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

2016-11-28 04:12:40龚云华刘尧峰宜城市杜岗小学湖北宜城444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武术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体育

龚云华 刘尧峰.宜城市杜岗小学,湖北 宜城 444;.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

龚云华1刘尧峰2
1.宜城市杜岗小学,湖北 宜城 441411;
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中国期刊网上所发表的体育文化人类学论著为研究样本,梳理了国内外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其阶段研究特征,总结了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体育文化人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 述评

1 关于国外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

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体育人类学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新兴学科。据现有资料显示,它是由美国人类学者1985年公开推出的。[1]实际上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家泰勒即开始涉足体育的领域,他对儿童的玩具弓矢和投石器进行过研究,并首次提出了“残存”的概念。[2],这一时期相关研究还有美国库林的《北美印第安人的游戏》,德国达姆的《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岛民的体育游戏》、弗里奇的《蛮荒时代的体育社会学研究》等。20世纪中叶以来,北美的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体育研究领域,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茨、阿思和布什在其《文化当中的竞技》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对“竞赛”给予了新的定义,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后,相关作品不断面世,如莫尼的《北美印第安人切洛基族的球技》,弗思《大洋洲的掷标枪比赛》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的是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Robin Fox)的《印地安人村庄棒球:古老巫术的新用途》(1961年),作者描述了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竞技项目,棒球是如何传入新墨西哥科奇提印第安人村庄并且如何发挥其作为施行古老巫术和医治目的的手段的,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20世纪70年代,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体育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

普遍,众多学者参与到体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之中,涌现了大量的著作,如爱德森的《泰国边远乡村儿童的传统游戏和比赛》、爱德华·诺贝克(Edward Norbeck)的《游戏的人类》等,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沉迷游戏:关于巴厘人斗鸡的笔记》,作者通过参与观察以及深描的方法,再现了他者的文化——巴厘人斗鸡竞赛的过程及其围绕斗鸡而进行的赌博活动。将“斗鸡”用来作为说明人类学家在分析文化所遇到的解释问题的一种工具,已经成为这个学科的经典作品,同时,该文也被视为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3]

在学科发展方面,美国于1974年成立了游戏人类学会,日本也于1988年成立了体育人类学专科学会,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寒川恒夫数十年来的努力已经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由他独立编撰和组织人员共同编撰的相关书籍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体育人类学入门》《21世纪的传统体育活动》《相扑运动的人类学研究》《民族游戏大事典》《体育人类学——教养的作用》等等。[4]对体育人类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对象、范畴、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实证研究等进行了详实的论证,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外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工作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向人们传达着科学的信息,这些代表性的著作和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引领作用,可以开阔人们的学术视野,对我们准确把握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其发展潮流具有较强的作用。

2 国内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

2.1 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兴起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体育界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人们普遍不甚了解人类学为何物,以往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多局限于采用文献资料及其逻辑分析等书斋式的方法,而对人类学惯常使用的田野考察方法则较少使用,缺乏个案分析,从而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千篇一律。同时,由于视野狭窄,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汉族武术及其传统养生方面,而对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则较少涉及,这就无法体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貌和整体观。

直到20世纪90年代,受上海体育学院的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韩川恒夫来华访学,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应归属于体育人类学的范畴,“体育人类学”才被带入中国。在1992年,胡小明教授以敏锐的学术嗅觉,发表了题为《运用体育人类学开展民族体育的研究》的文章,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依托的学科进行了界定。[5]关于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2.2 我国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2.2.1 体育文化人类学的文献分析

依据“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提供的检索系统,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人类学”为检索词,进行模糊匹配,截止到2013年8月28日,共检索出文献26873篇,而以“体育人类学”为主题进行模糊匹配,检索文献则锐减为493篇。再以“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学”为主题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出相关文献仅有127篇。可见,与如此宏富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人类学研究却显得相形见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不无关系。但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近10年以来,广大学者对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度,相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例如2001-2005年间发表论文56篇,而2006-2010的五年时间更是达到了150篇,最近三年间就已有116篇文章面世。2.2.2 我国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从检索资料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涉猎体育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大多都倾向于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对体育人类学进行界定,如谭华《体育与人类学》(1986),柳佰力《体质人类学与体育科学》(1987)等,分别从种族、体质、精神、文化以及人的体格特征、人体解剖学方法、人体测量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可谓是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先锋人物。同时一部分学者也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去进行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其代表有徐素卿《论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兼与崔新京同志商榷》(1983)、刘德配《关于体育起源与发展的社会学思考》(1988)、旷文南《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衰落》(1989)和饶远《云南彝族体育与原始宗教》(1989)等等。某些作品开始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体育领域的文化学特征,例如饶远认为彝族强悍的摔跤、古拙的虎舞、悠扬的荡秋;骁勇的武术等体育活动都与本民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分析了彝族祭祀体育产生的社会条件[6]。但这一时期总体情况不大令人满意,大部分都是处于一种自发的零星状态,突出表现为研究成果较少,缺乏深度,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研究。

(2)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体育人类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1991年日本学者韩川恒夫、涉谷道夫和獭户口照夫的来华访学,体育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开始慢慢升温。以华南师范大学胡小明教授为首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先后组织编著了多本《体育人类学》教材,同时,体育核心期刊上有关体育人类学的学术论文也不断刊出,从论文的内容来看,此期论文同样是集中于从宏观的视角对体育的人类学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实证研究,例如叶国志等《体育人类学与民族体育的发展》(1991)、刘一民等《试论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建立》(1993),胡小明《运用体育人类学开展民族体育的研究》(1992)、《人类学与体育研究》(1998)、《社会发展与体育变革》(1999)以及《体育人类学的兴起》(1999)的系列研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体育人类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发展步骤、方法论原则及其发展的方略等。并出现了体育文化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如胡小明《从左江岩画看民族体育的起源与传播》(1992),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探讨了远古人类体育的发生与流传,认为巫术文化对体育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原始巫舞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催化剂,具有独到的见解。但总体来看,除了几篇较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外,研究成果还是偏少,10年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43篇,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需要,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预示着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大潮的到来。

(3)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在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纵深发展,一大批学者开始驻足于体育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其表现特征是他们长期扎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环境,开始使用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对众多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预示着体育人类学研究滚滚大潮的到来,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研究特点是数量多,研究视角多元,重个案研究,学术水平较高,统计表明,从2001年至今,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达到376篇。

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一部分学者开始从宏观上来分析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进程、特点和趋势,例如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2004),从体育人类学的兴起、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进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田野工作的程序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狐鸣等认为尽管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可以算做体育人类学的萌芽,但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主要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末至今,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有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出版了一些体育人类学的专著和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7]吉灿忠等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2010)中认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石,在对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8]这些综述性的文章指出了现今我国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较常采用的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使我们对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现状及其趋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我们进一步进行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此期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者们普遍采用人类学所固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体育领域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如胡小明等《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2009)、《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2010),通过对黔南独木龙舟的实地田野调查,充分印证了田野考察法是研究民族传统身体游戏最适宜的研究方法[9]。仇军《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2012)则从重视选题的人文价值、追求研究中的人文关怀、注意表述中的人文情怀等方面阐述了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对人文精神的追求。[10]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他诸如张萍等《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广西南丹白裤瑶族“油锅”组织的体育人类学考察》(2012)、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2011)、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2011)等论著,都成功地诠释了如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均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学术典范。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人类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新的对象,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的规律,为人类认识体育提供新知识,为人类发展体育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新兴学科又大多是正在形成中的学科,这决定了它的不成熟性。[11]

[1]胡小明.体育人类学的兴起[J].体育学刊,1999(1):54.

[2]聂啸虎,李国玲.体育人类学的缘起及其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

[3]胡小明.国外体育人类学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2.

[4]聂啸虎,李国玲.体育人类学的缘起及其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27.

[5]狐 鸣,谭广鑫.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8.

[6]饶 远.云南祭祀体育与原始宗教[J].成都体育学报,1989(3):9.

[7]狐 鸣,谭广鑫.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7.

[8]吉灿忠,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39-43.

[9]胡小明,杨世如.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2):1—8.

[10]仇 军.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10—13.

[11]狐 鸣,谭广鑫.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3.

Review of the Study on Sports Culture Anthropology

Gong Yunhua1Liu Yaofeng2
(1. Dugang Primary School, Yicheng Hubei 441411, 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atistic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with the spor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CNKI as research sample, the paper comb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por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its stage features,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reliminary study, an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urther research prospects.

spor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review

G807

A

2096—1839(2016)08—0148—03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B2015114。

龚云华(1976~),女,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学民族体育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我们的民族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