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2016-11-26 09:26陈贝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美育小学

陈贝

摘 要:自从有学校以来,美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教育也很重视美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表现途径之一,在小学课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将美育思想渗透到音乐课程中将大大提升音乐课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 音乐课程 美育

自古以来,美育的渗透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著名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很明显地把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很直接地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一词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来的,他在著作《美育书简》中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他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在近代,王国维和蔡元培两位大家非常重视培养美育,他们都赞扬并提倡席勒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目的是培养“完全之人物”,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

在我国当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审美活动的存在,便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价值包含四个,第一个就是:审美体验价值,可见,审美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无所为而为”,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的一个观点。举个例子:大家都会觉得树的倒影比树的正身美。何以见得呢?因为作为树而言,人们在看到它以后就会条件反射地意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而对于倒影则不会,它是隔着一个世界的,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我们大多只会关注它的轮廓线纹与图案,把它当作一幅画来欣赏,所以,便感受到了美,觉得树的倒影比正身美。再比如,北方人初到西湖,江浙人初到云南,纵使是审美能力浅薄的农夫,应该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而对于身在其中的西湖人和云南人来说,这些奇景只是值得大家自豪的名胜风景区罢了。对于真正的美景也不过如此,为何会有此差别?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各个景点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每个景点的美已经变成了经济的砝码,所以,他们感受不到美。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他们眼里只有景色,所以,可以纯粹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这便是区别,也是美与不美的根本所在。“无所为而为”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思想可以很好地映射到我们现今的音乐教育上,纵观现今国内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起色,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措施影响着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对于美育渗透的认识度尤为缺乏。例如,在音乐课上,老师重点教授音乐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的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还片面强调音乐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在音乐情感上的体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这些现状都是忽视了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导致的,老师们没有做到“无所为而为”,而是奔着一个短期的目标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到达那个终点,就认为教学结束了。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已经失去了到达那个终点的兴趣,只能一直被牵着鼻子走,丝毫感受不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因为学生感受不到音乐学习中的美,所以才会索然无味。就此现状,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美育渗透到课程中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1 加强对音乐老师的美育渗透工作

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出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美学修养是教学的必备基础,作为小学音乐老师现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想教会学生体验音乐中的美,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很清楚怎样才算是美。其实,在我国,美学终究是个新颖的话题,很少被列入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缺乏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教师本身对美的学习就很欠缺,正如在前文中提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深入浅出地给读者讲授了什么是美,怎样感受美。像这样的读物,大可作为教师培训的入门书,推荐给所有的老师去阅读、学习,一定会受益匪浅。第二,了解学习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音乐美学也称为音乐哲学,它寓于哲学当中,哲学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也不例外,音乐美学就是要教会我们怎样剖析出不同音乐中不同的美。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无法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理解美学的意义,那么,面对学生时,如何让学生如沐春风地去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呢?所以,音乐美学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必须要求所有的音乐老师认真学习。第三,了解学习音乐史。第四,掌握几种乐器。在这里要引用朱光潜老师的这句话“不学艺莫谈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必须要有自己擅长的乐器,最起码的竖笛、钢琴、小鼓这些基本的乐器要熟练掌握,其他的如民族乐器葫芦丝、弦乐器吉他、簧鸣乐器口琴等,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能够感受到乐器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另一种美。第五,学会主动挖掘音乐中的美。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屡次指出,审美要做到“无所为而为”,就是告诉我们,美不是一种实用的、可以触及的事物,它是需要用心感受、主动挖掘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可预见的目的,我们为了目的去发现美,这种途径所到达的目的并不是美。所以,作为老师,自己本身要努力去发现音乐中的美,抛开音乐的物质价值,去领会音乐深处的美,并把这种发掘美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音乐并不只是听一听就能感受到它的美,音乐有形式美、节奏美、音响美等等,只有教师自己具备挖掘音乐美的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影响自己的学生,达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用。

2 重视器乐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器乐教学是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之外,另外加入的一种音乐学习,器乐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在学习器乐过程中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从不会到熟练,从烦躁到满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的意义。这对学生来说,不但能磨炼他们的意志,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这些无疑都彰显出器乐教学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乐器引入音乐课堂的现状来说,以下三类乐器值得借鉴。第一,葫芦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它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乐器,其声音悠扬、清脆,入门快,学起来也不难,音域虽然窄,但是在这有限的音域内,它可以演奏出动听的曲子,它的存在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也不失为小学生音乐入门的乐器首选,现在云南的众多中小学学生都在学习葫芦丝,这对音乐教学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当然,优质的葫芦丝能够保证音准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退,在购买葫芦丝时,要注意:首先看外观,葫芦相当于葫芦丝的音响,所以,葫芦越圆润,音质就越好;其次听音色,优质葫芦丝的声音应该是悠扬、响亮的,在购买前应该试吹几次,如果听着舒服,无杂音即可;最后辨音准,音准很重要,作为初学者,在购买时尤其要注意乐器的音准,所以,在购买时,最好让懂乐器的朋友一同前往,当场试音,确保音准无误,这是学习乐器的关键。好的葫芦丝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乐器,学好乐器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这便是审美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法。第二,竖笛,它起源于意大利,20世纪初,很多国家就陆续引入了竖笛教学。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竖笛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竖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其本身而言,竖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难度适中、易掌握等优点,此外,竖笛的孔距适中,符合小学生的生理条件,而且学生从刚开始接触到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所耗时间并不长,所以,竖笛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第三,其他乐器的学习。当下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学习乐器就成了首选,因此,当下培训市场上,各种辅导班层出不穷,钢琴培训、架子鼓培训、吉他培训等,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证明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予以支持,多给学生一些课余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去学习课外的乐器。如果师资力量足够的话,学校也可以设立相应的乐器学习小组,便于学生更好地接触乐器。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原则,要让孩子在兴趣驱使下去学习,做到乐中学,这样收益会更大。

3 倡导“无所为而为”的教学思想

这个思想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第一节“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中心思想,他用一棵古松在不同人眼中价值不同引出了这个道理。对于木商来说,古松是一种很好的木料,可以做成很多的家具来贩卖;对于植物学家来说,古松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对于画家来说,古松是一种苍翠挺拔的古树,它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一般的线纹,让画家沉迷其中,这便是纯粹的美。古松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最平常的知觉中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也会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我们不应把音乐课仅仅作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来看待,而应充分发挥音乐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用“无所为而为”的思想去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而不是单独为学习哪一首歌,为学会哪一件乐器而进入课堂。教师应告诉学生音乐学习的真谛是发现音乐中的美,一直去探索,一直去挖掘。音乐中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和快乐值得学生去学习,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学思想,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课,而不是像很多一线音乐老师所说的:“我感觉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他们不喜欢音乐课堂。”这便是音乐老师没有做好引导的工作,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让学生很轻松地投入音乐学习,没有做到“无所为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校方、老师都应该秉着“无所为而为”的思想看待音乐课,不要给彼此太大的压力去面对音乐学习,而是让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发展去挖掘音乐更多的美。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喜欢音乐课,音乐老师会更加有教学成就感,而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审美渗透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起步不久的审美教育对于所有小学来说,尚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且这种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很明显的成效,所以,这就需要上上下下所有的人共同努力,给审美教育提供空间和机会。作为校方,要重视美育的渗透,有意识地安排较强的师资力量,并起好带头作用;作为老师,要积极配合校方的安排,加强自身的美育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活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中的美不是简单的让老师告诉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音乐中各式各样的美,这就要求音乐老师自身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并且始终要以“无所为而为”的教学思想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音乐的神奇魔力;作为家长,要有一颗开明的、与时俱进的心,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学习音乐、接触乐器,积极配合校方,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鼓励孩子接触所喜欢的事物,去发现和追寻生活中的美。“慢慢走,欣赏啊”这是《谈美》封面上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审美教育的一种态度,不可急功近利,不管是谁,我们只有秉持了发现美、追求美的态度去慢慢摸索,美的存在自然会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论语》

[3]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小学音乐教学法》[A].教育部体卫艺教育司组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6]《艺术课程标准》[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修正版.

◇责任编辑 张 莹◇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美育小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