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杰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马歇尔使华与美国对华援助
杨靖杰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调解国共军事冲突,避免中国爆发全面内战,乔治·马歇尔于1945年底奉美国总统杜鲁门之命出使中国,充当国共谈判的调停人。本文试图以谈判进程中“对华援助”一项为切入点,分析其对谈判进程的影响,从而对马歇尔使华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马歇尔使华;美国对华援助
马歇尔在12月21日抵达南京,在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谈话中,马歇尔即坦率地告诉他,“美国人民强烈反对自己的政府卷入别国内部争论的任何行动……除非他们看到确实的证据,证明目前进行的获致和平解决中国内部争论的努力取得成功,他们将不允许总统保持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和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对于马歇尔的这一要求,蒋介石没有做出正面的回应,他不提和平解决国共矛盾的计划,而是在马歇尔面前抱怨中共“在广泛的政策方面依靠苏联”,而“苏联在国民政府军队于大连、葫芦岛、营口登陆的问题上,以及在长春设立国民政府参谋总部的问题上”“不友好不合作”。①马歇尔随后在12月23日会见了在重庆的周恩来。在会谈中,周恩来坦率扼要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现实目标,表示中共的和平诚意以及与美国合作的良好愿望。周恩来提出,中共主张立即无条件停止内战,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国内一切问题。先由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一个共同纲领,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民主联合政府,然后由这个政府统一全国的行政和全国军队,并筹备国民大会,通过宪法,使中国成为宪政国家。周恩来还特意说明,联合政府仍以蒋介石为主席,国民党仍将是政府中的第一大党,并称赞了一番美国的民主制度。②相比周恩来,马歇尔说的很少,特别是他没有对周恩来提及他前天与蒋介石谈过的对华援助问题。这表明此时马歇尔对中共抱有较大的疑心与戒心,特别是在蒋介石刚刚抨击中共之后。马歇尔对蒋介石提出对华援助问题,其意在向蒋施压,推动他和平解决国共矛盾。对周恩来闭口不提援助一事,则体现出美国方面根本没考虑过援助中共的可能,至少在中国实现和平统一以前。
马歇尔在局势恶化后所做出的调停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满洲问题展开的。在苏联军队于4月14日从长春向北沿铁路线撤退到哈尔滨的第二天,中共军队就向长春发起了进攻,并于当日攻下了市区里的主要据点。周恩来对共产党这一举动给马歇尔的解释是:由于国民党军队没有向沈阳前进,接收在苏军控制下地方的主权,而是向西对热河发起进攻,并且持续到1月份的停战令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除攻占长春外没有其他选择。然而,显然此种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正如马歇尔所言,中共进攻并占领长春本身即是对停战令的重大违犯。这一行动将马歇尔完全置于了谈判的不利地位之中。一方面,取得了胜利的共产党将领们的自信心开始膨胀,更加不愿意同国民政府妥协;另一方面,共产党的这一举动又大大加强了国民政府中反动集团的势力,他们现在可以以此为例证明共产党从来没有打算坚持达成协议的诚意。在马歇尔于4月18日回到中国后与蒋介石进行的第一次会谈中,蒋介石即坦率地告诉马歇尔:共产党不会履行他们的协议,他们既没有交出2月25日达成的军队整编协议所规定的应于三星期内交出的他们准备保留的师的名册,还拒绝继续回复华北的交通,甚至攻占了长春。③
与此同时,马歇尔提出的给中国财政援助的建议在4月17日得到了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的肯定答复,他在接受对华经济援助的声明中指出说:“准备1947年6月30日以前,贷给中国政府机关及私人企业信用贷款总数5亿美元,作为在美购买物资、装备及雇佣服务人员之用,俾协助中国经济。”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时中国的局势远未达到马歇尔在使华之初的宣言中所规定的统一与和平,但美国政府依然在马歇尔的建议之下对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两点原因。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长,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头号强国。既是其地位的要求,也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美国向世界各重要战略地区广泛地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有援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有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第四点计划”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亦可追溯至罗斯福政府于1942年6月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中美互助协定》。⑤因此,美国的援助在地域与时间上都具有很大的惯性,不可能完全中断。其次,马歇尔知道,不仅共产党有着不遵守协议的举动,国民党也有。例如:广州的局势,军调部在满州的权限问题,国民政府军队在满洲采取战斗行动而不依靠执行小组到场阻止冲突等等。但这不会妨碍其对国民党进行援助,因为杜鲁门和马歇尔都是在一种不成文的指令下看待国共两党的,“如果共产党人拒绝同美国的倡议合作,美国就将继续运送蒋介石的军队进入华北和东北。但是,如果蒋介石不合作,美国无论如何都将支持他和运送他的军队。”⑥
美国给予国民党的这笔贷款招来了共产党的攻击。周恩来向马歇尔表示,美国不应再援助国民党,这是避免中国内战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继续给予国民政府一笔贷款,将会造成与美国的希望相反的结果。中共和周恩来对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抗议体现出这一时期共产党方面的信心与决心大大增强,他们现在开始强调,既然美国援助共产党几无可能,那么美国也不应该援助国民党。对于中共的抗议,马歇尔采取了置若罔闻的态度。他不相信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会促成内战爆发这一说法,同时共产党军队之前违背协议,占领长春一事亦让他对中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蒋介石在一段时间以来对付马歇尔始终采取一种策略,即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他,逼迫他几乎到达极限后,暂时表现出和解与积极合作的态度,并做出某些笼统的、有条件的局部让步,但这些让步也不是为了实现马歇尔或美国的理想,而是为国民党要遵循的路线打下基础。马歇尔明白这种策略并且对它越来越厌恶。6月末内战全面爆发后,马歇尔曾数上庐山与蒋介石交涉停火事宜。最后,马歇尔断言只要美国继续援助国民党就没有实现和平的希望,不论这种援助在之前看来如何有道理,显然都与他为结束内战所进行的努力相矛盾。1946年7月29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实施武器禁运。
周恩来在8月6日同马歇尔的会面中明显表露出了对美国实行武器禁运政策的欢迎。周恩来在指责蒋介石之余,对马歇尔说,美国已经开始感到共产党的力量发展得过于强大,并产生了这可能对美国不利的疑虑,而美国应该消除这种顾虑。因为美国不可能给国民党公开的援助,这样做会使中国的内战长期地继续下去,这对美国是不利的。周恩来建议美国继续调解中国的争端,并认真考虑共产党是否可怕,与他们合作是否不现实的问题。
与共产党对美国的示好不同,国民党至此不再重视马歇尔与美国的作用,而是希望尽快凭借自己的力量消灭共产党。8月16日,马歇尔与蒋介石在牯岭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蒋介石向马歇尔对共产党做出了以下几点指责:首先,他们在江苏、大同及陇海铁路眼线的进攻违反了休战协定的一切条款;其次,共产党没有诚意,而仅仅将谈判作为拖延的手段,以获取军事利益;此外,共产党还在与苏联政府密切配合;最后,在谈话结束时,蒋介石强调共产党的目标是要推翻国民政府而夺取政权。马歇尔至此意识到,国民政府已经把武力政策作为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法了。⑦
实际上,美国的武器禁运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仅在宣布一个月后,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就签订了《中美剩余战时财产协定》,将美国存放在中国及印度、太平洋十七个岛屿上的价值九亿美元的剩余物资折价让给国民党政府。这一协定令共产党感到极为愤怒,虽然马歇尔坚称这些剩余物资是非军事装备,不包括武器和弹药,但他还是向周恩来承认,他知道国民党可以并且正在将很多这种装备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而将所得的钱用于军事目的。此后在1946年10月22日,禁令继续被修改,以便允许中国根据为空军建立八又三分之一个大队的计划,购买民用消费物资。⑧
至此,马歇尔的调停基本已告失败。他悲观地在报告中写到,“……尽管有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12月的对华政策声明,尽管有美国继续调处的努力,美国最终还必须支持国民政府反对中国共产党。”⑨
从马歇尔整个调停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的援助十分珍贵与重要,并且在调解开始时的确能以之为砝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马歇尔毕竟是一个外国人,美国政府也只是一个外部力量。中国自古的传统即是专制与独裁,作为马歇尔调停重要目标之一的美国式两党轮流执政的做法在中国没有基础。随着国共双方分歧与矛盾的加剧,在局势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他们都渐渐地不再重视马歇尔的作用,而是从自身对政局变化与实际利益的考虑出发来制定行动策略,对华援助在此时亦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正如马歇尔在离华前说的那样,“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最后一定是要由中国人民自己去争取的。”⑩马歇尔的调停和美国对华援助虽然都深刻影响着国共和谈进程,但是它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注解:
①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第2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2-24页。
③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第98页。
④ 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第222页。
⑤ 王伟:《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第44页。
⑥ [美]吉姆·皮克:《美国与中国革命(1942-1946):一种解释》,[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第333页。
⑦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第185-187页。
⑧ 王伟:《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第45-46页。
⑨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第14页。
⑩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265页。
杨靖杰(1995-),男,汉,武汉,本科,武汉大学。
D829
A
1672-5832(2016)06-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