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玲珑小学,311300)
把握组合设计原则 提升组合练习实效
许强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玲珑小学,311300)
组合练习不能违反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规律,遵循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使得练习与组合练习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从温岭市展示的水平一(二年级)《技巧: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与游戏》单元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把小学低段的“滚动”教材按动作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前后滚动、左右滚动和不同状态下生活应用的滚动。首先从分类上提炼准确,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然后从学生年龄段出发,水平一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发展其柔韧、协调以及平衡能力。《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中利用游戏“穿越火线”、“车轮滚滚”,巧妙地设计了直臂、屈臂、双人合作滚动通过垫子、单人和多人套圆筒滚动等练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注重发展学生柔韧、协调以及平衡素质,达到预期目标,能达到这样效果的组合练习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运动,爱上体育课堂。因此组合练习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组合练习可以是同一个项目内不同技术动作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也可以是单人或多人之间的项目组合,不论什么形式组合练习必须围绕以技术动作复习为基点,增加学练兴趣、促进体能增量和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为目标。不同的组合在目标发展定位上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同类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组合。如慈溪市展示的组合练习:不同的姿势起跑+直线跑、小步跑+直线跑、曲线跑+直线跑。还有温岭市展示的组合练习:直体左右滚动+团身前后滚动,团身前后滚动+前滚翻等,这些同类运动项目的技术组合练习在技术复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更加突出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
其次,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嘉善团队展示的组合练习:绕圈走+拍击球、四角换位+拍击球、左右摸线+拍击球、蹲跳起+拍击球等,这些都属于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从“蹲跳起+拍击球”这个组合来看,是技巧与球类项目的组合,根据这两个运动项目特征分析,教师在实际运用这个组合的练习,技术复习的基点不变情况下,考虑的目标侧重点更多在项目组合练习趣味性和体能的增量上。
因此把握好组合练习中练习之间的选择和搭配,为不同单元和课次的目标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组合练习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单元教学中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不同的侧重与安排,把握好组合练习设计中不同练习之间的层次性,做到练习手段和方法上呈螺旋式多样化的梯度,让学生的学、练在一定的时间和阶段内保持浓厚的兴趣,达到能力目标发展的要求。例如:水平一(二年级)《技巧: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与游戏》单元的练习展示中,直体滚动的练习方法,由单人直体滚动到双人的直体滚动,再到有器械的多人直体滚动,这样的组合练习设计条理清晰,人数由少到多、器械由无到有,保证了合理、顺畅、高效的教学过程。再如“多种形式的拍球游戏、综合游戏”单元组合练习展示中设计了站立状态下的拍击球→转圈+原地站立向上拍球→转圈+单脚站立向上拍球→单脚连续左右跳+拍击球等,练习设计从静态到动态,从身体平衡状态下到不平衡状态下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满足了学生技术与体能发展的双重需要。这样设计组合练习,无论是组合人数上还是组合动作难易程度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递进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满足学生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
组合练习的有效性基于四个维度的考量:是否提高趣味性、是否提高练习的量、是否注重差异、是否有针对性。比如在《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把原本单一的直体滚动练习趣味化,设计了四块练习区域来组织教学,每块区域的练习在基础的滚动练习上,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增加难度的组合练习。比如:在第一区域内设置爬过横绳+滚过横绳的练习,解决学生身体绷直的动作要求,第二区域内设置了“滚草地”、“滚斜坡”、“滚山坡”等让学生体会主要发力部位肩、腰部用力大小的不同。第三区域是利用大小不同的滚筒内进行组合直体滚动的游戏,在要求身体绷直的基础上又发展多人协调合作能力,第四区域则设置不同路线的组合滚动,让学生体会通过对身体肩、腰协调发力来控制直体滚动的方向。每个学生依次到不同区域轮换练习,这样的组合和组合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练习的量,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双脚夹住一张纸片进行滚动或者双脚套在一个橡皮圈内,学生或许会更加注重直体而不是随意翻滚,效果会更好。在《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学生在不同的学练阶段挑战不同形式(蹲下起立后击球、原地转圈后击球、爬行后击球)的练习方式,是组合练习在学练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的表现,组合练习既富有趣味又对主体动作产生针对性的练习效果,假如在练习方式上逐步提升练习的难度相信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增加学生原地蹲下起立多次垫击球、两人一组跑动互换位置后垫击球等。
组合练习的设计与运用同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迁移性。迁移理论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能够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得合理则产生正迁移,运用得不合理则出现零迁移甚至负迁移,会阻碍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设计组合时,迁移性的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黄翔岳编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指出: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可分为运动与运动之间的迁移、语言与运动之间的迁移及两侧迁移三类。在教学中用一种已经学会的运动技能去引导另一种将要学习的技能;练习前运用一些简明扼要的口令对技能重点进行归纳强调与引导;从身体一侧学习过渡到另一侧的学习等。例如嘉善团队所展示的水平一(二年级)《排球:多种形式的拍(击)球游戏、综合游戏》单元其余课时的练习中,所包含的7个组合练习,根据课时的不同,每个组合练习都有对下一课时内容的迁移渗透,例如:不同部位的向上拍(击)球+转圈抛接球练习→快速跑+原地单手向上拍(击)球→跳十字格+原地双手向上拍(击)球等组合练习,从抛接到拍击、从单手到双手,无不体现设计者的迁移意图。总体来看又很好地把排球技术的各种身体姿态下的拍击球从易到难的融入到组合练习中,层层递进,步步渗透。这些迁移都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新技能的学习。同样运动技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之间的迁移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用已知的一种生活活动引导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将运动技能融合到生活活动中去,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迁移理论的运用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前后两种活动的相似性是产生迁移的条件,切不可为了迁移而迁移,将两个毫不相干的技能或者违背生理特性的技能进行迁移。
组合的设计与运用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是一切事物突破的原动力,在教学中一定的创新也是我们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来源。组合应当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重组,所以组合的设计运用必定需要创新。教法的创新、学法的创新、诱导语言的创新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例如:我们将两个已知练习进行合并形成组合,一课时,学生会觉得新鲜,有学练积极性;两课时呢?学生就会觉得平淡了,三课时及更多课时呢?结果不言而喻,没有创新的变化,必将不可持续。如温岭团队的练习展示中,将各种组合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脑子里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迅速地形成动作概念,激发运动兴趣,加速了技能的学习速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1]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M].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2015.4.
[2]杨伯明.规范组合衔接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6(6): 42-44.
[3]余立峰.组合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的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1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