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外汇管理部门内审组织价值

2016-11-27 10:32王志洪编辑李淑玲
中国外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外汇局外汇审计工作

文/王志洪 编辑/李淑玲

提高外汇管理部门内审组织价值

文/王志洪 编辑/李淑玲

随着外汇管理方式的的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外汇管理“五个转变”要求,不利于外汇局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作用的发挥。对此,外汇局系统尝试运用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方式和理念,通过内部审计评估外汇管理改革的效率、效果和相应的风险水平,提示外汇管理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同时,通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辅助决策者在防风险和推改革两者之间平衡取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监管的有效性,较好地实现了促进组织增值的目标。目前,外汇局内部审计较多地停留在监督、控制层面,尚未全面提升到价值增值这一层次,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视外汇管理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剖析外汇局在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探究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外汇局系统的效用。

外汇局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统一标准的缺失削弱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效果。一是增值型审计评价内容不统一。当前外汇局增值型内部审计多属于创新型项目,不同的分支局对审计内容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同,间接影响了评价效果。二是评价标准不统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缺少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过程重程序、轻效果,重评分、轻管理,审计结论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量化打分和主观判断,其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评价结果权威性不足。增值型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增值”在外汇管理部门主要体现在社会效应上,难以进行精确量化。这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王志洪

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质量。外汇局内部审计的转型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思想站位要高、全面掌握政策,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业务素养和管理经验。而当前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与增值型审计要求不符的问题非常突出。受传统审计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多数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运用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较弱,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较慢,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均与增值型审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增值型审计的质量。

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增值型审计的探索活力。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汇局深化“五个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外汇局系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中,较为侧重传统的审计业务,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并未取得应有的分量,考核上的倾向未能较好地引导各级外汇管理部门深入探索增值型内部审计。特别是在基层外汇系统人力资源有限、工作任务不平衡的情况下,其自主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全系统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推进效果。

工作方式的落后不能满足增值型审计的需要。尽管增值型审计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是不少审计人员在开展现场审计时仍然较易满足于一般性的查错纠弊,侧重于关注微观业务操作,未能将审计视角着眼于全套业务操作流程存在的控制漏洞和风险环节。同时,在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在总结经验、提高工作层次和质量方面投入的时间不足,从而使得增值型审计作用未能完全得以体现。

有的放矢改进不足

针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外汇管理部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外汇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的组织价值。

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增值型审计理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型并不是摒弃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而是对合规性审计的拓展与升华。因此,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使其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将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价值增值”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对内部审计进行重新定位,正确理解“增值”的重要内涵。同时,在审计实践中,可以将主动控制风险的理论融入到现有的审计模式中,将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与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财务审计等常规审计结合运用,在实践中探索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途径。

自我提升,夯实增值型审计工作的质量。质量是增值型审计工作的生命,创新是推动增值型审计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外汇管理审计人员要树立宏观意识和精品意识,将审计中发现的零星分散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形成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综合分析报告,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提高增值型审计工作的层次;同时,要加大对国际和国内先进内审理念的借鉴和学习力度,注重增值型审计理念、方法的持续更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大胆实践,尝试先进的审计方式方法。为顺应新时期外汇管理增值型审计发展的要求,外汇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全面开展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核心、发展为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深化、推广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切实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风险评估转变。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思路、工作机制,较好地把握其工作的风险点及增值途径,为客观审计评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努力建立适应外汇管理部门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模式。可以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将绩效指标列入评价内容,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营运成本、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实现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运营效率的目标。

上下联动,探索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外汇管理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目前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审计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模式。因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指标设计。一是加强外汇局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按照“上下联动、关注风险、提升绩效、促进管理”的要求,围绕外汇管理中心工作,遵循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审计指标设计原则,制定符合外汇局内部管理体系和业务特点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从技术层面加快信息化审计系统开发,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支持控制风险状况和管理效能评价的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建立基础信息库,将被审计对象的日常审计纳入系统控制,实现审计工作信息化、常态化的跟踪管理。这样,才能将审计人员从机械性检查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审计分析和判断上,从而提高增值型审计工作的效率。三是从增值型内部审计涉及到的外汇管理各项具体业务出发,不断调整、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和外汇管理内容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各项监测指标及其所对应的权重,逐步实现增值型审计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动态、系统的全方位监督。

积极引导、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配套考核。外汇局,特别是基层外汇管理部门,要推进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上级外汇管理部门在对分/支局审计业务年终工作考核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原有的考核办法,给予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必要的考核权重,以便更好地引导基层外汇局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有效推进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

建章立制,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外汇局审计部门而言是一项新的业务,要更好地促进系统内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推进工作,建立规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外汇局总局层面来看,应该逐步总结分/支局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出台关于推进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常态化的管理制度,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涉及的业务范围、评价方式、咨询与服务等内容进行规范。在总局出台规范前,分/支局也可结合工作实际,先行出台相关试行制度或工作指导意见,以有效拓展外汇管理领域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人才,强化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人力保障。审计人员素质是外汇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转型目标最终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多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审计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可通过参加审计专业会议和培训、参加外汇业务部门的学习或轮岗、开展审计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审计人员全面更新和拓展审计知识、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二是成立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人才库。吸收外汇管理业务部门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库成员,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统一调配。三是为审计人员增加横向、纵向交流学习机会。通过开展跨区域审计合作、派员参加上级局审计项目、选送业务骨干到高校深造学习等方式,让审计人员有机会走出去,不断开拓审计人员视野,为增值性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人才储备。

作者系荆州市中心支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外汇局外汇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中国外汇》广告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外汇管理蓝图2019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中大型机构IT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关于县域外汇局主体监管模式和路径的探索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