,使电影创作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关于体育中人物命运的探讨。其次,该片叙事较为松散,沿袭中国体育电影一贯的创作方式,将叙事的重心放在人物如何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意志力较量之上,而对具体而科学的训练方式一笔带过,即便在表现刘长春决定改变自己的热身方式和跑步姿势时,也没有明确的训练计划,而是用镜头特写刘长春的面孔和眼睛,意图达到主旨的升华。最后,在体育竞技的原动力上,推动电影发展的不是人类体育竞技的欲望和本能,而是国家存亡与危难。刘长春把跑步视作生命,他热爱跑步,但只凭借爱好他绝不可能远涉重洋到达洛杉矶,克服重重困难参加开幕式。正是因为刘长春拒绝了日本伪满洲国派遣的命令,又被当做是叛徒,为了洗刷身上的耻辱,他才会坚持到底。也因此这部作品和几乎所有中国体育电影一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是使命的感召。

5 结语

体育电影是传播体育精神的有效方式,电影以其强大的艺术感召力,征服着世界喜爱体育运动、期待体育艺术的人。随着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和竞技中来,体育电影的创作是顺应时代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当西方体育电影以体育精神为核心,写个体人的故事时,中国的体育电影创作仍旧止步不前,远远没有达到体育电影所具备的特征。《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或许不是最好的体育电影,但它至少做出了一些尝试,这种尝试逐渐向展示体育真精神作出努力,中国体育电影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1] 郭学军.体育电影研究断想:《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及其他[J].大舞台,2011(1).

[2] 张新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讴歌[J].电影文学,2011(23).

[3] 刘智跃.论“十七年”体育影片的革命伦理叙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6).

[4] 齐效成,杨艳.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体育电影[J].电影文学,2011(13).

[5] 蔡明明,李江.影视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体育电影百年历程[J].电影文学,2012(4)

The Exploration Road of Chinese Sports Film from Macro Narration to Individual Discourse——Speaking from “The one Man Olympics”

ZUO Wei-dong
(PE Institute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The sports movie “The One Man Olympics” tries to explore a new type in the course of creation, shifting the macro narrative into individual disclosure, and explaining what is meant by the true spirit of sport from the selection of historical text,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 aesthetic of tragedy of lone hero these three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through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films, concludes some shortcomings that this work with rambling narrative portrays the supporting characters too flat and the impe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s just inspired by mission.

macro-level narratives; individual disclosure; text mapping; aesthetics of tragedy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G406);黄冈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019503)。

左为东(1982-),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奥林匹克个体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头脑奥林匹克
真正的体育精神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