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是语文教学的必修课
——一位青年教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2016-11-26 11:08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内化课件课文

王 荣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为明学校 四川 成都 611430)

“内化”是语文教学的必修课
——一位青年教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王 荣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为明学校 四川 成都 611430)

1 备课教学中的生搬硬套让语文课走了样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备课。每次备课前,往往要参考中学教学资源网、语文备课大师、新课标等中学语文教学门户网站。无论是优秀教案、还是课件,都要先浏览一遍。同时,还参考了教师用书、练习册等纸质资料。这样下来,往往时间、精力耗费了不少,可总是有太重的拼凑、模仿的痕迹,让课文变得干瘪、机械、千篇一律,少了几分语文课应有的韵味和感染力。慢慢地,我发现其他个别老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太过借鉴自己以前的教案、课件,要么依赖网上的优秀课件、教案,疏于根据学生或教学实际做调整修改。这也是“信息化”“经验”给大家带来的弊端,让人在高速、高效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深层阅读、深入思考、深刻总结。

2 提升教师语文素养是教学的必修课

就此,我深刻地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不应陷入“信息的海洋”、“经验的照搬”的怪圈,而是务必要对自己所教的课文有感性的认识,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务必要有理性的认知,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姑且把这样的过程,叫做“内化”,或者“消化”吧,无论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深刻,这样的感悟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

3 关于提升教师语文素养的一些看法

那么,究竟该内化或消化些什么?怎么内化,才能让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上游刃有余呢?

3.1 应回归教材,消化教材是根本

小到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也需要“内化”。经验告诉我,一篇课文,如果我自己多读几遍,读出了感悟和思考,往往会讲起来比较生动,作者和它的思想感情都活过来,变得更立体。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一生的缩影,从一腔热血到对国家、对统治者、对收入山河有理性的认识,一个人的思想不断深入,醒悟了却依旧坚持抗金,“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更能体现出了辛弃疾的豪气、正气,而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精神气质。当我读出这层意思,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时,我看到他们的眼里闪着光亮。只有精读教材和拓展教材,才会发现教材的丰富性、启发性,才能让课堂更生动。

3.2 三年教学的系统、细化、渐次深入是方向

从教材的每篇课文、课后问题的设置,到每个单元,相同文体不同题材文章的差异;再到一本书的教学板块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最后到整个三年教材、教学,如何体现《课标》的课程目标,都是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例如,从三年的教学来看,高一的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抒情能力,并要求学生逐渐具备阅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高二的课文在思辨性、思想性、综合性方面又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筛选、整合信息外,还更需要有分析、综合等阅读能力,表达自己观点,且学会论证观点的议论文写作能力等,都必须放在系统论的高度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具有大局观、整体化、系统化。反之,教学目标就会显得零碎,无法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3.3 以教材为索引,读书也是一种备课

不必搜索各种高中教师必读书目,教材就是最好的索引,里面有四大名著,有《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有陶渊明的诗文、唐宋八大家散文、唐诗宋词元曲、莎士比亚的戏剧、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有巴金的《随想录》、培根的《论人生》、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林庚的《唐诗综论》、钱钟书的《谈艺录》等等。这些书,足够我们读书几年了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3.4 关注学生,思维渗透才务本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对教材的把握,同样也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层次、基础、阅读习惯和个人修养等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相同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习惯。比如,必修四表达交流的第一个模块,是让学生“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许多优秀教案或者课件,都是从概念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的方面来说明横向思维可参考的角度。可是“概念分析”、“条件分析”,很多理解力差的学生连这两个概念都不能理解,怎么能够让思维打开呢?如果深究,可能连有些老师自己都不能将“概念分析”、“条件分析”的含义讲得清楚吧?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5 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内心

老师可以是象牙塔里的佛陀,也可以是现世人生的批判者,还可以是反躬自身、历经劫难的朝拜者。但如果语文老师迷失在日常的琐碎中,改作业、备课、评讲练习,亦或忙碌于应付各种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看法,那么就难以让学生有心灵的对话,对人生、对生活、对精神世界的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枯萎在琐碎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行路难,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和心,带领学生去感悟这个世界的万千变化,去体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保守一颗正义、乐观、感恩的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6 时刻提醒自己回归书本、回归写作、回归基本功

王栋生老师(笔名也称吴非)在《不跪着教书里》里曾提到,“教师不善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那他不仅很难和学生对话沟通,可能也无法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因为学生最早的职业理想很可能来自学科基础学习。我问过不少从事文学创作或研究的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和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师妙语连珠、能言善辩有很大关系。”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对于老师意义不言而喻。同样,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次下水作文、一点读书写作经历,可能往往比说教的道理顶用数倍。

以上便是我当老师以来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语文教学千丝万缕,希望能和各个前辈同仁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1] [苏]苏霍姆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年03月.

[2] 吴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王荣(1988-),女,汉族,四川泸县人,中教二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教北大附中成都新津为明学校,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g633

A

1672-5832(2016)11-0238-01

猜你喜欢
内化课件课文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