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教育下的人本主义

2016-11-27 00:09:57孙仕途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本性个体思政

孙仕途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临沂 273400)

大学思政教育下的人本主义

孙仕途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临沂 273400)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构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也是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才的核心,以人本主义进入大学生德育思想教育,是大学辅导员队伍完善自身以及进行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策略的重中之重。

人本;人性;思政教育;大学生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个体看作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构建思想政治以及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人性、人格、人的潜能,才能展现每个受教学个体的个性差异。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人本性的认识,自古长盛不衰。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但是善本身只是一个起点伊始,是教育过程化的一个发展端点。人的善性不能永远止步不前,必须在教育的循循善诱之下,诱发和扩充,只有这样善才能全面展开。荀子严格区分“天性”与“人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具有先天性,而人的现实界域的一切行为称作“伪”,是后天在现实界域中通过受教育与学习获得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①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后天环境、教育场景中改变。通过持久不断的教化、人性也可以充斥善性。而董仲舒认为“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暝者待觉,教之而后善。”②西方有关人本性的探讨也具有延续性,例如夸美纽斯认为重视人生的价值,以人为中心“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③人有多样化的潜在能力,依靠自身的天性认知,可以认识世间的万物。“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人不是良善的,是变良善的”④知识、德行和虔信是要通过对人的本性进行教育才获得的,通过教育和行动才能构建完美的人格。

大学思政教育活动作为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只有与人的本质相吻合,才能发体积极的作用。为此,大学思政教育一方面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重视人的生物性对人的可塑性的影响,尊重人的基本需要,使人的多种潜能得到自由、允分、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人又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以外在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来实现。过分夸大人的自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看不清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在大学教育思想上把学生看作主动性学习者,尊重学生的智力本性,在思政教育方式上予以真正引导,遵循学生的思维逻辑关联特性,而且相互之间多向度构成关系,整体形成了教育的结构化特征,也就是两者同时构建,以及随时在彼此教育结构节点上相互调整达到平衡。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存在一种人本性的教学观,代表着一种参与度,构建一个大写的“人”的形成。这样的自我是充实的、厚实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们信赖的。这就是我们在大学生辅导教育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本性,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让其自主建构思想学习是顺应学生天性,也是尊重生命自然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对外在事物以及世界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学习、认知经验积累,自主在思维上建构起来的结果。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要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对大学生合理分组、分层,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互助意识,他们之中既有个性真率的,也有细心内敛的;既有学习优秀的,也有成绩逊色的;既有大胆的,又有胆小的;所以思想教育告诉我们要高度重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依靠信任自己所辅导的大学生,就是认识到学生是会自主学习的,是会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也会产生素朴的思维意识,学生作为人之本性的拥有者,生命使宇宙有了价值,而灵动着鲜活生命的人,使辅导员的教育实践有了价值。信任学生就是在构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德育思政教育的活动场域,也是一种充满光荣使命以及实现教师责任与爱心的实践活动。学生个体在整体辅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从而信任大学精神以及生命意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不可知到深刻体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辅导员教师不断地唤醒和全心的去信任学生。大学德育、思政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向广大大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且最主要在于激励和唤醒,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党教育理念的真正思想教育的动力,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倾注期待与信任,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使学生能以最大的乐趣投入到思想构建学习中。

人本主义的大学教育要回到教育实践本身,强调“回归事物本质”意味着对于教育管理目标,要注重差异化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也体现于方法,更体现于研究者思维的转化与变革。在一个教育单位中,只有单个的学生个体是客观实在,学生仅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个体自我自觉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单位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有教育行为的解释都必须建立在与个体适合的主观意义和客观上,学生个人及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受教育群体的原子,学生个人是有意识行为的唯一载体,教育互动的类型与功能全部指向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就是把学生毫无例外地变成参与管理教育本身的行为个体人。相信人人都有较高的天资,能做很多事情,富有创造性,但不同的人又表现出差异与个性,所以因材施教,教之全面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政教育,其教育管理内容中涉及的注重个体已有水平,代表着一种重视学校辅导员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如今的很多大学辅导教育传统理念有一个严重失误的问题,就是对本真的教育问题的漠视。所谓本真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所提倡的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已有水平,这是教育伊始的关键点和本原,其理论来源于人性和人格的差异性存在,以共相式科学教育一视同仁对待教育个体是有偏薄的,真正的教育科学,必须关注本真教育问题——个体已有的水平以及差异,不能功利化和差异化的对待学生个体。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已有水平和个性差异,是保证大学辅导员制定相关思政教育计划及实施思政教育策略达到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方可提高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儒家教育理念中提倡的因材施教,现代大学精神中的素质教育、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注释:

① 孟宪承著:《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② 孟宪承著:《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③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4—35页

④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4—35页。

孙仕途(1988-),男,青岛理工大学。

G41

A

1672-5832(2016)09-0065-01

猜你喜欢
本性个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10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本性最美
青少年日记(2014年7期)2014-09-19 0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