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315301)
例析实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需“六要”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315301)
案例1:《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一课在课的准备部分,为了体现准备兼体能的要求,执教教师先带学生进行韵律棒操,然后组织学生耍棒,耍棒的内容包括“绕棒跑、花样跳、小猴跳”。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笔者总感到此处有点“别扭”。
分析: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活动肢体、预防伤病、为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前的准备活动存在发展体能不足等问题,对此,《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的要求。
“准备兼体能”是指,通过几分钟持续的练习达到准备活动和发展体能的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既需要准备活动有持续3~5min的趣味练习,又需要为主教材做好铺垫,铺垫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针对主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过渡性练习;二是设计一些防止学生受伤的练习。
在该课中,准备部分包括“韵律棒操、绕棒跑、花样跳、小猴跳”等练习,执教教师采用的体能练习方法简单,且练习方法之间衔接紧密,没有出现明显的停顿,这保证了学生的练习情绪,深受学生喜欢,但“花样跳”与“小猴跳”目的性不强,因为它们与直线跑缺乏联系。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在韵律棒操后围绕主教材设计“正压腿、高抬腿、后踢腿跑”等练习,这样既能发展体能,又能防止伤病,同时还能为直线跑奠定基础。
部分教师会认为,对于水平一的学生,不要强调技术,不需要追求准备部分与主教材的联系,只要学生高兴就行。笔者以为,如果这样安排可以,那么在准备部分是否可以安排绕棒爬、滚等练习,显然,这样假设不成立。准备兼体能练习与主教材联系越紧密越好,因为这体现了教师设计的深度。
案例2:《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一课设计了四个组合练习:1.自抛自击落地弹起球并接住;2.自抛转身360°自击落地弹起球并接住;3.爬行+拍击球;4.滚动+拍击球。前两个组合练习的器材是排球,后面两个组合练习的器材是垫子和排球。为了节省摆放器材的时间,执教教师先把垫子摆放好,但学生进行前两个练习时不时踩到垫子,严重影响练习的效果,甚至部分学生因此差点摔倒。
分析:组合练习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发展体能,巩固技术。根据组合练习的目的,教师在上述案例中设计了四个组合练习,单独看这些组合练习,它们都符合“多种形式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的主题,具有趣味性,能发展体能,而且为了保证课的流畅性,教师提前摆放垫子,但为什么会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组合练习时考虑不周全,没有从整体性去思考。
所谓整体性是指,教师选择组合练习时要整体上思考,不仅要考虑组合练习的目的,还要考虑场地、器材、队形和安全等因素。
众所周知,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很多,教师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趣味性、巩固技术和发展体能”,还要考虑组织的流畅性,场地器材的简单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等。上述案例的组合练习虽然符合“组合练习的目的”,但不符合场地器材的简单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不用垫子的组合练习,比如“蹲着转三圈+击球练习”、“单足跳+击球练习”等,这样的组合练习简单、安全和经济,具有趣味性,又能发展体能,更重要的是,这些组合练习不需要器材,避免了安全隐患,同时还节约了摆放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3:《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方法》一课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效果,执教教师事先把一些练习与组织方法告诉了学生。据统计,执教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很少,对于有些练习与组织方法执教者还没说完,观摩教师也都没明白怎么做,但学生却已经会了,而且没有出现差错。
分析:执教教师为了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在课前把一些队伍的调动和练习方法事先告诉学生,减少了讲解的时间,保证了课的流畅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次数,但是这样的“精讲多练”是无法复制的,这样的“精讲多练”也不是真正的“精讲多练”,而且这样的“精讲”只能看出教师的辛苦,看不出教师的讲解基本功。
笔者认为,真正的“精讲多练”应具有实际性,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它包含三层涵义:1.不该讲的内容不讲;2.必须要讲的内容要精讲;3.必须要讲的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讲”。
“不该讲的内容”是指学生知道的内容,比如,教师拿着球问学生,这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就是不该讲内容,因为谁都知道这是篮球,如果经常这样讲解,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提问水平差。
“必须要讲的内容”是指课堂中该讲的内容,它们一般包括动作要点、重难点、练习方法、要求、队伍的调动、评价、纠错和提问语言等。对这些内容,教师不能事先渗透,要在课堂中讲解,而且要精讲。
必须要讲的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讲”是指,有些必须要讲的内容可以在学生练习时讲,如练习要求等;有些必须要讲的内容可用“无声讲”,即把练习方法写在纸上让学生阅读,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节约教师讲解时间,该方法适应于分组练习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如不在课前渗透讲解内容,而是把精力落实在如何精讲必须要说的内容,就具有借鉴性,才能体现教师的讲解水平,才是真正的“精讲多练”。
案例4:在此次教研活动中,3位教师都在教案中书写了安全措施,但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事件,部分教师却忽视了。如,在《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一课的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迎面接力游戏,由于场地较小,没有缓冲距离,部分学生冲到了观摩教师的身上。
分析:体育课的安全一直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前针对安全隐患采取了措施,如教案中书写了安全措施,包括棒采用纸制作、学生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等,但在如此周密的预设下还是出现了安全事故。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预设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执教教师课前预设时没考虑到操场旁边坐满了看课的教师,学生跑步没有缓冲距离;二是执教教师教学走流程,心中只想着下一步做什么,未发现突发的安全事件;三是执教教师调控能力较差。教师发现了安全隐患,但不会调整。
安全措施包括预设的安全对策和生成的安全对策,预设的安全措施是指场地器材的检查、布置、分组、降低难度等,生成的安全对策是指面对课堂中突然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发的安全隐患更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但受教学经验等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发现安全隐患,或发现了不会处理。
为此,不仅要注意安全措施的预设,还要注意安全措施的生成。如,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建议:1.课前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在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教师要预设多种方案,以防患于未然;2.教师教学要扩大课堂观察的面,尽量看到课堂中的安全隐患;3.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教师要通过看书、看课、实践等方法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只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才能有效避免课堂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案例5:《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一课的基本部分,执教教师采用了4个游戏:1.2人之间抢棒;2.4人同方向抢棒游戏;3.4人不同方向的抢棒游戏;4.迎面接力比赛。学生开始有点兴趣,随着课的进行,学生兴趣逐渐降低。
分析:《纲要》提出“教材三个一”,其中之一是“选择包含主教材的游戏或比赛”。比赛的目的是激发练习兴趣,巩固和运用技术,但激发兴趣的前提是比赛要有可比性,如果缺乏可比性,比赛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可比性包括:1.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2.比赛队员之间的水平相近;3.队员的比赛难度相等;4.比赛容易判定胜负。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三个一”的要求,设计了几个简单的游戏,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比赛队员之间跑动的距离不等;二是2人抢好棒后是背对的,难以判定胜负。在上述案例中,执教教师如果让比赛队员跑动的距离相等,再让学生拿好棒后转过来举棒,这样的改变,既发展了直线跑与转身的能力,又容易判定胜负,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案例6:《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一课在放松部分组织学生跳舞,音乐比较柔和,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但学生面部表情严肃,两手臂一直伸直运动。笔者当时跟着教师一起练习,感觉两臂很酸。
分析:结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较好地放松。上课教师的舞蹈素养较高,音乐节奏选择较好,但笔者认为该课的放松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心理未得到放松。在准备和基本部分,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为了放松学生的身心,教师在结束部分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动作虽然简单,但学生既要看教师进行动作模仿,又要合着节拍练习,无疑神经未得到放松。其次,手臂也未得到放松。放松前的练习是“钻山洞”游戏,学生的手臂比较累,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跟教师做手臂伸展练习,这些伸展练习看似简单,但学生的手臂不仅未得到放松,反而负担加重,笔者通过体验感觉手臂比较累。综上所述,让学生和着音乐跳舞放松缺乏针对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如针对学生手臂比较累的情况,组织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一些甩臂、手臂抖动、拍击等放松练习,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