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 杜一新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浙江 丽水 323500)
何首乌栽培管理
●胡卫平 杜一新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浙江 丽水 323500)
何首乌[Faopiamutifora(Thunb.)Hara|d.]为蓼科何首乌属何首乌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主产于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广东和山东等省区,常见生长于山谷灌丛、缓坡林下、沟边石隙、路边及草坡等处,是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具有药用开发利用价值。随着人们对何首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何首乌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只关注对自然野生资源的采集,长期只采不育的无序采集,致使野生自然资源日趋减少,从而加大了市场需求缺口。目前我国何首乌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不足20 000t,而年需求量却在10 000t以上,如仅凭采集野生自然资源,不进行资源保护和采取人工栽培措施,建立产业基地,实行产业化发展,对这一宝贵资源的永续利用将会难以为继。于此,为了有效保护物种资源,发挥资源的优势作用,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着手开展了何首乌人工栽培、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措施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提供了可鉴经验。目前景宁县已建立了20.1hm2探索试验示范基地,笔者通过对何首乌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结合借鉴他人经验和实践,为何首乌人工栽培、产业化发展趋向以及就何首乌的栽种管理技术作以介绍,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当地何首乌产业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
何首乌虽属野生植物,分布地域广阔,适生性强,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何首乌人工栽培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在排灌、管理较为方便或是易于改良、土壤肥力较高或易于培肥、土层较为深厚且地质较为疏松、不积水造成浸渍为害的壤质湿润地处为宜。为了解决粮药用地矛盾,应注重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尽量选择在山坡谷地、林缘地、旱坡地、疏林地、灌丛林、边角地、落叶果园及房前屋后空旷地等处种植为妥。另外,何首乌的栽培产品目的在于丰富药品资源市场,供于药用。为了有效体现其药用价值,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种植地应以选择在周边植被保护良好、没有污染厂矿企业、土壤不受污染、水源及空气洁净的地域内种植为佳。
在山坡谷地、灌丛林等地段开垦种植的,应在栽种上一年的冬前先行整地,在种植地域内先行砍除乔、灌木和高大杂草,将其清理出场或焚烧后,根据地形走向开设拦、排水沟后,结合深翻,清除树桩、竹鞭及石块等,将山地整成2.5~3.5m宽的水平种植带过冬,以使土壤有一个熟化过程。不管在开垦地或是原有耕作地上栽种,到了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种子直播或块根栽种、种苗移栽前3~5天结合翻耕视土壤肥力、农家有机肥养分含量状况,每亩(667m2,下同)施农家有机肥1500~2500kg作基肥,打碎土块后,将种植地整成连沟1.05~1.10m宽的垄畦实行双行种植,在畦面上按行、株距40~45cm×30~35cm开穴待种。如种子直播时遇土壤墒情不足应根据基地所处位置的水源条件,灌沟水或浇水,待土壤湿润后再播种。
在生产上何首乌的种植有育苗移栽、种子直播、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块根繁殖和压条繁殖等多种方式,生产上常用种子直播、块根栽种和育苗移栽3种种植方式,各生产单位主体可根据种苗来源、种植规模、种苗需求及技术把握程度合理选择和配合使用。
3.1种子直播
种子直播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行,在整好的地块开设2~3cm平底浅穴保墒后,将种子按8粒/穴的标准播于穴内,播后覆以腐熟精细栏粪肥、过筛草木灰和过筛细泥按5∶2∶3比例混匀的细肥土0.3~0.4cm。播后注意土壤应呈湿润状态,如遇晴好干旱天气,在出苗前隔2~3天浇水1次,浇水应洒水轻浇,勿以大水泼浇,即便是播后15~20天出苗后的初期如遇天气干旱无雨时还应隔3~5天浇水1次;如遇多雨、暴风雨天气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免积水造成浸渍危害。当有草害发生时,应采取苗穴近处人工拔除,空隙处浅锄及时除草。当苗长至约5cm时进行1次间苗,长至10~12cm时删密留稀、去弱留壮,每穴留补壮苗1~2株进行定苗,定苗补缺后随即用5%~8%的稀薄人粪或10%~15%的沼液水点穴浇施1次,以缩短补苗缓苗期,便于全苗匀株生长。
3.2种苗栽种
种苗移栽的因种苗繁育方式不同,移栽方法不尽相同。如果是采用种子播种育苗的,当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的种苗长至10~15cm时进行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进行或是下午太阳快要下山时进行,栽时轻轻压实根茎土壤,栽后随即浇施定根水,以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便于成活。如果是扦插育苗的,4~6月培育的种苗,当种苗长至10~15cm时进行移栽,9~10月秋季培育的要在苗圃里过冬,待到次年春季萌芽长叶后方可移栽。如果是压条繁殖育苗的,待到压条长根、苗高长至10~12cm时与母株分离,起苗后分株剪断栽种,移栽时轻轻压实根际土壤,栽后浇施定根水。如果是用块根、分株繁殖的于秋季块根收获时或春季萌芽前,刨出萌芽根茎、小块根、块根后,剪成带有2~3个芽头的根茎,切成带有2~3个种块或选取小块根,在剪、切口处涂以草木灰后,在阴凉通风处摊放1~2天,待伤口愈合后将其按每穴2块埋栽于种植穴6~8cm的土中。如果是根茎埋栽的,栽后应浇施定根水。如果是小块根、切块埋栽的,栽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4.1查苗补缺
当种子直播苗长至10~12cm时进行定苗补缺;块根、根茎分株栽种的出土后苗高长至10~12cm时进行查苗补缺;如经育苗移栽的在种苗栽种7~10天成活后进行查苗补缺,如发现有缺株的选择健壮预留苗补缺。补缺时应对补缺苗浇施3%~5%的稀薄人粪水或8%~10%的沼液水,以缩短缓苗期,赶上原生株苗生长,力争每穴有1株或2株壮苗。
4.2水分管理
何首乌的生长喜湿润的土壤环境,尤其是幼苗期和定植初期更应注意加强水分管理,应根据基地所处位置、地块类型和水源条件,通过引、蓄、提、挑等综合协调措施解决抗旱、农事作业用水问题。在直播苗的幼苗期和移栽后的10~15天内如遇干旱无雨天气应隔天浇水1次,待成活后和苗长至30cm以上后,视天气情况,适当浇水以保土壤呈湿润状态为度;到苗高长至1m以上后,除遇严重干旱天气外,一般不需要浇水;到了夏末早秋生长旺盛期间适当增加供水量以保持土壤呈湿润偏干状态,以满足旺盛生长的水分所需;如遇多雨天气、低洼地处应注意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免造成浸渍为害。
4.3中耕除草
在何首乌生长前期,由于地表裸露面积大,有利于杂草滋生,应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通过采取植株根基部人为拔除、空隙地中耕除草的方式进行除草,待到支架、进入旺长期不便中耕除草时,如有草害发生或个别高大杂草生长时应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进行除草;如遇暴风雨、水满畦面造成表土板结时,应在雨后转晴后进行中耕松土,以免草害发生和土壤板结而影响植株生长。12月下旬结合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进行1次根际培土,以利越冬,增加繁殖材料,促进块根生长。
4.4合理施肥
在查苗补缺后7天左右,每亩用腐熟人粪尿750~1000kg或沼液1500~2000kg、菜籽饼肥70~80kg加水发酵后冲水追施促苗肥,以后视植株生长情况,每亩用商品有机肥130~160kg或三元复合肥50~60kg,隔20天左右施2次壮苗肥。到了9月后块根开始膨大时应增加磷、钾肥用量,每亩用商品有机肥150~175kg或菜籽饼肥100~125kg加过磷酸钙或钙美磷肥35~40kg加草木灰300kg混合后两边侧施或围沟施肥1次。在以后每年于4月中、下旬每亩用商品有机肥150~175kg或三元复合肥55~65kg加人粪尿500~750kg或沼液1000~1250kg施春肥1次。于9月中旬每亩用菜籽饼肥120~130kg或商品有机肥150~175kg加磷肥30~40kg加草木灰300~325kg施1次秋肥,以满足植株生长所需养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4.5支架整蔓
当苗长30~40cm时,用3~5cm的竹或柴杆搭成离地面1.5~1.7m高的人字形或三角形支架。以右旋转引蔓上架,引蔓上架时应将多余的侧蔓抹掉或剪掉,选1~2条壮蔓上架,上架后将1m以下的侧蔓除去,以利植株下层通风透光;待到藤蔓长到2m以上后,对主蔓进行打顶,以利分枝,扩大植株个体,打顶后如在主蔓1m以下有侧蔓萌生的应将其抹除;在打顶后30~40天如藤蔓过于密集,应适当剪去过密细弱蔓枝。除留作种用以外,在植株现蕾时,应尽可能对其进行摘蕾,以减小地上部分的养分消耗,促进地下块根生长。
4.6病虫防治
何首乌原属野生植物,在适宜生长区域内适生性强,在自然野生状态下一般少有病虫发生为害。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可见立枯病、根腐病、叶斑病、炭疽病、锈病、蚜虫、红蜘蛛、蛴螬、地老虎、茶黄蓟马、金龟子及夜蛾等病虫害的发生。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上应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致力于通过对种植地域及地块的选择,选择适宜的地块建立生产基地。落实生境调节措施,优化园地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增进系统稳定性能。开展对天敌资源种类调查,发生规律、控害机理研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护利用天敌,尽可能地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加强栽培管理,实行间套轮作,合理肥水运筹,搞好园地卫生,压低病虫基数,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繁衍扩展的园地生境。推广应用灯光、色板、性诱、毒诱‘四诱’技术。加强病虫观察调查,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根据病虫发生现状、植株生长状况及近期天气变化等对病虫害发生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如果需要防治,应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或在病害发病初期和害虫低龄阶段选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农用链霉素、多杀霉素、三唑酮、萎锈灵、咪鲜胺、腈菌唑、敌克松、阿维菌素、芽孢杆菌、敌杀死、敌百虫、多灭威、辛硫磷、吡虫啉、吡蚜酮、炔螨特、茶籽饼或烟茎浸出液、植物茎杆灰等有效低毒农药交替使用,进行施药防治等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以达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
何首乌一般在种植后3~4年即可采收,但以4年后采收的产量为高。采收前于冬季落叶后先撤除支架,收割藤蔓,去除细枝和残叶,将其切成60~70cm的茎段,晒干后捆扎成把后储藏供药用或销售;块根应在冬季收取藤蔓后至春季萌芽前采收,挖起块根,运回室内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削去尖头和木质部分,按大小分级,小的可以不切或对半切开,而直径大于15cm或长达15cm以上的块根,将其切成厚2~3cm、宽5cm的薄片后,按大、中、小分为3类,晒干或烘干。烘干时在烘炉内堆厚约15cm,在50~55℃的温度下烘烤,每隔7~8小时翻动1次,烘4~5天后,待烘至7成干时,将其取出在室内堆放回润24小时,使内部水分向外渗出后,再入炉内烘至充分干燥即可。晒或烘干后的产品应及时装入麻袋或纱布袋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储藏供药用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