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

2016-11-27 00:09TheStudyoftheTransl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英译跨文化原文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Patterns

李 同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因为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传播受到阻碍。研究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有助于更好的做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

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传统文化

1 引言

人们普遍认为翻译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思维影响人类的语言,因此,翻译也是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不同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对语言的特殊语义成份和语言的结构模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语言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寻不同思维模式的契合点,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时应注意的问题。

2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

2.1 意合与形合

“奈达提到,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中国受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影响,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因此汉语以意合为主,而英语的句子是显性表达,组合程式严谨规范,结构完整,形式对应,以形统神,借助关联词和各种表示形式关系的成分来传达信息,实现语义逻辑关系。

2.2 形象与抽象

“东方的思维特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它的一大特点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具体的形象”。汉字的象形文字及古人创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极大地体现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特点。另外,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是含有形象的比喻,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而且,“中国古代哲学、儒家经典和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观物取象,立象取意,以意明义”,也就是用形象比喻来说明道理。而西方更多地使用抽象思维来分析问题和事物。西方的哲学家往往愿意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建立严密、精确的规则或系统,使其理论体系化,形成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形式的抽象思维方式。

2.3 主体与客体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还表现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和“人为宇宙主体”,表明了在汉人的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导的,有一种主体意识。这和汉人的主体思维模式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对思维的主体与客体没有严格的区分,只要认识了自身,就认识了自然和世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认为只有人能发出有意识的行为。”而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客体意识反映在语言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用物称名词和it做主语。而在汉语中,作主语的都是人,东方的主体思维决定了人是实施者,只有人才能发出这样的动作。但英语中的主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视不同的侧重点和上下文的连贯要求而定。

3 思维模式的不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

中国传统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孕育而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去”,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友人接受中国的文化。而因为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下面将举例说明在英译中国传统文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原文:封闭的四合院形式被继承下来,说明它比较符合北京的地域特点。北京古城本来的规模就很大,人员流动性强,南北交汇,在这八方通衢的世界里居住,安全是必须考虑的。四合院院墙坚固、大门紧锁以及高高吊在上面的窗户都说明,这里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译文:The closed courtyard style was inheri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it well suited the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Beijing,as a large city and a transport hub,had a large population of migrant people.Safet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a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And the courtyard,with its high strong walls,locked gates and high windows,well served this purpose.

原文是有关北京四合院的一个段落,其中描写北京的古城,“规模就很大,人员流动性强,南北交汇,八方通衢”等特点是明显的散句,但是简洁明了,体现了汉语的意合,而英文重形合,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规模很大,人员流动性强,南北交汇,八方通衢”整合为:as a large city and a transport hub,had a large population of migrant people。译文将原文的第一句话的两个短句合并为一个句子,后面北京城的特点用作为定语,这样整个段落的句子结构就很清楚明了。体现了英语的形合。

3.2 汉语的形象与英文的抽象

原文:如一种被称为少林童子功的绝活,至今还为武术界所称道。这套徒手武术包括被称为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多种招式。

译文:Shaolin children’s kung fu is a superb skill highly acclaimed by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This martial art includes many movements and postures,such as “arhat sleeping”,“child worshiping Guanyin”,“child worshiping Buddha”,etc.

原文是描述中国功夫的一个段落。这些武术的招式“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都体现了中文的形象。而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对照,所以参考译文只是给了“arhat sleeping,child worshiping Guanyin,child worshiping Buddha”,后面用了等代替。汉语的表达很形象,而英语中,除非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否则没有必要完全翻出。一是因为会很啰嗦,而是全部译出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只是了解中国文化,列举几个就可以。当然,如果这一段是作为考试题,学生就要动动脑筋,好好把握。

3.3 汉语的主体思维与英语的客体思维

原文: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王羲之邀集了41位亲朋好友去乡间野游。他们坐在蜿蜒的溪水旁野餐,任小小的酒杯顺溪水漂流而下,酒杯停下之处,则其前之人就需吟诗一首。写不出诗就要罚饮杯中之酒。天黑时有26人总计作诗35首。自然也喝了很多的酒。

译文:Wang Xizhi’s most celebrated piece of calligraphy is Lan Ting Xu(the prelude of the Orchid Pavilion).This was written in 353 AD,when the calligrapher and a group of 41 relatives and friends were on an outing in the countryside.The picnickers sat by the two sides of a meandering stream.Little cups of wine were then floated downstream.When a cup stopped in front of anyone,that person was required to compose a poem.Those who failed to do so were made to drink the wine as forfeit.At the end of the day,26 of the picnickers had to compose a total of 35 poems.Much wine had also been consumed in the process.

原文是描述关于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这一段只要是描写创作的过程,好多都是人作为主语,而参考译文中很明显是改变人称,用物或代词做主语。使用被动,“this was…,little cups of wine were…,much wine had also been…”这种人称的转换更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有利于外国人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4 结语

探索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更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使译入语的表达更符合使用习惯,提高翻译质量。更大限度达到准确,自然,流畅。

[1] 瞿平,贺丽琪.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院报,2009.

[2] 易立新.英汉文字体系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3] 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has produced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the influence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olicy,more and more China culture is “going out”.Whil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hindered.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contribut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differ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315

A

1672-5832(2016)09-0253-02

猜你喜欢
英译跨文化原文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