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14世纪伦敦的城市环境

2016-11-26 21:07:56侯洋帆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世纪

侯洋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简论14世纪伦敦的城市环境

侯洋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当今英国的首都伦敦有着良好的城市环境。而在14世纪,伦敦的城市环境却不容乐观。14世纪的伦敦是英国的商业中心,贸易繁荣,人口密集。然而,人们的环境意识极为薄弱,人与动物居住在一起,居民乱扔垃圾,街道肮脏不堪,河水和空气都受到了污染。由于中世纪的医疗水平极为有限,生活环境差,因而瘟疫横行。1348-1350年伦敦爆发瘟疫后,人们开始关注瘟疫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

伦敦;城市环境;医疗;黑死病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城市环境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其城市均处于不发达水平。自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格兰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到中世纪晚期,即14世纪,英格兰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城市规模更为庞大、商业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发展繁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伦敦。同现在一样,伦敦为人们提供了焕发新生的机会,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各种贸易活动,还有机会加入商会或进入商界。泰晤士河上贸易繁荣,大量的英国羊毛出口至整个欧洲,而葡萄酒、香料和皮草被运往城内,甚至有谣言称伦敦富得流油,连大街上铺的都是金子。到14世纪初,伦敦已经从一个只有一万七千人的小镇,发展成了蒸蒸日上的大都市,人口达到了十万,相比于两个世纪之前,伦敦市的人口增加了百分之五百。[1]城市人口的集聚,虽然有利于城市发展,但却为伦敦的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 伦敦的环境卫生

1.1 伦敦的街道

14世纪的伦敦几乎没有人行道,也没有坚实的路面,脚下踩的是泥土和动物的粪便。厕所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用的是夜壶,他们直接把大小便倒在街上。动物的尸体也直接扔在大街上腐烂,垃圾完全覆盖了伦敦的街道,十万名伦敦人每天都走在这些污秽物的上面。街道上除了行走的行人,还有狗、猫、猪、鸡等动物,它们代替了清道夫的角色,把接头巷尾的残羹剩饭一扫而光,不可避免的也会“清理”城市的污秽。这种肮脏的环境极易滋生病菌,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14世纪一次小型的工业革命,使得中世纪的城市出现了许多新的垃圾,酿酒人、染布人、制革者、以及其他商人将废物直接排放至河中,伦敦也不例外。伦敦商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很多富起来的人开始模仿贵族奢华的生活方式、炫耀他们的财富,主要的炫耀方式就是吃肉。

14世纪没有冷藏设备,保存肉类只能风干、胭脂或卤制。但想要新鲜的肉,则必须直接赶着一只牲畜进城,然后杀掉。屠宰是一项肮脏的活。处理屠户的边角料,也是一项不断困扰着当局的问题。堵塞街道的不仅是肉贩丢弃的腐烂内脏,还有皮革上和制革工人在城内进行的臭气熏天的买卖。政府不得不禁止在主街洗刷皮毛、在市内设置一些固定的屠宰场。中世纪的统治者应对屠夫和他们制造的垃圾,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1343年,屠夫被要求将垃圾倒入下水道。然而,这些腐烂内脏却很容易堵塞了下水道。之后,政府又要求他们将垃圾倒入泰晤士河。这一举措,不仅河水变得肮脏,城市的空气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14世纪的伦敦也没有公共卫生设施,未经稀释净化的污水垃圾在大街上肆意横流,堵塞了街边的水沟。在民事争端审判法庭记录中有伦敦民众的投诉清单,其中很多的抱怨矛头指向了肮脏的污染问题。当时有明文规定,禁止伦敦人把垃圾粪便随意丢到大街上。但人们经常无视这些规定。1309年,伦敦政府规定,乱倒垃圾者,不论是倒在自家门前还是其他地方,一律罚款46便士。[2]而富有的伦敦人很乐意接受这些罚款。城市管理者无法阻止伦敦市民乱倒垃圾,于是他们采取措施雇人清扫大街,由此还衍生出了三种职业:清洁工、人行道监管员、掏粪工。很明显,如果没有这些人,伦敦就无法运转。

掏粪工在收集了粪便之后,本该运出城外扔掉,或是把粪便卖给农民作肥料。而事实上,大部分掏粪工却把粪便扔在了城里,扔在某些人家的荒地上,或直接扔进泰晤士河。这样,不仅道路上满是垃圾,连河水也被污染了。

1.2 伦敦市民的居住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又不能向城外扩张,这样就把城内的绿地、空地侵占了,随着住宅的增多,生活垃圾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城市的卫生情况也就每况愈下。按照基督教仪式,埋葬的死人尸体腐烂后,一旦渗入到水源后,就会污染供水,这对中世纪的城镇卫生是个威胁。[3]而且,随着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埋葬的尸体越来越多,威胁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个饮水要靠井水或是河水的城市来说,这是中世纪最严重的不卫生做法之一。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房屋,最好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有的房屋可达到四五层甚至更高,不过最常见的还是两三层的房屋。为了方便,部分家庭会修建私人家庭厕所。而事实上,家庭厕所就是个粪坑。坑中留有洞眼以便粪水被土壤吸收,木盖定期揭开,将粪便铲到小车上,再运到城市周围耕地里或附近河流里。污物从这里顺河漂至下一个居民点,后者还可能将河流当水源。

当时城市的主要建材为木料,屋顶会混有茅草。当时还有一种普遍的习惯就是在地板上盖上一层灯心草,英国人的这种习惯曾被伊拉斯谟严厉批评过,他还提到许多人的家庭里堆放着发霉的稻草,垃圾,骨头,还有尿、呕吐物以及家畜的粪便等。[4]由于不经常更换灯心草,长时间后它就会腐烂,这就成了寄生虫传染流行病的温床。这种居住环境极有利于黑鼠生存繁衍,而黑鼠身上的跳蚤很容易落到人的身上,再加上中世纪的伦敦住房特别拥挤,人与牲畜同住,在这种空间中,老鼠、跳蚤与人紧密共存,这使瘟疫的传播更为迅速。

1.3 城市的医疗与瘟疫

14世纪英格兰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人们对于卫生、医药知之甚少。生活的环境中又到处是垃圾,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生病和肮脏垃圾之间的联系。

14世纪的伦敦,良好卫生条件普遍缺乏,人们不懂得消毒,简单的伤口也容易导致死亡。因此,疾病肆虐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疾病比较严重,处理方式也很“特别”。如,治疗眼疾会取一些干的狗屎磨碎,吹进眼睛。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样的方法会刺激眼睛流泪,眼泪会将眼中的杂物带出。此外还有放血治疗,其目的是为患者减去过多的血液,以缓解疼痛。但也有因割断动脉致人死亡的案例。[5]

自诺曼征服以来,伦敦的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更大更新的商船相继出现。

频繁的贸易关系必然带来频繁的人际接触,而携带传染病菌的黑鼠也随着商船进入了英国、进入了伦敦。当然,随着伦敦的飞速发展,城市空间逐渐缩小,垃圾和污物也越来越多。此时,街上堆积如山的垃圾对人们来说是难以摆脱的噩梦,而对细菌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温床。老鼠在伦敦的各个角落畅通无阻。终于,在1348年,黑鼠带来了一场灾难性的传染病——黑死病,它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黑死病在伦敦肆虐了两年,伦敦市的人口死亡了五万多人,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在黑死病肆虐期间,伦敦市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清除污秽物质,禁止病人进入城市之中,并颁布保持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法令。

1350年,黑死病终于过去。然而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黑死病在英国依然频繁爆发。14世纪初,英国大约有470万人口,一个世纪后,只剩下200万人口,而15世纪初的伦敦,人口也未能恢复到14世纪初的10万人。但它仍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贸易中心。[6]

2 黑死病后伦敦的变化

1350年黑死病过去之后,伦敦人民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肮脏的环境上。人们开始把污秽和疾病联系起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街道清洁员首次出现,这是第一个维护城市清洁的公务员职位,城市清洁工的数量猛增。由政府立法和管理的公共卫生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实施,向民众普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改善城市规划,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1388年,英国通过了第一个关于卫生的法令,规定“如在城市河中和街道上倾倒动物粪便,罚款20镑”。[7]

改善医疗体系是这一时期城市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又一重要措施。医院的建设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医学知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些专门照料病人的医院开始发展起来。

中世纪的伦敦还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伦敦市法团,它是伦敦政府的雏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形态。它的主要作用是征集税收、处理伦敦市民的垃圾。当时的垃圾被运到城外,在远离伦敦市民的地方被处理掉。曾经肮脏污秽的伦敦,正慢慢成为历史上著名国家的首都。

[1] [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意]齐波拉:《欧洲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Fay Getz:Medicine in the English Middle Ages[M],Princeton and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6] 龚腾飞:《中世纪后期英国疫病研究》

[7]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侯洋帆(1991.11-),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史方向研究。

F091

A

1672-5832(2016)06-0160-02

猜你喜欢
黑死病中世纪世纪
中世纪城堡
中世纪欧洲艺术
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 03:50:28
世纪赞歌
黑死病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黑死病”与欧洲的至暗时刻
党员文摘(2020年5期)2020-06-01 07:18:30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