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明
新世纪以来青春题材电影中男性形象分析
栾 明
在21世纪以来,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中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春题材的电影票房有重大突破,并在全社会中掀起了“青春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对于青春题材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文章重点从行为表现、形象特征和音乐元素等来分析青春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为相关的学术研究者提供形象分析参考。
新世纪 青春题材电影 男性形象
在一部电影里,行为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可以体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在青春题材的电影里,行为直接体现了人们的想法,所以是观众融入到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也是直接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在青春电影塑造男性形象时,如果塑造的男性形象做事低调,而且说话时比较温柔,那么这就是谦虚谨慎的男性形象;如果是立场不坚定、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代表的是优柔寡断的男性形象;如果在说话时提高音量,刻意引起他人注意,这就是一种急于突出自我的男性形象;如果不愿和人沟通交流,同时也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害怕交际,这就是存在自卑心理的男性形象。综合来看,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要想塑造形象的男性特征,就要从行为表现的角度分析其差异性。举例来看,在电影《致青春》中,男主人陈孝正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在母亲发狂的教育方式下压抑着,因此这一男性形象性格比较复杂,在影片中很多行为表现都会体现这种复杂性:他每天在宿舍、教室、图书馆三个地方生活,作息规律,认真学习,笔记永远是其他人参考的模板,考试从来不作弊;当女主不小心碰倒了他精心搭建的模型,他便大喊大叫,情绪十分暴躁;在和女主交往以后,陈孝正发现女友的钱包里有初恋男友的照片,而照片上的男生气质高贵,是男主人公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陈孝正不管女友的安全自己一个人离开;在面对强劲的情敌时,加上母亲给的束缚,所以最终选择了利益和院长的女儿赴美留学。通过上述种种行为可以得知,他尽管严格自律,不断进取,但也为了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又体现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
在塑造一个丰富的男性形象时,不仅要利用服装和行为方式等画面符号,还要利用好声音符号来丰富男性的形象。借助于音乐的倾诉,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角色,体会其中的心理变化。在电影中,伴随着剧情发展变化,音乐节奏也发生变化,节奏时快时慢,感情基调欢快或者压抑,音色浓厚或者甜美,这些都在另一个角度体现着男性形象在电影里的情感变化,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观众的心情也随着剧情而发展变化。尽管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它没有视觉画面的功能,难以体现在电影里的男性外部特征,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抽象化,使观众的想象更多,可以从画面中逃脱出来,借助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塑造更深刻的男性形象。所以在青春题材的电影里,音乐不单纯是一种点缀,音乐一方面可以达到音画同步,为电影塑造画面与情感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塑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对于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来说,单纯依赖几个镜头是很难完全刻画人物复杂的性格的,也难以清晰的刻画人物的心理冲突。特别的,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独白更难以表现出来,就算是演员的演技再好,也有难以刻画的情节。
音乐是一种艺术,它总是无声无息地走进人们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音乐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可以使个人主观感受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更加丰富。在电影中的音乐和普通的音乐不同,它有一定的画面感,在塑造时更有意义,与电影影像中的画面、人物密切相关,是一种看得见的音乐形式。举例来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想要塑造一个漂亮温柔的男性形象,就要用舒缓的音乐;如果想要塑造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形象,就要利用快活轻快的音乐;如果要塑造一个恶毒狡猾的男性形象,就要用沉重晦涩的音乐;如果要塑造一个暴力、叛逆的男性形象,就需要利用好紧张、压抑的音乐。在电影《那些年》中,当柯景腾为了向沈佳宜表现自己而在大学举办了一场格斗赛,在这场比赛中碰见了自己不能打败的对手,当他一身伤趴在格斗场上时,音乐体现了他迫切想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的复杂情感;另外,在阿和向沈佳宜表白时,音乐突然中断一瞬,又响起,这种大喘气的音乐表现,恰恰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紧张、不自信的男性形象。
(一)外表的时尚靓丽
在新世界的青春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外表越来越时尚靓丽。男性角色从选角色到人的造型都是要经过包装的,这样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男性形象才可以阳光帅气,有吸引力。所以这些电影中男性的长相都很帅气,大部分会带有一些痞气,以此来吸引女性观众。
(二)情感的虚无主义
在新世纪里,青春电影男性人物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他们被主流社会文化排斥在外,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渴望获得金钱和地位。有时会为了爱情苦苦纠缠,有时也会空有理想却精神迷茫,但这些男性形象都是为了生存在社会苦苦挣扎,生活水平依然如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的青春处于一种疯狂状态。
(三)性格的叛逆
在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体现自我、突出个性,追求自我的特色。这种叛逆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同时也不服从社会规范,他们渴望颠覆权威,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民主,喜欢自己为自己做主。
(一)男性形象更多元化
在青春题材的电影里,男性形象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学生形象已经很难和社会对青春电影的期待相符合了,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会有很多叛逆的男性形象、穿着时尚的男性形象,甚至还有迷惘的打工者形象等,他们的特色比较突出,各有特点,涉及的行业和阶层也越来越多,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二)男性形象越来越边缘化
在近些年来,对于男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多元化。通过大量塑造具有草根文化特色的男性在成长中与毒品、暴力、同性恋等现象纠缠不清,来表现新世纪背景下人性的狂欢化。特别在近些年的青春电影里,对于男性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举例来看,在电影版《奋斗》,虽然电影宣扬的主题是年轻人为了梦想努力向上,但是在剧情里仍然有男主人公在遇上富豪生父后开豪车,住豪宅,女主人公不顾道德抢了好友的恋人,家境不好却能够随时出国深造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不是年轻人努力的成果,只是一群脱离现实的形象,好像他们的生活中心总是爱情和仇恨,而非自己的衣食住行。在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来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它应该反映男性的青春经历以及成长经验,以此来表现男性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感觉结构等,这样一来才可以真正体现男性的情感和生活方式,真正反映男性在面对社会生活时的无奈和彷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男性群体作为消费的潜力股得到电影行业的关注,所以在近些年来,对于青春题材的电影蹦出不穷。在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塑造十分重要。而在新世纪以来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思想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加上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青春电影的体现方式不再单一。男性形象在人物造型,身份表达,价值观传递方面都和传统的男性形象有了大的差别,他们大部分英俊幽默,事业有成,而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男性追逐的状态,同时也是女性对理想的另一半的状态。青春电影逐渐脱离现实,有悖于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青春电影中男性形象表现出的问题与电影创作主体为了盲目迎合市场需要而选材猎奇化,情感泛滥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于中国的青春电影来说,需要塑造的是真实性和多元化的男性形象,但更需要的是可以传播积极健康精神、代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阳光的男性形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电影可以使世界更好地了解本国的发展,所以在塑造青春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时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国男性形象特征。
(三)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中男性形象逐渐和现实脱轨
在新世纪的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以都市中的男性为背景,和农村的男性形象相比比例要高80%,而且还在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按照我国的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16岁到28岁的男性里,生活在城市中的只有30.22%,生活在乡镇的有17.22%,而生活在农村的占据了52.56%。但在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都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和现实逐渐脱离。
在新世界以来的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的高中文化程度比例比大学文化程度要高,而对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男性形象塑造较少,因此呈现出低学历的趋势。通过我国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15-30岁的男性群体中,没上过学的比例大大降低,从2005年的11.42%降到2015年的1.%,但是在男性群体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成大大提高趋势,从2005年的6.32%上涨到2015年的18.82%。通过数据得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男性群体得到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和青春电影里塑造的低学历男性形象完全相反。
在新世纪的青年电影里,其塑造的形象主要年龄是在20岁以下和20至29岁的阶段,并且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通过随机调查1700名男性可以发现,年龄在16岁到20岁之间男性占据总数的16.8%,年龄在21岁到25岁之间的男性占据了39.7%,而年龄在26岁到30岁的男性占据了32.3%,年龄在31岁到35岁之间的占据了11.2%。在新世纪的青春电影塑造的男性形象里和这一趋势不符。
综合来看,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里的男性形象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化、都市化的趋势,这些趋势都表明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符,已经开始偏离社会实际轨道,而出现这种偏离和社会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从某个方面来讲,青春电影里塑造的男性形象和现实中的男性群体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或痞里痞气,或忧郁沉默,和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男性青年形象不相符合。在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发展状况,而不同的男性形象体现的又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因此在有些时候,这些符号的作用难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导致其趋势和社会发展状况不符合。
文章通过分析青春电影里的男性形象,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形象特征,掌握青春电影里男性形象的塑造趋势。要想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男性形象就要从男性的服装特征、行为表现和音乐元素来诠释形象,丰富男性的形象特征。通过总体分析青春题材电影中男性形象特征,进一步了解男性形象的发展趋势,分析现在的以青春为题材电影里的男性形象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的电影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1]沈小凤.试析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J].电影评介,2007(23):23~25.
[2]戴锦华.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J].电影艺术,1996(03):65~66.
[3]吴月玲.中国电影与“五四”精神:青春影像与时代一起成长[N].中国艺术报,2009(05):72~73.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栾明(198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文学与文化、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