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rogress of Tackling Teenage Psychological Stress
董 磊,陈开梅
Dong Lei, Chen Kaimei
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ackling Teenage Psychological Stress
董磊,陈开梅
Dong Lei, Chen Kaimei
作者单位:空军勤务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苏 徐州221000
1心理应激的有关概念界定
应激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s,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在工程学、物理学和建筑学上是指应变和压力,在生物学上是指指人类在面临的逆境与困境,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医生则认为应激是指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纵观国内外关于应激的概念,发现虽然描述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仍然存在许多的共同之处,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其反应的侧重点也不同,这些都表明了应激一词含义丰富复杂。应激的概念正如Hans Selye所说的一样:“应激如同相对论,都是广为熟知的概念,但很少有人真正彻底的 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应激的概念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应取向学说的观点;二是刺激取向学说的观点;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可见,人们对应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2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的研究进展
国外有关应对方式于心理应激的研究已经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一致青睐,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起步较晚。目前有关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群体应对方式的类别研究、量表的编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而对于跨文化研究、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应用研究较少,尤其在运动干预与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关系方面的研究更少。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关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过多的关注一般研究,仅仅进行一次的调查和分析,存在理论上和方法学上的深入分析,这方面研究的价值和科学意义受到很大的质疑。
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内在维度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心理应激源也越来越多,而个体的心理应激措施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多维性特点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一致认同,但如何划分心理应激应对方式是当前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主张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该种分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结合自身的情境特点与应对资源因素,从应对方式的一般功能角度出发,建立自己的应对方式。其最具有典型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Lazarus和Folkman等人的研究。Lazarus等人从心理应激应对反应的针对性角度,把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分为情绪指向应对和问题指向应对。后来有学者提出了应对方式的第三个维度即冷漠、不参与或逃避。以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通常被看做认知取向或过程取向。以问题指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涉及主动改变人与情境的关系,而以情绪指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涉及控制由应激情境引起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冲动。
从应对的功能角度可以把应对方式分为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但是,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有时很难把这两种功能划分清楚。如“寻求社会帮助”在某些研究中被看做问题指向,而在另一些的研究中却被看做情绪指向,还有研究认为两种功能都有。总之,从已有研究来看,从功能角度出发把应对方式划分成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太过于简单、片面,通过WCQ应对方式问卷发现有关应对因素的划分远远不止这两种。
从应对方式的效果角度出发,可将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划分为消极应对(否认或歪曲事实,逃避现实,摆脱困境等)和积极应对(努力解决问题,直接面对困难和压力,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等)。实际上,无论是将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划分为消极应对还是积极应对,只是针对一种效果变量而言的。一般来讲,作为划分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方法,绝大多数心理应激应对方式都是有价值的,另外,个体在面临心理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组合,这种组合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总之,关于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分类,无论从效果角度出发分为积极与消极应对,还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分为问题指向与情绪指向应对。只要能使个体的心理应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应对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改善的应对方式就不利于心理健康。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情绪指向性应对是消极应对方式,问题指向性应对是积极应对方式。
Matheny等人在对应对方式文献进行详细的归纳和元分析后得出: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斗争或预测的本质进行归类。斗争应对是指个体面临心理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潜在应激源的方式。如集中资源、监视潜在应激源、攻击资源(坚定、解决问题和脱敏)、降低唤醒(倾诉、放松、宣泄和服药)、容忍应激源(认知重组、否认);预防应对是指个体感知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心理应激行为的努力过程。如调整生活、躲避应激源、改变引起应激的行为方式、调整要求水平、扩展应对资源(身体优势、心理优势、控制感、信心、自尊)、认知优势(功能促进和时间处理技巧、专业能力)、社会优势(社会支持和友谊技巧)、经济优势。每种归类方式又包括具体的类别,这种分类方式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因素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分类方式的弊端,使得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分类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系统性,采用该方法的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和针对性,因此,从Matheny观点的角度出发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系统、最全面的分类方法,该观点为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使得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研究趋于微观化。
以上有关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分类的方法各有优劣,由于心理应激应对过程的复杂性、心理应激情境的多样性、心理应激应对方式机制的多种可能性,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单一方式肯定无法体现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内部机制、无法反映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类型和功能。首先,从功能角度出发将应对方式划分为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其划分标准相对单一、片面,一般情况下,个体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绝非仅仅针对情绪,或者针对问题,极有可能两者同时兼之,或者情绪、问题、认知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其次,从效果角度将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和消极应对,其个人主观因素过于主观、明显,心理应激应对方式有时很难说是消极或积极的,重在评估它与个体应对资源和应激情境的匹配程度。如回避或逃避。表面消极,但在极端的高心理应激条件下,可能比其他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更有效、积极。
3结语
国内外学者关于应对方式分类的研究成果,虽然至今仍未一致的分类标准,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分类基本上都是采用两种方法来划分,第一种方法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分为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情绪指向应对重在解决潜在心理应激源引起的情绪问题,而问题指向应对重在解决心理应激本身引起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分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接近心理应激源和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积极的、有效的、有益的;而避开心理应激源和针对情绪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都是相对消极的、无效的、有害的。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要视潜在心理应激源而定。以上两种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问题的解决,也通过问题指向应对来调节情绪,而合理的认知评价也会调节个体的情绪,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江波.不同学业压力情境下中学生的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
[2]岳颂华.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3]杨剑、陈开梅,刘晓伟.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72-774.
[4]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5]葛长兴.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4.
[6]唐月芬.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理性分析[J]. 社会心理学,2002(4):30-33.
[7]蔡媛媛.大学生应对风格与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大学,2009.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Common Courses, Air Force Military Service College,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摘要: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心理应激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功能、效果和Matheny观点3种角度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的结构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应激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n expounds on the structure of tackling teenage psychological stress from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ffect and Matheny view.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researches on teenage psychological stress.
Key words:teenagers; psychological stress; tackling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1-0023-2
作者简介:第一董磊(1978-),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C14SM091);空军勤务学院青年 (KY2014F00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