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全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汉语国际传播中印尼学习者“有”字句的偏误浅析
王 全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ZC15XJ034)的结题成果。
由于印尼汉语学习者所学的汉语知识总量有限加上明显的母语负迁移,容易在学习实际过程产生偏误现象,他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汉语“有”和印尼语“ada”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了分类描写与对比分析,发现“有”与“ada”不完全对应,笔者觉得这有可能是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收集了印尼交流生学习“有”字句时所产生的部分典型偏误用例,并对这些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在习得“有”字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错序”、“遗漏”、“误加”、“误代”、等四大偏误类型,然后笔者结合“有”与“ada”的对比分析成果,发现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有”的语义复杂性、“有”的词性复杂性、“有”作为动语的强制性等。最后,笔者针对学生遇到的偏误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教学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印尼母语者在习得“有”字句的时候呈现出很多特点。“有”字句是汉语中的重要句式,其独特的句法结构和繁杂的语义信息是汉语本体研究的重点。而印尼语中 “ada”句也是与“有”字句用法相似的句式。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国内研究多数是从印尼语和汉语的语序、比较句以及词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汉语的“有”字句和印尼语的“ada”句对比的研究较少。
对于“有”字句的语义类型,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有表存在、表领属和表领有三种语义类型。
表示拥有,例如:汪老师有很多书。表示具有,例如:教书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表示存在,例如:操场上有两个人在踢足球。表示发生或出现,例如:这段话有删改。表示包含,例如: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表示列举,例如:参加晚会的有工人、农民、干部。表示达到,例如:这块石头有两千多斤重。
根据印尼语“ada”的使用状况以及“ada”的语义,可把“ada”句的语义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表示拥有,例如:Semua orang ada dua tangan .(人人都有两只手。)第二,表示存在,例如:Ruang kelas ini ada tiga orang .(这个教室里有三个人。)第三,表示包含,例如:Setahun biasanya ada 12 bulan.(一般一年有12个月。)第四,表示例举,例如:Di taman ada banyak bunga ,ada yang merah ,ada yang merahmuda ,ada yang kuning,dan lain-lain .(公园里有很多花,有红的、粉红的、黄的等等。)第五,表示达到,例如:Gunung itu ada begini tinggi tidak?(那座山有那么高吗?)
总之,汉语与印尼语的“有”字句都有表存在、拥有、达到、包含、列举等语义,但两者间也有一定的差别。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印尼语“ada”句没有出现的义。汉语“有”字句类型中的表示“出现”或“发生”的类型和表示“具有”的类型,印尼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表达。汉语“有”字句表示发生或者出现的语义类型,“有”字后面的词语一般是“发展”、“进步”等类似的动词。一般在谓语动词后的宾语是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但90年代后,学者们认为“有”后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但不能直接修饰“有”,中间要有别的成分,如“这个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能说“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不能直接说“有发展”。虽然印尼语出现过类似的句子,但是“ada”后的词并不是此类的动词。如“Dalam hubungan antara kedua negeri tampak ada kemajuan .”该句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ada”后面的词“kemajuan”已经名词化。“kemajuan ”的原型的是“maju”,意为“进步、改善”,是动词,但加上“ke-an ”的词缀之后就变成了名词。因此,这里不属于“ada”句表示“发生”或者“表现”的语义类型。
此外,汉语“有”字句的“具有”义有表主观的功能,一般是谓语对主语的评价,在印尼语“ada”句中也没有相应的表达。例如,“这个小孩很有礼貌。”是汉语“有”字句中表示“具有”的语义类型,按照字面上的印尼语翻译为“Anaknya sangat ada baik bahasa.”上文已经说过“ada”前面不能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并且印尼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句子,因此这个句子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为“Anaknya baik bahasa .”
印尼学生学习汉语“有”字句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
第一,错序。汉语的语序是SVO,只有在宾语焦点化的情况下才会有SOV的语序,假如“有”的宾语没有焦点化不能有SOV语序,但在印尼语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印尼母语者使用“有”字句时就会发生错序的偏误,如:*在这儿我的朋友也有。改:这儿也有我的朋友。
第二,遗漏。
宾语前遗漏了“有”。宾语前面需谓语中心,如:*林老师不轻易请假和按时发回学生作业的良好习惯,让我养成不愿轻易缺课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改:林老师有不轻易请假和按时发回学生作业的良好习惯,让我养成不愿轻易缺课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能愿动词后遗漏了“有”。汉语的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带宾语,而印尼学习者可能是认为能愿动词后不需要使用主动词“有”,如:*如果我们不早采取措施的话,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会越来越多的人挨饿。改:如果我们不早采取措施的话,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挨饿。
副词后遗漏了“有”。汉语中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充当谓词核心,和能愿动词的情况类似,印尼学习者使用副词后会将“有”遗漏,如:*但也不少运动员的收入是很低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改:但也有不少运动员的收入是很低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第三,误加。动词前误加“有”。如:*你今天有喝药吗?改:你今天喝药了吗?印尼语:Apakah hari ini anda ada minum obat ?(今天你有喝药?)这个问题在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有发生。
第四,误代。“有”字误代为“是”字,如:*这个工作要求是五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改:这个工作要求有五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有”与“要”的混用。如:*凡是喜欢旅游的人都有去亲身体验。改:凡是喜欢旅游的人都要去亲身体验。“由”字误代为“有”字。*我们不知道怎样走路、穿衣服等等,都有我们的父母亲来教养我们。改:我们不知道怎样走路、穿衣服等等,都由我们的父母亲来教养我们。
根据这四种偏误,笔者分析印尼学习者在学习“有”字时出错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其一,“有”字语义的复杂性,“有”字句中“有”字的语义复杂,我们描写了七种意义,如“拥有、具有、存在、发生或出现、包含、列举、达到”等,其中“具有”“发生或出现”两种意义“ada”没有。
其二,“有”字词性的复杂性,“有”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能带谓词性宾语,能带的谓词性宾语是有限制的。印尼学生因为不了解汉语“有”的使用限制,会在普通动词或动宾短语前用“有”,其实在某些南方地方用语中,也会出现类似偏误,如:*你今天有吃饭吗?改:你今天吃饭了吗?
其三,汉语方言的影响。“有+VP”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合法,但近年来受方言和港台语言的影响,这种句式又逐渐活跃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因此它正处于一个“复活”阶段。这可能对印尼语的学生有一些影响。
其四,母语的负迁移。在误加“有”的偏误用例中,有一部分是将“有”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的,包括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这些误加可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为在印尼语中的“ada”是可以加在VP或AP前,但是这种误加也可能是受到目的语中相应句式的影响。
其五,“有”字的强制性。印尼学生在习得“有”字句时所出现将动词“有”遗漏的现象是印尼学生偏误中出现最多的。根据汉语“有”字句和印尼语“ada”句的对比,笔者发现印尼语中的“ada”是可以省略的,但“有”字句的“有”在句子中是谓语动词不可省略。印尼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有”字句时,受到了印尼语负迁移的影响,把“有”省略了,也是受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语的“有”字句和印尼语的“ada”句在性质、语义类型和结构上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两者的语义类型和结构类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结构类型差别很大,因此在教学时应该重视这一点。
首先,教师应该对汉语“有”字句本体知识掌握较好,应该对“有”的范畴选择有所了解:“有”只能选择名词性的宾语,如果是动词形容词,那这动词必须是名动词、名形词,也就是说动词性成分不能充当“有”的宾语。关于“没有VP”或“没有AP”这个知识点,“没有”实为一个词。同时还需要知道动词“有”字的语义形式,即动词“有”字表示拥有、表示具有、表示存在、表示发生或出现、表示包含、表示列举、表示达到、引出主体和客体的使用要求。
其次,在面对语序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讲解“有”字句的结构,尤其是“有”字句前后词语的用法以及出现“有”字句时句式移位的注意要点,还应该重视印尼语负迁移的影响,着重强调汉语“有”字句的语序固定,不像印尼语一样可以更换。
最后,应该特别强调“有”在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并不是像印尼语中“ada”一样可有可无,同时也要强调“有”后面的成分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印尼语中“ada”有强调的作用,但汉语中的“有”字并没有,因此不该用“有”的地方不能乱用。
综上所述,无论哪个语种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语法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法偏误,所以汉语国际教育者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总结多收集偏误案例。本文提出的预防偏误发生的教学对策,希望可以为推动对母语为印尼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1]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
[2] 董小琴.外国学生“有”字句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南京师范学院,2008.
[3] 段苏平.“有”字句的转换.黄准学刊,1997. 2.
[4] 范晓.汉语句子的类型.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5] 高耀墀.关于“有”的用法 语文教学通讯,1957.12.
[6]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1995.
G642
A
1672-5832(2016)11-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