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2016-11-26 21:07于海蓉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喜剧美学

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是传统审美观必不可少的,历代美学家都在探讨美的真谛。在传统审美意识里,认为美是艺术的最高追求。然而,随着审美观的不断改变,开始出现了审丑的一种意识,丑在美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丑在喜剧、绘画、书法中的独特运用,探索丑在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及价值,从而揭示审丑意识出现的必然性。

审丑;审美;喜剧;传统绘画;书法

历代美学家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不同,他们所形成的美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丑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西方,在崇尚黄金比例的古希腊美学家眼里,他们认为所有不成比例、不和谐的就可称之为丑;而生活在中世纪的美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们或许就会认为那些离经叛道、反抗上帝的事物皆是丑的。在中国,那些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美学家,会认为一些怪异的事物是丑的。无论怎样,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崇高或单纯的美的积极的倒错,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

在美学中,“丑”不完全是消极的,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丑、滑稽、幽默是构建喜剧理论的重要基因。喜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同“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审美接受角度来说,丑的审美效果是喜剧性,是可笑性。所谓审美对象,艺术中的丑,通常带有讽刺性、滑稽幽默感、荒诞性,可以超越厌恶的痛感,获得不一样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说:“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滑稽性的丑“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为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痛苦。”[1]丑是幽默、讽刺、喜剧、甚至是荒诞生成的土壤和源泉。现代有一部分艺术家们存在着一些逆反心理,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艺术与大众艺术做一个颠倒,将艺术的注意力转化到新的层面。他们反其道而行,试图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审丑能力,而不是一般的审美力。他们试图借着这种审丑力,将以往所体验到的一些在本质上被人们认为是丑的事物搬到各种艺术的舞台之上。将以往人们试图掩藏的丑突出地反映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审美的艺术,总而言之,丑艺术。[2]

在美学思想中,丑与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以“逸品”作为最高赞赏。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讲究高雅不俗的气韵,传统的人物画、工笔画无论在技法上还是题材上都有很大的讲究。传统的中国画创作基本都是以教化为根本目的。这种象征着中国古代绘画最高的审美准则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被打破。随着思想的转变,个性的解放,明清时期出现了与传统审美相反的一种审美观念,开始推崇怪、俗的绘画趣味。在绘画技巧、题材、风格以及创作目的上都不同于以往,那些在传统审美观看来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是丑陋不堪的生活题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那些在传统绘画看来粗糙丑陋的技法开始被画家所推崇。人们开始觉得以往的传统绘画无论在题材上还是风格上都太过呆板无趣,对“美”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审美观念,开始追求怪趣的绘画风格。这种审美意识的改变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变革、美学思想的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加上受晚明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的影响,开始主张人应该遵从自己真实的一面,不能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束缚。李贽认为艺术应该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注重个体内心的本真。因此,出现了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绘画,以俗、怪、拙、丑为根本的独特绘画艺术。

在审美上的美与丑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绘画上,中国书法也是如此。丑书的出现和发展正是体现了中国书法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传统的书法审美观念和理想,正如明代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的那样,它是那样“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这种中和美,追求的是完整、统一、和谐的语序,注意再现与表现,形式与内容,娱乐和审美乃至教化的合一,塑造了一种以理辖性,以法统意的审美结构。[3]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的解放,传统审美观的打破,这种一直被视为正统的书法审美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追求个性的抒发,回归本真。早在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就为丑书的出现奠定的基础,老子将笨拙的状态视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中国书法理论提倡生、拙、老、辣,反对熟、巧、嫩、甜,所体现的就是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4]在中国书法审美看来,美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清代傅山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刘熙载也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然而丑只是表现手段,美才是最终目的。丑是表在,美才是本质。丑,实现了对美的消解;丑,实现了向美的转化。正如罗丹所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主体精神的解放,注重个性的发展,追求回归事物本真,追求最原始化的朴素,强调自然纯真。审丑在艺术美学中的出现正是体现出艺术的纯真解放,开始回归到艺术本真。但是不可否认,真善美永远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例如,我们可以看出,丑书只是书法艺术中很小的一部分,被小众人群所喜爱,更多的人还是无法理解丑书艺术,甚至反对丑书,丑书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现如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今还处于小众的以审丑为目的的艺术向美转化,以达到丑作为审美形态的一种能够长期存在。

[1] 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李建东,丑、滑稽、幽默与喜剧精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 张银军,美学中的“丑学”——“丑书”的美学思想及影响[J],岱宗学刊,2007(3)

[4]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B83

A

1672-5832(2016)06-0158-01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喜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喜剧世界
纯白美学
《红楼梦》读后感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