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娟,王庆军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消费时代体育纪实片悖论性命运把脉
——以《体育人间》为例
刘惠娟1,王庆军2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体育纪录片以一种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丰富了体育类节目,使得体育人文关怀不再缺失。体育纪实片的本质追求是人文情怀,但在消费时代下,受收视率的影响,迎合大众趣味却成了无奈之举,这也造成了体育纪实片悖论性的命运。以《体育人间》为例,运用文献研读、观察、归纳演绎、对比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纪实片的现实状况及理想追求,并针对体育纪实片更好地传播体育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消费时代;人文情怀;大众趣味;《体育人间》 ;体育纪实片
以电视为主的媒介载体将我们带入了视听时代,同时也将我们带入了消费时代。消费时代,顾名思义是以消费为主的时代,很多东西商品化、可视化。人们开始追求高生活品质,追求精品名品的消费。消费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外在美,满足视觉享受,更喜欢经过“包装”的物品。体育纪实片也不例外。体育纪实片是以体育为记录内容的纪实片,要求具有真实性。但在消费时代下,它仅仅做到了相对真实。以《体育人间》为例,它讲述普通老百姓的体育故事,致力于弘扬人文精神,传递人文情怀。但在消费时代下,受收视率的影响和制约,《体育人间》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置上也会迎合大众趣味。这就存在人文情怀与大众趣味博弈与共融的现象,同时这也导致消费时代体育纪实片悖论性的命运。人文情怀是体育纪实片的核心内容,而人众趣味则是体育纪实片的形式格调。
1.1 隐形的控制:消费时代下电视“把关人”角色分析
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的出现,让我们进入了视听时代。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印刷文化正在不断被边缘化,快速直观的视频代替了间接而又需静思的文字阅读,视觉刺激是感性消解了理性。以电视为主的视听媒介正在以非凡的魅力吸引着受众。电视穿针引线,自称只是一个录制工具,但却成为了一个制造现实的工具。如今,人们越来越走向一个个由电视来描绘并规定社会生活的天地,电视成了进入社会或政治生活的主宰[2]。观众坐在电视屏幕前观看体育比赛,他们将自己的全部感情投入其中,观众由现实的存在转向到体育传播的虚拟存在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观众主体发生了错位。镜头下的呈现是经过电视“把关人”加工过的画面,并有“把关人”的主观倾向,不完全真实,只是将部分情景再现,并不是全部画面的真实演绎。
1.2 人文情怀:体育纪实片的本质追求
体育纪实片是以体育为记录内容的纪实片,具有纪实片的所有规律和特点。同时它必须是真实的。体育纪实片不同于直播,没有竞赛运动那么激烈和紧张的氛围,也不以追求结果和金牌为目的。同时,它也不同于电视剧,没有虚构和捏造。它是以展现人文情怀为目的。人文情怀即以人为主题,关注人的发展,向受众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正能量,一种价值观。以《体育人间》为例,它在“竞技为王,金牌第一”的体育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它将镜头转向普通人,记录普通人的体育故事,发扬普通人的体育精神。即便关注体育英雄,也是向受众展现英雄背后的平凡生活。体育精神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第一”和“金牌”,更是普通老百姓对体育最质朴的坚持和热爱。因为电视影像具有特殊性,可以制造文学批评家们所说的真实效果,让人目睹并相信影像所展现的一切。这种号召力具有动员的作用。它可以让某些观念、某些表现、甚至某些群体得以存在,而一个简单的评价,一则通讯报道,一次录音,总隐含着现实的社会建构,能造成动员性(或劝解的)社会效果[2]。正因为电视具有这样的魅力,才使得体育的人文情怀和体育文化借助媒介得以传播。
1.3 大众趣味:体育纪实片的无奈之举
从本质上来讲,一档节目的播出,除了传播文化和弘扬价值观外,还追求高收视率。没有较高的收视率,就没有广告赞助,就没有经济来源,就很难将节目进行下去。布尔迪厄尖锐地指出,“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2]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呢?制造“看点”,制造“噱头”。让受众有“看头”。每一期栏目的播出,都要经过层层“把关”。记者们有着特殊的“眼镜”,他们运用这些眼镜见某些东西,但对某些东西却视而不见;同时又以某种方式,见他们所见的东西。他们进行某种选择,并对所选择的进行建构。因此迎合大众趣味又是无奈之举。因体育运动与身体的特殊关系,记者们最喜欢拿身体尤其是女人的身体做文章。身体本身就是一种最原始的传播媒介。身体隐藏于故事的背后形成另一重秘密的叙事[3]。换言之,身体色情景象的观看是许多人的视觉享乐。《体育人间》中一期栏目“七天计划”,就是利用主人公的身体制造“看点”以满足受众趣味。
我国的体育节目极度缺乏自制性,直播评论国外的赛事占据了大部分,平民参加的竞技类体育节目也几乎是空白。从2001年开始,一档极具人文情怀的体育栏目《体育人间》在CCTV-5频道播出。以体育题材为传播内容的《体育人间》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纪实片的内容,使体育精神、体育生活、体育人文的报道不再缺失。栏目极具特色,分为3个板块:《看人间》——用平实的目光审视普通人、普通事;《人间风云》——揭示明星背后的故事;《人间故事》——浓缩百姓精华故事,提炼他们的体育精神。栏目一播出,就受到受众的关注。《体育人间》是中国体育纪录片的成功之作,在体育传播节目设置、内容选择方面都进行了差异化处理,既有人文情怀与大众趣味的共融,也存在两者间的博弈现象。
2.1 彰显人文关怀,体现媒体价值观的引导
《体育人间》采用平视的平民视角,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将创作的中心放在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普通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并将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事件、情感、心态和心理需求作为主要的选题对象。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支持人元元曾说过,“好的节目应该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因为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心灵教堂,平民百姓之间用真情互相映照、抚慰,这种平静感动的力量远远大于震惊职责的力量[4]。”《体育人间》在栏目设置和媒体价值观上都体现了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可以概括为:平民英雄化和英雄平民化[5]。
平民的英雄化即在节目中讲述普通人的体育故事,通过他们的行为向受众传达一种拼搏向上、不怕吃苦的体育精神。同时揭示了体育的本质是全民健身。普通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技术有多高超,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快乐,并收获积极健康的人生。《大师赛中的小风》讲述的是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热爱打台球,并有机会与台球大师一起比赛的故事。他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也没有先进的体育器械,但小风在台球方面的天赋和努力会为他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英雄的平民化是通过镜头向受众展现体育明星背后的故事,褪去体育明星这一光环,他们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有自己心酸的故事和经历,纪录片呈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仅仅看到他们在赛场上的风采,人们熟知的他们是不完整的,他们在赛场下的生活态度、生活情感、独特个性才是更真实的[6]。
除此之外,《体育人间》栏目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对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和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报道。《费老爷子和风筝》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热爱放风筝,并亲手做风筝的故事,老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想成为伊基卡》讲述一个小男孩想成为优秀门将的故事;《女子跑群》介绍的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热爱跑步的女子,他们因为体育走到一起,通过跑步改变自己并且改变别人的故事。《体育人间》将表现重点从紧张激烈的竞技场地搬回到普通人身上,也将体育美学中那份最初的自然情怀展现给受众[7]。我们都熟知这条规律:任何一个新闻机构甚或一种表达方式,越是希望触及广大的公众,就越要磨去棱角,摒弃一切具有分化力、排斥性的内容。《体育人间》对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角色进行报道。每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在栏目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榜样,更能俘虏更多的受众的心。
福楼拜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应该描绘好平常事。”这也是社会学家们所遇到的问题:使寻常变成非同寻常;谈的是寻常事,但却让人看到它是多么不寻常[2]。虽然节目中介绍的是普通人的寻常事,但节目中传达的价值观却是不寻常的。栏目大部分受众都是平常百姓,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更能拉近主角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栏目记录的都是大众体育,代替了高难度的“精英体育”,更能激发受众的兴趣使其参与其中。
2.2 收视率压力下制造“看点”迎合大众
在体育领域,女性一直是弱势群体,遭到不公平的对待,男性认为体育是他们自己的天地,女性只是一个附属品,是为他们鼓掌呐喊的人。女性体育不平等的现象不仅仅在权利和利益上,更体现在人格尊严上。在媒体报道方面,对女性体育的报道远不及男性体育多,那些即便被报道的女性体育也被“添油加醋”、变了味道。在性感和泛娱乐的旗帜下,《奥运就是性感》《上海足球与性感做爱》这类反传统的标题也频频现身于各种体育传媒之中。以至美女和桃色已成为体坛的重要风景和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8]。最近,“七天计划”这一期栏目备受争议,拍摄画面尺度之大遭到网友吐槽。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什么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呢?拿女性的身体做文章是媒体宣传的第一选择。由于大多观众并不关心电视体育中强壮的身体是否符合健康和文化的标准,他们青睐的只是能满足视觉欲望和隐秘快感的美丽身体,因此电视体育对这种身体的强调润物无声地建构了大众内心深处理想的性别形象[9]。
《体育人间》栏目有自己的媒体价值观,致力于弘扬体育精神,展现人文情怀。但它属于新闻场,势必受到收视率的制约和约束。在具体的画面设定和内容选择上,栏目组也会“别有心机”地利用女性身体来迎合受众的趣味。电视节目中,女性身体和节目之间建立了一种隐喻的关系,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被赋予了“情色”、“诱惑”等意味,观看电视体育就成为体验“性”的一种方式[9]。身体是我们为了生存暂时拥有和利用的工具,深层次地讲,身体是彼此之间交流和传播的手段。就像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所认为的,“身体从理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象征系统。身体是一个交流系统”[10]。身体是一种外在的灵魂,它本身是美的,只是被媒体扭曲了它本来的面目,被赋予了“性感”的标签。“七天计划”就是典型的代表。节目中,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性格的女孩子在七天内训练游泳并参加比赛,因为游泳项目要求较高,并且她们的基础较差,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她们身穿比基尼,身体很有“看点”,同时因为性格不同,彼此之间也会有矛盾和摩擦。节目组“别有心机”地将这些镜头真实地展现出来,受众可以“光明正大”地欣赏,更符合大众的心理。
纪德曾经说过:“用美好的情感,却创造了糟糕的文字。”如今,用美好的身体,制造的却是收视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身体制造出的“看点”却迎合了受众的趣味。从本质上讲,大众趣味和人文情怀不是敌对的,甚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节目制造“噱头”迎合大众趣味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才能向更多的受众传达人文情怀,才能更快更好地传播体育文化。
3.1 “以大众为中心”:打造“亲民”的媒体形象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为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法国思想家维加雷洛所说,“电视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丰富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撼动了体育的结构,使它的实践、表达和展现的方式都产生了彻底的改变”[11]。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可以左右受众的思想。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己决定节目表。媒体不是冷冰冰的“传话筒”,要做群众的代言人。体育纪录片要以“大众”为中心,站在大众的角度报道体育事件,在节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多报道普通人的生活。同时,电视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让受众“可远观但不敢近邻”。媒体应该打造“亲民”形象,从人的角度,关注一个体育事业参与者的生命,表现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表达个人生命的感知和对生命与世界的感悟,更多地展现普通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3.2 “内容为王”:适度调整节目内容,传播正能量
节目内容的选择对一档栏目的成败至关重要,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体育电视纪录片的优势在于比赛事直播更生动形象,比体育新闻有故事情节。受众看完一场体育赛事,更在乎比赛的成绩和胜负。而观看体育纪实片,却有震撼心灵的效果。它向受众传达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基于此,体育纪录片更应该将节目核心放在对内容的选择上。电视大多数的受众都是普通人,让普通人在屏幕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才能有心心相惜的效果。同时要报道最底层群体的生活,让他们最质朴的体育精神得到肯定和赞扬。最重要的是要杜绝虚假新闻,媒介始终被视为社会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的代言人,
而媒介因为其天然的强势,使人们在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很难及时辨明事实,形成“沉默的螺旋”的传播环境,导致组织形象“雪崩”[12]。一档栏目一旦有虚假新闻,其自身维护的形象也会倒塌,会失去更多的受众。媒体制造“噱头”迎合受众趣味无可厚非,但展现人文情怀,传播体育正能量才是长久之计。
3.3 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体育纪实片的本质目标
体育纪实片的直接目标是获得高收视率,但根本目标则是一种体育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文化要得以传递就必须符号化,因此卡西尔说:“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13]。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在屏幕上,体育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符号作为载体传播,传达给受众,以更好地继承这种体育文化。所以,好的体育纪录片必须要承载着文化,通过电视传播将这种文化和人文情怀一直传递下去。电视媒介为体育比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世界,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则是这个全新世界的构建者和观赏者,他们从中体验的是超越现实的快乐和痛苦,但这却促使他们有更多的世界去反思这个现实世界。毕竟虚拟只是暂时的,当他们从电视屏幕前走开后,这个虚拟世界就随着坍塌了,但正是在这一虚一实之间,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快乐无边[14]。同时,也是在这一虚一实间,人文情怀深入受众的心,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
[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晋晓,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9-20,62.
[3]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23.
[4]张莉.中国电视十佳新闻栏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44.
[5]瞿巍.平民的英雄化与英雄的平民化——试论央视《体育人间》栏目[J].新闻界,2005,(2).
[6]王莉莉.央视《体育人间》栏目特色分析[J].新闻评析,2012,(1).
[7]郑委.浅析体育综艺节目《体育人间》的社会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8]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312.
[9]王庆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电视体育的性感化叙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6).
[10]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利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2-23.
[11][法]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9.
[12]易剑东.中国体育媒体服务系统的构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44.
[1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1.
[14]赵岷.体育——身体的表演[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22.
Fate of sports documentary paradox in the consumption era——Taking "Sports World" as an example
LIU Hui-juan, WANG Qing-jun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China)
Sports documentary appears in public with an image to spread sports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ports. It enriches sports programs, making sports humanistic care no longer missing. The essence of sports documentary pursuit is humanistic feelings,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udience ratings in the era of consumption, it has no choice but to cater to the public interest, which has caused the paradoxical fate of sports documentaries. This article by taking the "Sports World" as an example, using literature study, observatio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has analyzed the reality and ideal pursuit of sports documentaries, with a view to giv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ports documentaries to better spread sports culture.
consumption age; human feelings; popular taste; Sports World; sports documentary
2016-06-02
刘惠娟(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传播。
王庆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与体育传播。
G80-054
A
1009-9840(2016)05-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