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怡 廖洁虹 李美潼 通讯作者:林耀佳 罗春科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广东 广州 510510)
多元视角下的客家传统文化教育及传承研究
——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
黄宝怡 廖洁虹 李美潼 通讯作者:林耀佳 罗春科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广东 广州 5105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客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道德之典范,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在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习好这本“好教材”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子,先通过研究现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缺失的现象,表明学习客家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再通过实践所得的经验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客家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方式,最后总结了客家传统文化教育及传承的重要性。
客家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与传承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客家传统文化凭借其浓烈的客家区域特色,对大学生进行客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梅州客家精神的鲜明特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呈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趋势,他们有着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时事政策,时代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发生倾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待国家文化的差异,崇媚洋外,全盘西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第二,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行为失范,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生活中很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人际交往中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跟别人相处不融洽,集体观念淡薄。第三,缺乏磨练,意志力低沉。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2.1 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从梅州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到对革命事业有着大无畏精神的何子渊,到为祖国建设事业充满满腔热情的中国革命家叶剑英,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同样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客家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2 培养大学生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精神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的久负盛名,在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断汲取和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的过程,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梅州民间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在梅州当地除了定期举办山歌节、擂台赛、山歌座谈会等活动之外,客家人还创新了广东汉剧、客家歌舞等艺术文化,在文化兼容和创新方面做了一个好表率。大学生可以利用梅州客家文化的多元化的特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做到博采众长,不断获取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
2.3 树立大学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著名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教授曾说:客家人“在这漫长的迁移经历中……经过许多的艰难困苦和残酷牺牲。这些苦况,自不无淘汰与选择的作用,其能达至安全境地,而发展至今,可说是一种辗转迁移下被选择的强者。”现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抗压能力低,碰到困难或挫折就垂头丧气、悲观失望,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自强不息,恰恰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大学生了解客家人的奋斗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为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3.1 客家传统文化进大学
(1) 客家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首先,大学生党员应在团员和群众学生中树立主动学习客家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在党章活动中,学生党支部通过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活动,如:以“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为主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 课堂成果回馈社会。大学生党员可以根据主题教育的成果,开展例如“敬老助残”、“关爱老党员”等社会关爱活动,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校园形成一种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
3.2 博物馆、展览馆、人文景区设立客家人文教育区
博物馆、展览馆、人文景区等人流量多的地方是学生进行客家文化教育的好场所。社会组织可以定期免费开放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人文景区,学校通过班主任组织班级班游、指导老师组织社团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等途径,让客家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
3.3 大学聚集的地区设立“客家传统文化教育周”
开展“客家传统文化教育周”活动,主要考虑到大部分高校都有从小在客家传统文化的氛围下长大的大学生。他们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若组建一个同乡会,并把客家文化进行整合和传播,每个学期或每个月组织定期开展一周客家传统文化的展示教育,对加强客家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学习都大有益处。
3.4 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三下乡的机会,组织开展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下乡期间,通过下乡走访和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化学习,并学以致用。通过支教的方式,把学到的客家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将客家精神影响身边人。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将加快客家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客家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如何才能把这本“好教材”读精,读透,不仅要靠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文化包容的心。客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不仅仅是言语上表达,更重要的是实践的过程。希望大学生可以学习好这本“好教材”,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1] 罗志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235-236.
[2] 孙卿.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3] 匡星星,吴钒珲,童文增. 客家文化融入“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15-116.
林耀佳,讲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罗春科,讲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
D642
A
1672-5832(2016)11-0234-01