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义 迟 锐 刘玉波(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枫杨播种苗适宜密度试验初探
●张双义 迟 锐 刘玉波(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为胡桃科枫杨属落叶乔木。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东北地区仅辽宁省庄河和丹东附近有野生分布。枫杨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生长迅速,在原产地10~15年可以成材,材质轻、少翘裂、易加工,可供家具、胶合板、造纸等用材;枫杨树形优美,对烟尘、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适合工厂绿化。
20世纪80年代,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引进了枫杨苗木,栽植于林科院的实验林场,部分单株适应了当地气候条件,生长良好,目前已进入结实盛期。我们从中选择出优良单株采种,进行播种育苗试验,本文对不同密度的播种苗与移植苗的生长进行了调查,旨在确定出枫杨适宜播种密度和移栽方式,为枫杨繁育提供参考。
育苗地为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苗圃,地处吉林市西郊3km处,为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43°42′,东经126°42′,海拔190m。土壤为河流冲积土,土层厚度为25~30cm。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度3.9℃,极端最低温度-40 ℃,≥10℃积温为2800℃,终霜期在5月中旬,初霜期在9月下旬,无霜期为120~14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96.1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7.1小时。
2.1采种与种子处理
9月中旬,枫杨果翅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采种,筛选出纯净种子。经测重,枫杨种子千粒重为69.4g。下雪后将种子与3倍雪混拌,放在室外冷冻,翌年4月初移到冷窖,4月末取出混沙催芽,当部分种子微露胚根时播种。
2.2播种、移栽与调查
播种地深翻25~30cm两遍,每平方米施入硫酸亚铁135g、辛硫磷5g。作床宽1.15m、长25m,步道沟宽0.35m。5月中旬播种,采取撒播方式,覆土1cm,稍加镇压,盖上苇帘,苗木出土后在阴天或早晚去掉苇帘。
5月末苗出齐,出苗率为70%。6月初进行间苗,设置4个留床密度,分别为60株/m2、80株/m2、110株/m2、140株/m2;间苗时间要选在阴雨天或傍晚进行,随间苗随移栽,移栽密度为60株/m2。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
翌年换床前,对不同密度的播种苗及移植苗进行调查。按不同留床密度设置1m2样方,每个样方随机调查10株,重复3次,调查苗高、地径、根长、鲜重,计算出平均值。苗高、根长用卷尺测量,地径用卡尺测量,鲜重用天平称量。
3.1调查结果
调查不同密度的留床苗及移植苗苗高、地径、根长、鲜重,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密度的播种苗、移植苗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密度为60株/m2和80株/m2的枫杨播种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及植株鲜重积累量明显高于密度为110株/m2和140株/m2的枫杨播种苗和密度为60株/m2的枫杨移植苗。
3.2结果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知,苗高、地径、根长、植株鲜重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的留床密度、移植对枫杨的高生长、地径生长、根生长,植株鲜重有很大影响。
为了检验不同密度间及与移植苗间苗高、地径、根长、鲜重的差异程度,进行LSR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LSR检验结果(0.01)
注:A-播种苗(60株/m2);B-播种苗(80株/m2);C-播种苗(110株/m2);D-播种苗(140株/m2);E-移植苗(60株/m2)。
从表2可以看出,除根长项外,密度为60株/m2和密度为80株/m2的播种苗皆同时排在前2位。通过检验结果可知,密度为60株/m2和密度为80株/m2的播种苗在苗高、地径、植株鲜重方面差异不显著;从表2还可以看出,枫杨苗木移植后苗木的高生长及地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以上表明枫杨留床密度控制在60株/m2或80株/m2为宜。
4.1 密度为60株/m2的枫杨播种苗在苗高、地径、根长及植株鲜重指标上优于密度为60株/m2的枫杨移植苗,说明枫杨苗木移植后生长受到了影响。
4.2 留床密度为60株/m2和密度为60株/m2的播种苗二者之间在苗高、地径、植株鲜重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均优于留床密度为110株/m2、140株/m2的播种苗及密度为60株/m2的移栽苗。确定枫杨播种苗留床密度为60株/m2和80株/m2为宜;从充分利用土地方面考虑,确定枫杨播种苗留床密度为60株/m2最适宜。
4.3 枫杨出苗率为70%左右,枫杨千粒重69.4g,经计算确定枫杨适宜播种量为80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