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精神的阐释与研究

2016-11-27 04:32:13李广良
团结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父三民主义孙先生

◎李广良



孙中山革命精神的阐释与研究

◎李广良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主张发扬“革命的精神”、“奋斗的精神”,积极地投入革命事业。他认为,有没有这种精神,是区别真假革命党的标志。在《告诫同志》中他说:“我们对于国民,我们要表示我们的一种道德,一种革命的精神,使国民大家知道真革命党,是为国牺牲的,是来成仁取义的,是舍性命来救国的,是要把奋斗精神来感动国民,令国民知道是非,知道真假,知道这个真革命党是真心为国家,令一般国民跟我们来革命,中国才有救!”

在孙中山研究中,孙中山的“精神”尤其是“革命精神”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孙中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特殊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质,赋予了孙中山强盛不衰的生命热情和持续不断的革命动力,故而孙中山的精神也被称为“革命精神”。孙中山的精神或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不但在革命年代或战争年代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即使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也散发着强大的魅力,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美国学者史扶邻曾说:“孙中山个人的英雄气概和勇敢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研究对象。像他这样出身微贱而誉满天下的人,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孙中山革命精神的阐释

如何诠释孙中山的精神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政治集团和个人往往出于自身的政治需要和思想立场对孙中山精神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解释,不同的学者也往往出于自己的学术和思想见解来诠释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从国民党方面来看,较少直接谈及孙中山精神,而称之为“国父精神”。在《国父纪念歌》的歌词中即有“国父精神,永垂不朽”的表述,其意在强调“国父”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国家牺牲奋斗的精神。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称为“国父”是在其辞世后,正式被表彰为“国父”则是在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国民政府称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有了“国父”,也就有了“国父精神”和“国父精神不死”。

国民党官方史学家虽很少使用“国父精神”的表述,但从他们对于“国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孙中山精神的阐释。罗家伦《国父年谱·导言》:“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不仅为中华民族推翻四千余年君主专制政体,而且为亚洲建立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先生本崇高之理想,树立建国之宏规,冒险犯难,鞠躬尽瘁,不惜竭其毕生之力,以遂其匡济之心。于今辞世已有四十载,而此划时代伟人之中外文字传记,尚有从详实年谱,加以补充与增订之必要,此为中外史家所公认。何况国父一生当时代之剧变,为兴革之枢纽,其接触之繁广,遭遇之璀奇,与奋斗之艰苦,尤为中外若干伟人之所难与比拟者。”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初稿·自序》:“国父之为革命家,实异于其它革命家。古今中外能为革命实行家者,不能兼为革命思想家;能为革命思想家者,亦未必能兼为革命实行家。而国父则为二十世纪之伟大革命思想家与革命实行家。其开创中华民国之丰功伟烈,诚可与美之华盛顿东西媲美,至于独创之三民主义,不仅为中国救国之宝典,亦实为二十世纪开辟新世纪之明灯,革命事功与革命主义同时照耀青史,实为前古所未有。此博大崇高之革命思想,虽渊源于中国立国之正统思想,然亦承受十九世纪之时代思潮,取精用宏,加以融会贯通。”罗刚更进而把孙中山精神与“立国精神”联系起来:“夫立国精神,系于一国之史与文。国父尝谓民族主义为国家发达与种族图生存之宝贝,盖有史始足启发一国国民民族自由之情思,有文始足鼓舞一国国民民族主义之精神,此立国之贵有史与文也。”

从共产党方面看,关于中山精神的论述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李大钊曾经在比较孙中山与列宁时谈及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这种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强调正是中共强调的孙中山精神的重点。

对于孙中山和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的评价相当之高。早在1938年孙中山去世13周年时,毛泽东就在《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指出:“孙先生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孙先生的伟大,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种精神,他的主义与政策是不能实现的。如象刚才读过的总理遗嘱辟头一句所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曲折;然而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着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孙先生是坚持其主义的,在他一生,他的三民主义只有发展而无弃置,孙先生从没有弃置其主义于不顾的时候,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就表现了三民主义的发展。”“所有这些,同他的不怕艰难挫折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或革命实践精神相结合,就表现了孙先生的伟大革命家模范。”“为了实行三民主义,扩大统一战线,战胜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还一定要从革命实践中发扬艰苦奋斗,不动摇,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才能达到。所以我们纪念孙先生,如果不是奉行故事的话,就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三项:第一,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第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而奋斗;第三,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我以为这三项是孙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一切国民党员,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爱国同胞,都应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之,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就看他对这三项宝贵遗产的态度如何而定。”

毛泽东之后的历代中共领袖都高度赞扬孙中山,提倡发扬孙中山精神。江泽民说:“孙中山先生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奋斗。”“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胡锦涛说:“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我认为,中共几代领导人关于孙中山精神的论述就是民革章程中所表述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研究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关于孙中山精神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有人认为孙中山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第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第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怀;第四,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致力于振兴中华、建设中华的宏伟气魄;第五,心系百姓、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精神就是指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精神”的精髓是“理想”二字,为下一代构筑理想。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永远值得人们敬仰,恐怕还不在于他的革命行为本身,而在于他的革命人格。在20世纪,恐怕很少革命家特别是那些享受‘成功’果实的革命家可以和他相比。他从事革命自始至终很少想到个人的利益,一辈子也只当了临时大总统、军政府的‘大元帅’,多少钱财(华侨捐款)经由他手,到头来,他还是两袖清风,什么也不给自己或亲人留下。但对辛亥革命恐怕还需重新分析和评价,不能像过去那样,对革命总是一味歌颂。”“孙中山爱革命,但并不爱权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中国这些政治大人物中,只有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有信念,他真诚地相信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别的人不行,袁世凯、蒋介石等,口头上也讲民主,实际上完全不相信。但孙中山希望通过法国式的暴力革命方式来达到民主,而不选择英国式的民主道路,现在看来,不能说是正确的选择。”“孙中山外不仰仗西方列强,内不培植个人亲信,岿然独立、光明磊落,且不迷恋权力。为了顾全大局,他可以把总统桂冠也交给袁世凯。对他来说,信念比权力重要得多。”“他的革命精神也了不起,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也是不朽的。”

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孙中山的革命具有一种“喜剧性”。李劼指出,孙中山“一方面怀抱着共和理想置身革命,一方面又执着于一统天下的革命目标”,这使得孙中山的革命漏洞百出,但这并非是这位革命家的个人品德有问题,“而是历史进程中突然呈现的一种不易为人们察觉的维度变化扭曲了革命家本身的个人品德”。李劼还说:“孙中山革命之于历史是喜剧性的,但孙中山革命之于他个人则是悲剧性的。作为一个革命家,孙中山所多的是激情,所少的是智略。孙中山于人于事都往往缺乏透彻的洞察,或许是为激情所困扰的缘故,孙中山的目光不具备作为一个革命领袖应有的穿透力。更让人痛惜的是,孙中山的这种盲目又往往与他的仁慈心肠结合在一起,致使他的努力总是事半功倍。而且,孙中山又喜欢以德代功,通常在建功立业的关键时刻突然想到要树立道德形象,结果这种努力所必然导致的失败反弹到他的内心,不仅造成致命的心理创伤,而且还造成同样致命的生理痼疾。”此种观点虽有新意,但以个人的感悟代替了严肃的学术分析。

事实上,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把握,除了基于孙中山的个人品格、精神气质和信仰之外,更多地应从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相互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斗争、现代中国的立国精神的角度去理解。许多学者试图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把握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这看起来似乎寻常,但其实含有极其深刻的寓意。

(李广良,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民革中央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责编刘则永)

猜你喜欢
国父三民主义孙先生
中山纪念堂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3:39:13
三民主义说
当代作家(2021年12期)2021-01-15 00:48:37
纪念孙筱祥先生
风景园林(2019年10期)2019-11-30 06:39:38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新传奇(2019年25期)2019-08-06 03:07:05
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蒋介石首称孙中山为“国父”
晚报文萃(2015年5期)2015-10-22 07:40:31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6
孙中山是怎样被称为“国父”的
寻根(2012年1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