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轻生原因及干预对策

2016-11-26 04:02:57王生辉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员家庭

王生辉

试论大学生轻生原因及干预对策

王生辉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轻生特点和原因分析,提出几点预防大学生轻生的对策。

大学生 轻生 危机 干预

一、大学生轻生现象

轻生率上升。目前,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轻生率呈现上升局势,并出现硕士生、博士生高学历人群轻生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社会学家认为,轻生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转型社会巨变产生的心理反应,是社会变革过程产生的不稳定状态,外来文化、拜金主义使得当代大学生失去了精神信仰,少数大学生脆弱心理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轻生率上升

二、当前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障碍困扰

轻生是一个经历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而导致的行为,绝大多数轻生的人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面临强大的心理刺激、形成自我心理冲突的正常人。从心理学分析,轻生者起码有着剧烈的心理冲突,心理偏向于消极,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而青年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也最容易产生烦恼的阶段,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大学生较一般青年的自我意识更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心理需求较多,需要尊重、友谊和爱情等。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切身问题,会使其内心产生矛盾,当这种矛盾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时会导致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便会诱发轻生行为发生。

(二)家庭矛盾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处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的避风港,家庭环境氛围及和谐程度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首先。家庭的气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家庭分裂、家庭矛盾、父母不和等原因会使子女内心产生焦虑和矛盾,时间久了会形成心理障碍。其次,家庭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意志,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化、情绪化、自我化的品质,离开父母步入大学之后自身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巨大落差,容易产生消极感和挫折感,从而更易诱发轻生。

(三)教育不够深入

当前,我国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时间不长,面临专业心理人员短缺等问题,在科学评估预测轻生行为,有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上明显不足,部分高校由辅导员,班主任等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但由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量大,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生管理等日常事务中,和学生交流沟通少,对学生心理变化和异常行为关心不到位,使得轻生危机干预和有效性大打折扣,错过了最佳危机干预时间,如果心理咨询老师能够及时介入轻生心理危机干预,就会大大减少大学生轻生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轻生征兆辨别

轻生是当事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极端手段,但是很少有人一开始就以轻生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轻生当事人轻生前或多或少都会有轻生前兆存在。大学生在轻生前大都会有轻生征兆,比如:(1)会有很担心自己的失眠情况,饮食规则紊,绝望无助;(2)消极悲观、唉声叹气,有自卑感,时常以轻生为话题(3)行为突然改变或者将贵重物品送给朋友、同学,无故与好友道别等异常行为出现。如果以上行为能被周围老师同学辨识察觉,及时将当事人转介至心理辅导中心进行疏导,那么轻生行为是有可能预防的。

四、大学生轻生危机干预方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责任,通过开设公选课、问卷调查、心理讲座、学生心理社团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适应环境、人际交往和心理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另外,高校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应当加强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一线学生管理人员心理学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让更多的人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人格,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有正确的认识;形成适合的自我期望,克服由于心理冲突所致的自我认同感下降和自我评价失衡,让学生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调节的基本规律,运用自我调节技能进行主动的自我调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对心理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警觉。

(二)广泛开展生命教育

我国大学生轻生率上升,反映出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轻生大学生缺少对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他们以轻生行为作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是认识上的偏颇和行为上的极端化。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高校应当围绕生命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尊重、热爱生命,让大学生充满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家庭和社会承担起关爱大学生的责任

家庭是人的归宿,因此,父母对在校大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并且尽量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让在校大学生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和挫折感。社会应当给予大学生多些关爱和理解,尽量减少渲染轻生情绪的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总之,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家庭的关怀与社会的关爱,才会形成完整的大学生轻生干预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辅导员家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恋练有词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